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36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举杯邀明月,一个跪地捡碎银。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青衣白马徐凤年,烟火人间轻声言。世界上有两个我,一个想回家,一个想远行。

      7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前面吸引人,后面看不懂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短篇小说集,里面有 10 篇短篇小说,呈现的是余华年轻时的写作风貌。最喜欢第一个故事,作者用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初涉社会的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困惑与坦然,真是状况百出,仿佛就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缩影。看到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就想起了我的女儿,她也是十八岁出门远行,不同的是她是去上大学。而且时代不同了,现在交通非常方便。从河南的小县城到东北吉林的学校,也就一天一夜就到了。不过中间需要转车。同事们都很惊讶,你怎么让女儿一个人去大学报道了?你俩的心真大!事实证明,这是最最明智的选择。如今,孩子已经独自旅行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坐过火车、高铁和飞机,能独自处理所有的突发状况,还能及时识别出骗子,而不需要求助于我们。言归正传,这本书前面的几个短篇小说写的都很好,揭示了生活的苦难和人性的复杂,多多少少还有感情上的压抑。但都能读懂,并产生共鸣。遗憾的是,本书的最后一个小说《此文献给少女杨柳》,说实话有点看不懂,果断放弃了。感觉这本书后面没有前面写的好。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模糊的角色透出强烈欲望

        🌷其实这本散文选不算好看,但每个故事读完会让人怅然若失,仿佛什么声音在空屋子里回响。之前听书解读过:余华的另一个老师是卡夫卡。卡夫卡的小说能在正常之中写出了无尽的荒诞。用余华自己的话说,“小说里有一匹马,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没有任何逻辑性,但是又觉得很合理。” 几篇看不大懂的文字多半就是这么回事。主角或隐去姓名,或隐去职业、性格,就只用一个 “我” 代之,好似一个游魂,又像是余华自己。我们读者无从知晓他的目的地,只好站在他们身后,旁观他所发生的一切。🌷如果是先读附录里那篇《虚伪的作品》,也许会对前面的虚无缥缈多一分理解。“事实上我不仅对职业缺乏兴趣,就是对那种竭力塑造人物性格的做法也感到不可思议和难以理解。我实在看不出那些所谓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有多少艺术价值。”…… 性格关心的是人的外表而并非内心,而且经常粗暴地干涉作家试图进一步深入人的复杂层面的努力。因此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好似情感冲破了人体这个容器。读不懂也没什么,就当作是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只要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就够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会一直撕裂自己,直到我变得完整了

