- 给这本书评了5.0
第一次看见大冰的书还是在我爸的书架上,那时的我还很年轻,知道的少却自认为多,看东西总带有分别心,功利心也很重,自称实用主义学习者,因此看到书名什么《乖摸摸头》,连翻都没翻开,不曾了解就下了判断,觉得是鸡汤文学,态度鄙夷,不屑一顾,很快便置之脑后。但是最近,偶然刷到大冰的短视频,却发现大冰的为人、阅历和认知都很高,这使我一改过去的看法,忽然想看一看他写的书,一翻开,果然如此。书里记载了一群人的故事,很朴实和具体,没有那种贯常的抽象总结与说教,很简单,但却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潸然泪下,看他的书不能抱着功利的目的,说一定要得到些什么道理用到什么地方去,要破除对自己的工具化,向内求,去体悟。习惯了像我之前那样只读所谓有用的书,然后只是把自己当成信息的中转站,企图今日吸收是为将来更好售卖出去的人,可以去试一下,相信我,会别有一番滋味。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人海浮沉,常想一二七八年前看过小蓝书的两本。那时候对于大冰的书,感觉是,看的时候很触动,看完了,合上书,也不会再想什么。因为很 “矫情”,也不好意思推荐给别人。如今看到他的书,会想起二十多岁愣头青的自己,想起自己曾有很大很大的梦想,感觉有好多好多的明天。三十岁以后,时间一下子变成了倍速。人情一下子变得凉薄。不是谁做错了什么,是每个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事要做。 一开始看到他名片上的一长串,觉得这人是不是太装了,初始印象一般。这两年在网上风评还可以。他也并不在意别人的评论。在电子书库看到小蓝书 2.0 的时候很意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点开,然后这三天用临睡前的时间看完了。 纸质书速度还过得去,不快也不慢,但看电子书很慢,看得又杂,总是这本书看一点,那本书看一点。得到电子书浏览过(无论是真正阅读中还是只看了开头)的那么多(一千来本),目前看完的只有 233 本。 被抛弃后来被打死的狗;失去父亲和哥哥,带着遗像去圣托里尼的女孩;杂草敏;壕子;老兵;大鹏;成子,豆儿;兜兜和大树;妮可;阿明;毛毛,木头;椰子,稻子…… 于无常处知有情,于有情处知众生。 对于演员来说,看似 “变色龙” 一样的融入角色,但每次都交割了一部分的自己,那一部分,自己也许知道,也许深埋于冰山下。 对于写作者来说,别人的故事,并不仅仅是故事,同一片天空下,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但那些挣扎,孤独,困惑,同行,走散,失去…… 别人的故事里,安放了自己的眼泪和欢笑。 不了解大冰,因此不作评论,他的文章很细腻,但我并不反感他。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没有那种牺牲自己,好好付出、成全他人的悲情和悲壮。他的书里,有市井气江湖气侠气,有生活的艰辛岁月的磨砺,有小小的虚荣大大的敬畏。走散的朋友,留下的朋友,普通的朋友。 缘来缘去,各自珍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重读《乖,摸摸头》8 年前我在湖南湘西凤凰古城自己的酒吧,书架上有一本书很抢眼,蓝色的,我会不定期的给书架加上一些觉得不错,或者旅客,或者身边人推荐的一些书,没有印象有一本是蓝色的书,而且蓝得那么独特。拿过来看一下,原来是客人留下的,上面还有这位客人写的留言,夹在书里 (那几年很流行写留言,每个酒吧都会特意准备一些留言本或者留言墙),看了留言才知道,这位客人在凤凰呆了差不多一个月左右,来酒吧很多次,太久了,我甚至忘记了她的名字,上面大概写着很喜欢当时的凤凰,2015 年的凤凰其实也是不错的,零零碎碎的。那是我第一次读大冰老师的书,看到妮可看到雷子衣服的那段,把我感动到了,那时候的赵雷已经很火了,没想到有这么朴实的一段经历,我的惯性理解是:搞创作的文艺人,包括音乐人以及这书,画画等都很不容易的,除了要一直不断的经历新事物,和社会现实好好共处的同时还要挖掘自己的创作灵感,方向定位等等,不断领悟总结的同时也不断迷茫迷失,然后又不断的找到自己,继续创作,强大的热爱和自我驱动和行动,落地,最后才有可能被认可和发现,广传。大冰老师是也,雷子也是,不是他们有超能力过多有天赋,其实都是不断努力坚持出来的,他们的出众之处我觉得在于他们的坚持和定力。而今再读《乖,摸摸头 2.0》,文字风格还是很喜欢,这么多年说明我没变,认可的东西还是在继续认可,书中的故事感觉更生动和感触到我,这次我很认真的再读每一篇。8 年后的今天,我自己都没想到我会在小屋做歌手,也因为工作的原因,所以想了解得更多些,文字和音乐本来就是共通的,好的故事感性的状态对音乐有帮助的。语序有点乱,感谢这本书,还有 6 本要去好好读一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