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4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因为看见所以看见

    《看见》这本书是柴静十年的成长历程,也是中国社会十年间的重大事件记录。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柴静的文字所打动,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国社会十年间的变迁。柴静在书中所记录的事件,都是中国社会十年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例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等。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通过柴静的记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故事,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未来。除了记录重大事件,柴静在书中还表达了自己对媒体人的责任和使命的深入探讨。她认为,媒体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柴静的这种思考和认识,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媒体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此外,柴静在书中还展现了她在央视工作期间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它们的过程。这些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取得成功。最后,柴静在书中表达了对人的 “同情之理解” 和对 “众口一词” 的质疑。她认为,只有真正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想法,才能够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交流。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盲目地相信所谓的 “权威” 或 “主流”,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总的来说,《看见》这本书是一本深入思考、有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柴静的个人成长历程和思考,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未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改变自己的十本书《看见》(2000-2015)

      2014 年我读了柴静的《看见》。本来用来消遣看的,结果却把快餐读成了大餐。本书对我有几方面的影响;一是对央视有了一个不同的看法,很多声音也是从这里传出去的;二是感受到了女性作者的细腻,特别是柴静的真诚,是她文字里的真实劲儿感动了我;三是对于自我的一个了解,对于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的思考。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看见》里看见一切》

        时隔十年,再读柴静《看见》,还是很喜欢她理性而又不失温度的文字,还是为她的勇于发声、敢于探寻生命的真相而感动。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十年成长史,也是见证了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正因为有了《看见》,才得以有那么一刻,让自己的灵魂得以从愚昧中挣脱身来!跟随着柴静的脚步,看这一路既有天灾人祸,也有个体命运的身不由已,既有教育之殇,也有家暴背后不为人所知的苦痛和隐忍,既有对于山西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呈现和描述,也有为一张小小的发票勇于维权的果敢,总而言之,在《看见》里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也许因为年纪小,我对 20 年前的非典并不深刻,但当我再次读到这篇,我最深切的感知是过去三年持续已久的新冠疫情,二者的传染性及强,给社会还有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个时候,生离死别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而唯有活下去,意味着就挺住了一切!在《双城的创伤》里,最痛心的不是出现了问题去追究谁的责任,而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一直藏在一个隐秘的角落里,大人们从未走近,更不必提理解,只有孩童间的惺惺相惜共同抵抗外界的风吹雨打,即便如此,也造成了无法挽回的花季少女之花陨落。在《吸毒女阿文》的故事中,最受震撼的莫过于,在我们不了解的监狱之外,人根本不被作为一个人尊重对待,一个人的尊严完全被蹂躏践踏,如同行尸走肉,果真应了那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太多太多不为人所知的事件,如果不是这本《看见》,我想,作为一个普通人很难了解得如此细致深刻,这便是此书最重要的价值所在:于时代宏大叙事中看人间百态于涕泪交加中探索事实真相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即是别人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他人经历的,我必经历~2024 年 2 月 1 日曦月简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拨去迷雾躯壳,看见真相肉身

          最近俄乌战争的爆发让很多找流量的网络博主开始大力宣传大力发表观点,有时候官方还没有准确的消息报道,这些地方就可以被我们看见。尤其记得自己去餐馆吃饭,旁边有人就开很高的声音一直放着相关的报道,从这些报道中也能看出他自己的喜好,也就是我们说的站队了,他自我也感觉很好,还跟他朋友讨论很多。我在旁边只想默默说,信息冗余真可怕,蒙蔽了去寻求真相的眼睛。而前线记者会带着我们去探索真相,只是会有延迟,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等不起啊。就像这本书书名一样我们要看见。而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当然这是很困难的,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堤坝。而我们作为人要活着,就要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伸展一样,我们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需要做的就是等着官方新闻出来后,去思考局势为什么是这样的发展而不是那样的发展。书里还给我们一点额外启发,那就是作者自己总是爱报道一些离大众很远的事,很难得到关注,但她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误、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也告诉我们,多观察多关注身边的小事,其中很可能蕴藏着大智慧。另外就是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出错了还不承认还不更改,依然坚持继续犯错。永远要相信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工出细活,精彩的人生不怕晚。

            1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一看!