          有些事的改变不是从现在才发生的,而是在很早就发生了。只不过是经由现在的事件爆发了而已。有些事你以为是麻烦,殊不知也可能是你更深层问题的解决方式。有个朋友被人骗了 3 万块钱,很多人都劝她放下吧,别追这个钱了,你也追不回来,她因为这个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整个人焦虑的不行。她真的仅仅是因为这 3 万块钱吗?这钱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她想要追回来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这件事对她的打击如此之大?不明白其中缘由,这是一味的劝说她是阻止了她解救自己。我当然不知道她该如何做,问题的答案在她那里。生活是极其不真实的,就算你以自认为非常客观的语言表述事实,那个事实也不是全部的事实,换句话说不存在完全的事实,因为事实在每个人眼里是不同的。正如书中写 “人只有进入广阔的精神领域才能真正体会世界的无边无际。” 一个作家的生命力在于不稳定性,若是一成不变很快将走向坟墓。这就像是万老师讲过的熟悉+意外,你需要让读者一看知道是你的风格,又给人感觉有很大不同,又带来新的新奇的体验,会让人期待你的下一部著作。有那种一旦知道是你出了新书,立马迫不及待的想要阅读的心,若是有一批这样忠诚的粉丝,不必太多,也是你的荣幸。正如我们与人交往也是如此,不在于你朋友圈给给对方点了多少次赞,也不在于你们聊天的频率,而在于你是否有你的价值。在于若是你真的有事需要帮助,他是否愿意帮你,能否信赖你?在于若有机会见面,是否愿意排除万难也要赴约?无外乎要寻求一种我有价值、我很重要的感觉。而文中的爱情故事,同许多的爱情故事一样的开始、一样的结束。一种俗套的结束。写作的方式倒是很特别。让我想起远方的表妹的爱情,如果那真的是爱情的话。她小时候可谓是地方一霸,在村里横行霸道,有一次趁我不备把我推到泥坑里,我当然也毫不示弱,爬起来将她也推了下去。从此她不再招惹我。上小学后我就从村里搬走了,偶尔回去听我妹妹(另一个)说她还是经常欺负别的孩子,就鼓励我妹妹对她一定要以牙还牙,否则她就变本加厉。再后来见她是在我高考结束以后,我去她家听说她谈恋爱了,她神秘兮兮的跟我分享了许多恋爱的故事,嫣然一副幸福的样子。我问她,你真的不读书了吗?她说,她的对象家里很有钱,会养她,会对她好,她不读书也可以生活的很好。我半信半疑。再后来断断续续听我妈妈提起她时,说三句话叹两回气。她恋爱不久就结婚了,生了一个女儿,开始生活过的还可以,慢慢那个男人露出了真面目,不仅不给她生活费,还对她拳打脚踢。对此,年轻的我表示非常气愤且不能理解,什么不离婚呢?她还那么年轻,那时候才 22 岁。后来听说她又生了一个儿子,盼望着儿子的到来能够改变自己的处境,殊不知那是杯水车薪的努力,是一种自我感动的牺牲,她的愿望终究是落空了。那个男人不仅打她还光明正大的找其他女人,他已经死死的拿捏住了她,认为她不能把他怎么样。钱你没有,人也不年轻了,况且你已经结过婚生过孩子,还想有别人要你吗?又过了很久,她最终还是离婚了,只是不久又结婚了,而二婚的生活也没好到哪里去,依然是无法自食其力。到处跟人借钱。她曾经多次与我聊天,我发现说什么都没有用,在最后一次她跟我借 200 块钱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那个村里一霸的气势为何没用在她的人生上?没用在她遇到的那些男人身上?为何没有用在他们对她动手上?你惦记别人提供的金钱和物质基础时,别人也在衡量着你啊。可是你忘记了,对自己的投资才是用赚不赔的买卖啊。可是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不知她会将命运归结于谁?不知她是将希望寄托在了谁身上?不愿意吃成长的苦,生活会一直让你吃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余华成名作!一定要出去闯闯,哪怕鼻青脸肿!

            一发表就震惊文坛,让 27 岁的余华开始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这本书预告着余华 "现象" 到来。特别收录 2 篇创作谈。看到余华当年鼻青脸肿的样子,我觉得我又行了!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十八远行,远行十八

