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走出自己的路
原来以为只是一本汽车介绍,结果又是一本好书。将五菱一路走来,所有的高光与黑暗、虚胖浮夸与扎实练功,在面对亏损、外资入股投资、从刻意模仿到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详细的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对于五菱目前的处境与展望,也有很精彩的总结。其中最让我有感触的,就是五菱工程师的造车技艺,在这样的一种亏损累累,资金、人力、质量皆捉襟见肘的环境下,一步步与之取得平衡,逐渐建立起来。而车间里满手油腻的 “黑手工程师”,正是驱动制造向上进化的力量。然而不公平的是,这也是中国制造崛起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力量。全球很多学者都习惯性地将中国制造的大发展,看成是低廉劳动力红利的天生果子。少有人把镜头对准这里。这里的创新,既不是基础创新,也没有专利,就像深山里的钻石一样无人相信。但正是骨子里不服气和强烈的求知欲,“黑手创新” 成为工厂最重要的支柱。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神车”之路这是拜读林老师的第二本书,前面是得到上架的《质量简史》,上次看完了记录了几句,没想到还得到了林老师的回复,受宠若惊,感谢感谢! 这本书放书架上其实也有一段时间,中间出差各种原因导致没有看完,周末集中时间完成作业。 书中从五菱的前世今生说起,很完整,其实前半部分就是中国的微车发展史,在 90 年代以前确实很混乱,英雄不问出处,在那个 “狂飙” 的时代各显身手。对我本人来说 2004 年大学毕业,进入汽车行业,恰巧刚好一直工作在柳州,对那以后的五菱由于同城原因大致了解或听闻。五菱强大之处个人认为三点:一、强大的制造能力,满足基本质量要求前提下的低成本模式。质量水平在行业里面不算优秀,但是他的用户群体对于只要可靠性就可以(其实这一点也导致了后面乘用化步入泥潭的主要原因之一,泥潭可能用的不合适,但从现在来看宝骏品牌乘用车的萎缩是很恐怖)。二、和通用的合资加快了管理的转型和规范化,这一点我认为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开发流程,制造管理,质量管理等全方面提升了公司管理水平和现代化转型,同时开拓了各级管理层的视野和激发了学习对标的欲望。三、对优势市场精准的洞察和极快的反应速度,相应速度其实是中国很多企业的优势,但是这种对优势市场的洞察带来高效的、持续的发展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无论是宏光 min ev 还是做口罩带来巨大的流量。但是随着汽车的转型升级,消费升级,五菱也面临着问题。其一:新宝骏没有成功,在消费升级上怎么跟得住行业,还没有找到答案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带来了巨大流量,但导致品牌的高端化之路步履维艰。二、持续的低成本是倒逼供应商,导致本地供应商无以为继,以冲焊件为例,原材料上涨,零部件价格不上涨,导致供应商苦不堪言。最后供货越多,亏的越多,只能退出,并没有在本地形成强大的供应链,所以现在提出 "125" 规划。其三:柳州地理位置决定高端人才的匮乏,如何面对新的智能化,没有高端人才在一定程度会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沈阳和姚都面临退休,后续的人能否顶得住都拭目以待。讲多了,希望五菱能够越来越好!!也希望林老师写出越来越多好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五菱之光,一部企业史,一部造车史。1,1958 年,柳州动力机械厂成立,在新中国艰难的计划工业环境中寻找生存,通过仿制、CKD 组装跨越式生长,字里行间是企业家的 “艰苦创业,自强不息”2,1999 年国企改革,面临危局,“减组织,换能人,竟上岗”,变革从中高层渗透,到上海通用脱产学习,脱胎换骨,正是掌舵者的远见。3,2001-2002 合资风云,面对国际化分工的红利,虽有限制,但是通过上汽引入通用合作,“中中外” 合资方式,不求拥有,但求所在,是沈阳和广西政府的格局。“一锅中药”,以合资利益为重将三方文化差异拧成一股绳,“战术上学习通用汽车,战略上坚持国情” 是五菱管理层的坚持。4,2003-2008,神车时代,青岛基地产线成立,“要想让基地成功,必须有新产品为他撑腰”,这是掌舵者的胆识。上汽通用五菱开启了中外合资的第四种模式:合资在外,双自主在内。这也让它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保留自主品牌、自主开发权的合资汽车厂家。五菱之光,胜在结构;五菱荣光,胜在空间,市场保有量突破 140w5,2009-2010,百万山岗,沈阳和姚佐平亲自邀请高效教授、日韩专家参与项目,产品再次突破后,逐步开启销售网络拓展,透明商务政策,奖惩优秀与落后两头管,赏罚分明,4S 店模式全国铺开。再次与上汽交换 10% 股份,引入乘用车品牌和生产,“不求拥有,但求所在”,只为推动本地产业链发展。6,2011-2019,乘用化碟。自主乘用品牌宝骏、五菱宏光 S、宝骏 730,宝骏 510 等借船出海,汽车下乡,15 年破 200 万,16 年破千亿,带动带动 “五虎上将” 融入国际供应链。7,2020,极简主义。疫情来袭,8 个小时救活机器,6 小时完成 1 台手工样机试制,从立项到第一台全自动化 “五菱牌” 口罩机下线仅用 7 天,一个月日产能突破 200W 只,老牌工业企业的能力,让我叹服!“好玩、好看、好用” 的三好模式,让本地用户试驾反馈,把空间留给用户,“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 是底气,更是接地气。8,2021,为国征战。面对海外东南亚市场,日本的供应链绞杀,五菱印尼建厂,抱团出海,从当地用户的超高速驾驶习惯等系列问题改进,到 PANTONE 合作主打女性用户,中国制造逐步走向高端价值链。9,2022,未来之路。电动车扑面而来,全面 2C,从漏斗到沙漏模型(交付车辆的一刹那,正是沙漏中间的节点,此后的售后服务就像时间沙漏的下方空间一样,才刚刚开始。在汽车交付之后,用户的个性化和功能化的需求将会得到快速反馈,促使厂家满足更多场景,从而产生 “使用黏性”,创造新的现金流价值,而不仅是口碑和品牌忠诚度。)神车终老,神思常在,文中还有很多项目名质量 “9000 岁”,“950” 等,都引人兴致,非常值得一读,这是中国汽车业的波澜壮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