            看这本书,跟着柴静的脚步,大家也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十年,中国发生了多少荒唐事,并且一直这么荒唐下去。这是柴静的个人史,也是中国这十年的断代史,从 SARS 开始,到卢安克药家鑫结束,这十年发生了很多事。值得一看!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 我回身指了指背景板上这几个字,“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新闻的态度

                这本书可以看到柴静做新闻的态度,我对其中有一段印象深刻:“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在我们这,这些逻辑链绝大多数是同一朝向,正是因为这不能言说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做最好的自己

                  坦白说,之前我对柴静的了解确实不多,我很少看新闻类的采访节目,原因是我比较反感那种模式,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气氛,或嚣张跋扈,见人就问你幸福吗,要么是低俗幼稚,你过着这样贫苦的生活自己甘心吗。这类型的问题让我可气又可笑,谁不想幸福,谁不想过得富裕一点,然后照本宣科念出节目要求的答案,赚的观众的同情和眼泪,或者是领导满意,造成了一定的社会舆论,再被网友调侃,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最终的目的就达到了。


                  对于访谈类节目的偏见,让我对柴静的了解仅仅限于她写过得一些文字,我有自己的电台节目,某一期的《陪你到零点》,讲述了一个故事,题目叫做《深夜里没有痛苦过,不足以谈人生》,将柴静某一次的采访,变成了文字娓娓道来。那一次的节目让我做的很揪心,之前我并没有看过那篇报道,但从文字的角度来诉说这样一个大陆与台湾的故事,依然深深震撼了自己的内心。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我又看了那篇采访,自己默默流泪,这才是真正了解了柴静和她节目的魅力。
                  这本书,诉说了几个大型的故事,看罢整本书我想,这人写得真好啊。文字分着很多种,有外放型,有着各种各样细腻的描写和大段震撼人心的比喻,也有内敛型,只是平白直述地告诉你一些事情,让读者自己去体悟。那柴静的文字明显就属于第二种,从从容容,不紧不慢,你很难从其中找到什么惊心动魄的词汇,也不声色拗口,就好比是一个人,在给你讲述她所经历的故事,哪怕那个故事在经过的时候格外的让人动容,也被她讲的平平淡淡,好似一切都已结束,云淡风轻。
                  这本书是文字量大,信息量大,你很难在一时间内看完,有些时候你在开始看的时候,总觉得故事远远不止于此,心里有些着急,难道不能挖掘地更深层次么,难道没有其他格外的寓意么?不要着急,当你觉得一切都结束的时候,她才会换个角度,重新开始讲述这个故事,用你想象当中的看法来告诉你,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哪怕文字已经接近尾声,你依然可以从其中看到很多的细枝末节,让你思考。
                  柴静的文字里没有那些飞扬跋扈的东西,没有对社会的不满、不平,记忆新闻记者独有的煽情劲儿。当然,她的文字也是煽情的,但是煽情的恰当好处,全部都在故事中渐渐递进,一边为你铺展开采访故事,一边暗暗给你下猛药,等到你已察觉的时候,一剂药都已经在体内挥发开来,早已经渗入了皮肤血液里,分也分不开,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直观的体会了。
                  另外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她做新闻人的姿态,现在不管是新闻业内人士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做新闻有着一种表演性,带着一份刻意,故意为大众营造出各种的氛围让你自愿上钩,但好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吃这一套,这也使得现在的新闻越来越难做,做的不刻意,觉得没滋味不深刻,做的刻意了,又要说你虚假说你不够真诚,所以,如何拿捏这其中的度,成为了目前新闻人最为紧迫的事情。
                  我想柴静应该是不需要再去思量这样的问题了吧,之前看过某位书评人对这本书的评论,用了一个很不错的比喻,叫做人味儿。想想也确实如此,在柴静的所有采访里,你看不到作为新闻人的那种悲悯,你也看不到刻意营造出的气氛,不是说她没有,而是她更关心的是事实,是新闻事件本身,关注的是新闻本身传递的价值观,可以这么说,一个真正的新闻人,是要时时刻刻怀揣着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期望,带着对世间苦痛的悲悯,带着对人生的感叹,这样有利于自己的采访,但不能时时刻刻都把这些附加想在心上,而是通过你的采访事件来表达这些思绪,表达事件本身的态度和走向,这才是真正的新闻人。
                  另外打动我的,是柴静个人本身的魅力,如果她仅仅是一名优秀的新闻人,采访过多少多少的大人物,那我不感兴趣,打动我的,是她身上那种淡定的气质,是她如何从一步步的迷茫走到现在,通过发现各种各样的人事,最终找到了自己。她自己也说,知道和感觉到,是两码事。如果只是把故事完全讲述出来,那是知道,但她用自己的感觉去讲述,那就是另外一个深层次的东西,做新闻首先要感动自己,要打动自己,要自己感受到事件给予自身的种种感受,然后再去讲述给大众,这样的接受程度,要比刻意营造出的氛围真实强烈许多。
                  归根结底,我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坦白说只流过一次眼泪,比我预想的要少许多,但我的心情也格外沉重,想到了之前完全没有预料过得事情,想自己的人生,想自己的曾经和未来,思来想去,我认为,最重要的,从这本书中我学会的,是要怎样做最好的自己,是如何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
                  从容、淡定、年轻,如果愿意,可以再加上文艺青年、理想主义,这是我对柴静最基本的认识,但读过此书,我一次次感受到了她的不容易,她的压力和那种使命感。是的,人是有使命感的,尤其是做着新闻行业或者是其他公共行业,她做了十年的记者,在这十年内,她自己也成长了,看多了自然就会从容和淡定,看多了自然就会把一切都变成了云淡风轻,做新闻,就是在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患者,只是互相探望罢了。
                  还有一点很奇怪,我需要在这篇评论的最后说一说,我们读书,如果是别人的故事,我们仅仅是看看,长篇小说会有一种代入感,会想如果我是书中的某某主角,会如何。但是在看这样的一本采访实录时,我不止一次将自己带入到故事当中,想如果自己是记者,自己是被采访人,会有如何的反应和看法,那些细节中我所想的,都是书中最平实中的语言,但却能一次次击中我的心,我真是心服口服。
                  之前的网路上出现各种各样关于柴静的讨论,铺天盖地的,大部分都是在说她的往事,抹黑许多的经历,我有一次和朋友探讨,我说我觉得柴静很好,为什么她要受到那么多人的攻击和非议呢?朋友喝口茶,想了想说:当你做了最好的自己,当你成为了一个巅峰的时候,自然就有人使劲儿拉着你往下拽,让你不出风头,让你不去抢占一个领域的山头。
                  我想想或许也是这样一个道理,不管那些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是否真实,我都觉得柴静一直都在做最好的自己,一直都在这条路上,十年的时光不长不短,都在这本书里,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别人,照亮了自我。
                  人生就是如此,你不可能一直都在巅峰,也不可能永远处于低谷。你所经受的那些苦痛,最后都会成为财富,有信仰作为精神的支柱,有信心作为前进的动力,我们还怕什么呢?就这么一直做最好的自己,一直向前走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新闻是门准确的手艺