              余华的这本短篇小说看完了。很自由,很畅快,就像我快走完一个小时后的那种大汗淋漓,同时身心舒畅的感觉。这本《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文字风格跟黄锦树的《雨》风格一致。都是走的抽象奇幻风格。都是在表达作者个人的个性。都让人看得不知所以然,同时,又很吸引人的感觉。就像这本书封面上的那句话一样:“一定要出去闯闯,跟世界较量较量” 越是年少,越会讨论世界,宇宙这样的宽泛话题。越是青春,越认可自己的主宰地位,认为自己有无限的选择。于是,出门远行成为了自然而然的行为。因为当下的环境满足不了自己,年轻人的梦想在诗和远方。上路了才知道。年轻是资本,也是禁锢。一无所有,同时也毫无经验。摔得鼻青脸肿是常态。所幸,青春期的恢复能力异乎寻常的快速。擦干血迹,还能继续往前走。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会是满满的鸡汤风格。但凡涉及到青春话题,但凡是写自己青春时期的话题。多多少少都会有点鸡汤味和爹味。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所谓的经验和经历。但余华的这本书并没有这种感觉,或者说很少。取而代之的是暴力,是魔幻,是挥之不去的怅然。比如说里边有描述人被活活打死时的直接描写。会让人看到胆战心惊。比如说有男生跟女生一起去检查是否怀孕,却假装不认识的离奇。比如说把鲜血形容为一朵朵梅花,认命归结为一朵朵鲜血梅花。在看这些片段的时候,会感慨生命的脆弱和虚无。同时又对于十八岁的青春燃起新的热情。我想,这就是暴力的矛盾吧。或者说,这就是生活的矛盾。它充满着暴力,同时又充满着希望。就像十八岁的少年一样,哪怕摔得鼻青脸肿,依旧要出门,依旧要远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把命运的摇晃都当做奖赏——我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我对余华的喜欢日益增加,可能是跟多数年轻人一样,因为在短视频平台被那些他幽默而睿智的采访打动更想多读他的书。以前读他的书太苦了,我也曾跟很多读者一样,以为写这么悲伤的书的余华可能是 “不在世界上” 了。没想到,他活得好好的,还活得那么有趣。而《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他一直念叨的作品,这次终于再版了。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往事与刑罚》《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十篇很有余华早期风格的短篇小说。而我读完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本关于 “寻找” 的书,小说里面的人物在各自的生活里面寻找,小说外面余华也在寻找创作的路径。就像封面说的那样:一定要出去闯闯,哪怕鼻青脸肿!把这句话体现得淋漓极致的就是第一篇跟书名同名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十八岁的 “我” 在爸爸的鼓励下,背着书包出门远行了。我坐了车、下了车、等了车、又坐上车,为的就是寻找旅店。在这过程,随着公路的起伏,我跟这个世界较量,这个世界赠予我大自然的光芒,也让我见识了人性的黑暗。这就是十八岁,我摸到了成人世界的入口,遍体鳞伤是它的入门票也是我勇敢过的证据。“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在寻找的旅途中,你想要的东西不会在固定的地方用固定的样子等你,但是它不会辜负你。张爱玲在解读《红楼梦》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中国人的伊甸园是儿童乐园。个人唯一抵制的方法是早熟。” 她说这是一个 “抵制”,抵制人世,抵制长大,留在 “儿童乐园”,可是儿童的世界又不令人满足,成长自有欢愉。这就是十八岁的我 “出门远行” 的动力 —— 现状舒服但是不满足,其实二十八岁也是如此,三十八岁也是如此,可能要到 “七十不逾矩”。所以这既漫长又短暂的一生都在 “寻找”。《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是在寻找 “我是谁”,做别人口中的 “我” 很容易,但那个 “我” 不是我,我得找我自己。《鲜血梅花》是在寻找 “仇人怎么对付”,“我” 不去找或者找不到都挺好,但是有人杀了 “我” 父亲,我得找仇人。《往事与刑罚》是在寻找 “做错的事怎么弥补”,“我” 现在过得很好如果过去不来找 “我”,但是过去来信了,我得找过去。《爱情故事》是在寻找 “婚姻里有没有爱情”,反正 “我” 和妻子日子平淡如水,得过且过,但是我们却回忆起年轻的时候好与不好,我得找爱情。《两个人的历史》是在寻找 “什么改变了命运”,“我” 本来是少爷,她是仆人,但是后来怎么她儿孙满堂,我成为囚犯,我得找原因。《此文献给少女杨柳》是在寻找 “时间怎么拼起来”,“我本来” 看到世界,但是有个让我重新找到光明,我在时间里打转,我得寻找恩人。而借用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余华也在寻找自己的写作之路。“在一九八六年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我隐约预感到一种全新的写作态度即将确立。” 那是什么态度呢?“现在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 那是不是实事求是地接近现实就是真实呢?不是,余华正是打破了这个,走出自己的路。“因此在一九八六年底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的兴奋,不是没有道理。那时候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所谓的虚伪,是针对人们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言。这种经验使人们沦陷在缺乏想象的环境里,使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总是实事求是地进行着。” 是的,“虚伪” 会更加接近现实,关键在于 “相信”。让自己相信,让读者相信。余华说,一九八九年元旦的第二天,安详的史铁生坐在床上向我揭示这样一个真理:在瓶盖拧紧的药瓶里,药片是否会自动跳出来?他向我指出了经验的可怕,因为我们无法相信不揭开瓶盖药片就会出来,我们的悲剧在于无法相信。如果我们确信无疑地认为瓶盖拧紧药片也会跳出来,那么也许就会出现奇迹。可因为我们无法相信,奇迹也就无法呈现。“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 这就是余华说的 “卡夫卡救了我”。是卡夫卡告诉他,人是可以变成甲虫的,小说是可以这样写的。如果以作品为例,我们可以看看《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在现实的话,时间只有现在,它向前走不可分割,但它是真实吗?“在我开始以时间作为结构,来写作《此文献给少女杨柳》时,我感受到闯入一个全新世界的极大快乐。我在尝试地使用时间分裂、时间重叠、时间错位等方法以后,收获到的喜悦出乎预料。” 我们 “真实 “” 的现在是带着过去,也带着未来。小说里主角们寻找了很久,余华也寻找了很久,有的成功,有的失败。那失败的寻找又该如何面对呢?我觉得寻找就是人生的训练,就像作家的写作训练。所以我想起王安忆的这段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又想起那位法国女作家所说,写作无法训练,我很同意,很可能,课堂上的训练他们永远不会用于未来的写作实践,假如他们真的成为一个作家,写作的路径千变万化,无法总结规律,很难举一反三。但是,有一次无用的经验也无妨,至少,有这一次,仅仅一次,有所体验。人生,体验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字解构得扑朔迷离,情节略显暴力和荒诞。但小说有种神奇的魔力,吸引你如中了梦魇般,一直醒不过来的读下去,直至小说结束方挣脱出来。当年读《世事如烟》和《河边的错误》时,也是这种感觉。个人认为,这比刻意的惊悚还可怕,因为余华手中的笔,是把剖析人性的手术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36、旅店、红背包、苹果和香蕉、胡须