                    本书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全书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2000 年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 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
                    本书的文字细腻,冷静。尽管柴静记录的是发生在 2003~2013 的事,但读起来颇有种时光交错之感。非典时期北京空荡荡的街道与我们经历的这段时间何其相似,而书中那一个个体的喜怒哀乐,人间百态也让人感同身受。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个体的成长,人物背后的故事,更看到了一种独立思考,准确表达的新闻精神。如柴静所言,新闻中的 “人” 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 “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去了解事件的全貌,去提供事实,而非情绪。这不仅适用于新闻,也适用于每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
                    本书推荐给对社会,新闻纪实感兴趣的朋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13年一次打开,2022年又一次打开,只是为了看见

                      我之前喜欢兰柴静的博客,后来她停更了。之后会搜集她的节目去看,我喜欢她的什么呢?喜欢她关注人,喜欢她的发型,喜欢她的认真,喜欢…… 没曾想,我会那么喜欢与人接触,喜欢和真诚的人接触。其实喜欢她,喜欢她交谈的方式,发现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对话时,会有很多意义在慢慢溢出。我自己没有写别的什么,除过研究生毕业的论文,除过每天坚持的日记,除过读书笔记,我是一个没有自己作品的人。但我觉得很幸运,看书的时候,就像自己身临其境,去感受生命中的惊醒。第一次看书的时候,我想要知道讲了什么。等到 9 年后,再看这本书,因为自身角色的增多,有了更多的感悟。特别关于孩子教育这一块儿,我知道不是按书教娃就可以,这是一个需要付出心力的过程。还有关于权利,特别是今年就要三十岁了,好像总得为自己争取一些什么,总想为自己活一次。最近我其实没有多大的心劲去做什么了,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努力生活着。也许内心需要静一静,才知道自己真正的所需。现在依旧每天会看到很多,可又有多少是进到心里的。我希望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可以更大一点,而我一直在努力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见