                    余华用淬毒的笔锋刺破青春幻象,少年鲜红的背包撞进荒诞的成人丛林,递烟的手换来拳脚,守护的苹果沦为暴力的祭品。当旅店终成遍体鳞伤的废铁车厢,我们猛然惊醒。所谓成长,不过是理想主义被现实凌迟的过程。冷峻叙事下翻滚着存在主义的灼痛:世界以伤疤授勋,而温暖,只在认领废墟时诞生。当读者问是否真实,本质是在追问情感共鸣的源头。余华的答案颇具启示:我小说里 98% 的情节是假的,但 98% 的痛苦是真的。用虚构的容器盛放人类共通的生存体验。就像小说结尾少年在汽车残骸里感到的 "温暖"。从未有如此经历的我们,依然为之心颤,只因每个人都曾在生活的阴影中,用伤口丈量过成长的温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收录了余华早期的一些短篇小说代表作,呈现了余华年轻时的写作风貌。其中 1987 年发表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这篇小说确立了余华早期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态度,他打破语言的规则,打破现实与超现实的界限,试图向读者描绘和传递出人的精神世界。此外,《十八岁出门远行》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斥着暴力的世界,余华用这样的暴力向我们揭示文明的脆弱,这一点可以说是余华创作的核心,它贯穿了余华早期所有的创作。进入 90 年代后,余华的创作风格有不小的转变,作品中的暴力和血腥减少了,他尝试用朴素的语言,去描摹生的力量。但不变的是,余华仍在用作品探索,如何更加接近真实。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有十七年

                        几个小时一气呵成,当你忘记时间的时候才知道你当下所做的事是多么有吸引力,进一步读余华你会发现他作品里的暴力和血腥是印刻在骨子里的,合上书每个故事看似没有写完,仿佛又有无数种结局,而且这个故事还能由我们自己续写,你完全被他的思绪带动。余华和李陀讨论过叙述语言和思维方式的问题,李陀说:“首先出现的是叙述语言,然后引出思维方式。” 余华是赞同的,我搞不懂文学家的模式,只知道故事是有魔力的,它能让我产生遐想,甚至是有冲动去重新创造。我在想为什么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而暴力血腥破坏力极强的结局总能牵动人心,就像核污染一样挟持你的大脑,让细胞突变,思想和身体都慢慢溃烂,久久不能散去。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个故事奇遇无脑但是不离奇,如果是我的十八岁,我怎么看待即将来临的世界,是不是真的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心里干净如白纸。一个莫名其妙的自己,一群莫名其妙的抢劫者,一个熟视无睹的司机,事件又是真实发生的,可世间人们的态度却充满虚幻,看不懂,似乎又懂了,在十八岁这个时间点我看到了现实中的自己。充满好奇又迷茫,尽力苦难又心怀希望。如果加入余华和李陀的讨论,我觉着叙述语言和思维方式难分彼此,从文学角度来看叙述和思维模式相当完美,从故事来说,我很 “纠结 “,十八岁到底是屈服于现实还是和现实握手言和,初入现实一身伤痛,故事中的我看不懂这个世界,看不懂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类,仿佛我们不是一个物种,因为初来乍到,我就像牛马一样被对待,我是另类,一个不涉世的大冤种。可崩溃之际我偏偏看到了父亲。我想余华给出了答案,最后余华是这么写的。恍惚之间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的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此文章是是余华在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写的。哦,我一岁了,还有十七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十八岁出门远行》以一个十八岁少年的视角,展现了初涉社会时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体验。少年的远行既是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也是对内心深处的迷茫和挣扎。通过少年的经历,我们看到了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收获,更看到了人生旅途中的无常与不易。余华的文字简练深刻,他以独特的叙事风格,令人感受到成长的疼痛和蜕变。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引发了我们对于青春、成长、人生等议题的深刻思考。成长意味着面对和接受人生的各种可能性,而出门远行,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必经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事还能这样写,文学的力量如同蕴藏能量的炸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写作思路的好书

                              余华老师让我看到一个故事怎样表达人生的思考。荒诞却又直指人心,清晰却又模糊朦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的旁观者

                                其实故事没太看懂😂但是读那些描写型的文字,就好像站在一切喧嚣、寂寥之外,以第三视角审视这个世界,他仿佛看透一切,冷静甚至带一点冷漠、嘲讽,也更是真实意思的表达。写复仇、写死亡,都不带什么激烈的渲染,却让人读到了失落和惋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前面很好看,后面一般般?

                                  余华短篇小说集,3 个小时左右即可看完。前面有几篇故事非常精彩,不愧是成名作。还有个别几个故事引发我深思的感觉。不过说实话,可能我造诣不够,后面有几篇实在是没太懂…… 也不知道哪里好。正因为我觉得他整本书水平、风格都不一样,所以附录把我触动到了。他说:我开始相信,一个作家的不稳定性比他任何尖锐的观点更为重要。一成不变的作家只会快速奔向坟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捉摸不定与喜新厌旧的时代,事实让我们看到一个严格遵循自己理论写作的作家是多么可怕,而作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于经常地朝三暮四。虽然我是说不这种观点,但作为一个依然会陷入 “信息茧房”、身处不确定时代的人,我觉得这种觉悟是我们要时刻保持的。所谓完型心理学中的 “极性”。既不黑也不白,而是处于这两极中间的任意一个点,都可以安然。可能这也是一种反脆弱吧~可能这也是这本书想传达的,幻灭与成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的确,很余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简洁深刻

                                      余华的这本短篇小说集,文字简洁,笔锋深刻。篇幅短,读起来省时间,很快就读完。故事有寓意,引人深思。余华的笔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子,干净利落地雕刻出一件件完全独立的作品,毫无冗长累赘之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书,好故事,但读得分裂

                                        读过半章才意识到作者在肆意操控着自己的想象力,无边无际!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生活得太久,被格式化的生活禁锢得太久,似乎已经忘记了想象的力量!对呀,我们可以长生不老,拯救世界,上天入地,做个人人敬仰的英雄… 在想象的世界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十八岁出门远行》什么是文学的真实