                        光是要看见的过程就很不容易,艰辛也很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了解现世生活的读本

                          作为一个青少年,读完次本书之后带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得以借助作者这一特殊身份的视角(记者),了解到中华大地上的大家与小家。不断的从课本里的理想主义中抽离,慢慢的认清现实。世界并不完美,但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希望可以得到迫切改变,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的美好。这里呈现的不仅仅有社会的客观现实,也有记录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小城居民的无奈与反抗,官场的腐朽,偏僻小山村的境遇,还有人世间的美好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厮杀。而这一切的一切也就如本书书名一样,“看见” 只有被看见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只有被看见才能得到关注,过多的沉默只会让其形式更加严峻,而看见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变成 “人” 之后,重读看见,看见了许多当年未成人时看不见的东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凌晨两点,单曲循环郑智化的《蕾丝花边》读完这本书。第一次读是在大学期间,这本书对于我的世界观养成给了很大帮助,尤其是卢安克的故事。现如今新冠疫情期间重读此书,这本书给了我莫大的生活勇气,我看到的更多的是里面的情感和人性光辉。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摆脱蒙昧,这是个漫长且孤独的过程。我们应经常审视自己是否丢掉目标变得堕落,也不能因为出发太久而忘了为什么出发。祝这本书中出现的所有的人都能各得其所,也祝愿看到这里的人幸福美满。以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需要真实的活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他人,见自己

                                  看见记录的不仅仅是时间长河下中国过往的一些社会问题。在其中,人这个因素才是主导。每一个新闻事件的背后,都有当事人自己的感受体悟,言语行为。我们看见的,是漫长线段上面的一个端点这本书不仅可以作为了解过往社会性新闻的素材。也可以作为我们思考的折镜在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的言语背后。他们是怎么做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的思考框架又是怎样的?柴静冷静的记录,尽力不带主观色彩她在记录自己的看见,也在不断的修正自己作为记者这个身份下的思考和该做的事情。我们看见,也折射自己的思考看遍世间,看遍万物于人于事,多一份修行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 他说:“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 他说:“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漫漫人生,默默在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什么是真实

                                    《看见》里有句话。“—— 什么是真实?—— 真实就是无底洞里的那个底。” 说实话,这本书看得我毛骨悚然。我们看见的真实真的是真实吗?曾经以为媒体人是离真实最近的人。可是这本书告诉我,媒体看见的真实,可能也是筛选之后的真实。每个人看见的真实,都是被自己的大脑过滤过的真实,是被事件的亲历者加工过的真实,是被不同的立场筛选、美化、污蔑之后的真实。这些真实被不同的人记录下来,拼凑起来,再被重新加工,形成呈现在公众面前的真实。你以为你可以相信一个亲历者的讲述,可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会在自己的书里捏造细节。你以为你可以相信镜头的记录,可是每个镜头背后都是有自己的意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主题的人。当你知道,你以为的真实里包含着巨大的虚假时,你怎么敢轻易地开口评价别人?你怎么敢轻巧地用键盘攻击别人?我们需要真实,但无法获得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这本书好像透过摄像机的镜头的运镜记录出十年间的成长历程和社会变迁,它关掉了滤镜,加了广角。让我看见了认知以外的人权人性与人情。原来感动人的文字不只是华丽的词藻,更多的是直击心灵的真实。人性的评价标准不只是非黑即白,面对身边发生的万千之事,无论美丑善恶,可以多一些客观宽容,不在道德制高点上思考问题,消除偏见与固执。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愿我们都能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去真正的 “看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见》-柴静

                                        我只是讨厌屈服屈服,为什么人们会 “选择” 屈服?因为是习惯了。我们总是不得不遵守很多所谓的规定,或者是忽视自己的屈服。我们 “看不见” 这些东西。“‘在强大的机构面前人们往往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但是我不愿意’,他说,‘我要把他们拖上战场我不一定能赢,但我会让他们觉得痛,让他们害怕有十几二十几个像我这样的人站出来,让他们因为害怕而迅速地改变。’”(源于:柴静《看见》)也许是我们觉得自己的利益很小、微不足道;也许是认为自己一个人无法战胜一个组织或者是一个你觉得 “更强的人”。当我们为了自己 “微不足道” 的利益辩论的时候,也许会担心别人会对自己冷嘲热讽:“呵!多大点事儿啊,这都要来争辩?” 是,我这么做的时候也想到我是否会 “丢脸”, 我想在一个没有旁人的时候去和他们要回我的利益。不过,我终是顾不上 “颜面”,去和他们解释了一番。若我不这样做,我心里过不去,因为是他们侵犯了我的权益。总要有一些人冲在前头,也许我并不是,也许我是;总要有一部分人不是麻木的,我希望,我是这些人之一、这部分人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实的体验让人感动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