                                          全书包括十一篇小说,篇幅都不大,本以为可以很快地读完,但是我没想到自己从《往事与刑罚》开始就每篇都在网上搜索解析,我认为其中最难懂的是《往事与刑罚》以及《此文献给少女杨柳》。我是那种读书会认真研究文章脉络发展和底层逻辑的人,所以当我发现自己搜索了一圈,还是朦朦胧胧不太懂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又震惊,又有点难受,这给了我更大的动力去思考余华老师写作到底要表达什么。直到我看完余华老师的附录,这才大概理解了该怎么去读他的这部作品。    首先,时间和常识不是第一要义,如果你执着地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那么你会觉得这些故事都是在胡扯,就会掉入思维的漩涡。余华老师刻意模糊了时间的界限,甚至出现时间重叠,时序颠倒的发展脉络,我认为是在表达在我们的思维中,想象并不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进行的,想象会捏造、分裂和颠倒经历和认知,但这些并不能够被视为虚妄和荒唐,因为我们的记忆逻辑就是这样的,过去的一些事物左右将来的感知,而将来的感知虚化过去的记忆,所以我们得跳出时间和常识的框架来进行更多的探索,就像史铁生老师所说的那样,发生 “拧紧瓶盖药片也会跳出” 的思维奇迹。第二,余华老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表达真实,可真实不是现实,真实也必须要剥离叙述主体和客体的影响,“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这种虚伪的形式体现在不断切换叙述视角和人称,塑造自我人格的对立面并将其视为实体,模糊化处理叙述语言,制造跳出现实逻辑的时空对话……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处理来达到余华老师认为的 “精神层面的真实”。    用他文中的例子,比如说《死亡叙述》中使用司机(第一人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化两次车祸的真相,比如说两个孩子被撞的真实记录,司机作为肇事者是有脱罪之嫌的,再到后面以司机视角记录自己的死亡,但却营造出第三视角的叙述感,显得又惊悚又深刻,仿佛亲眼看到他的死亡现场一样。还比如《往事与刑罚》里的陌生人和刑罚专家,就是在塑造一种自我人格的对立,刑罚专家是被困在 1965 年的陌生人,而陌生人因为 1965 年的精神处决而遗忘了往事(先前一直在纠结为什么 1965 年就死亡的刑罚专家人格还可以处决 1967 和 1971,直到看到余华老师说:“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常识提供的价值都开始摇摇欲坠,一切旧有的事物都将获得新的意义。在那里,时间固有的意义被取消。十年前的往事可以排列在五年前的往事之后,然后再引出六年前的往事。同样这三件往事,在另一种环境时间里再度回想时,它们又将重新组合,从而展示其新的含义。时间的顺序在一片宁静里随意变化。” 我认为这是理解这片文章的关键思路。)    再比如《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可以说把虚伪的形式使用到了极致,“我”,外乡人,沈良和谭良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杨柳出现了三种死法,为什么没交代我在 1988 年 9 月 3 日去探望杨柳生前住址的故事,我明明去了那里,但为什么我没有这段记忆且几年后又去了,为什么外乡人和我的时间不一样,为什么外乡人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男人,但我和他都拥有杨柳的眼睛,为什么说谭良有预感 1988 年 9 月 3 日发生的事情,他预感到了什么,是沈良的出现还是最后一颗炸弹的爆炸…… 我曾经试图把这些人物的出现都视为平行时空的交织,但真是这样么,在他刻意模糊化处理的内容中他想要表达的真实是什么呢,难道就是精神为记忆分裂出的不同遐想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期待得到一些交流和回答。    不过总之,他的这种大胆的写作手法使我增加了更多的阅读体验,也使我拥有了新的思路去展开一段文本,理解一段故事。我事先并不知道这里的故事写作早于《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和《河边的错误》,感觉《往事》和《此书》比这三部作品都更难懂一些,也许是之后的处理手法会更加成熟吧,但《十八岁远行》整体的作品风格我是非常喜欢的,这种云里雾里但又迫使人思考的感觉很令人着迷。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