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布卢姆教授看来,理性是我们超越道德本能最主要的一种工具。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人的心智有两大系统,系统一是 “非理性”,包括我们的情感、直觉、无意识,系统二是 “理性”,包括我们的思维、逻辑、推理、意识。有时候与其言传,跟孩子们讲道理、做分析,还不如身教,也就是树立榜样,让孩子们去模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对种族的重视还可能是另一进化机制的副产物:我们需要分辨某人是不是我们的亲人。亲属关系一向都十分重要;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我们显然更喜欢那些长得像我们自己的人,因为他们很可能跟我们拥有更多同样的基因。也就是说,种族偏好性体现的可能不是 “结盟” 意识,而是亲属关系意识。虽然上述种种因素都有可能是种族偏好的成因,但是 “种族是结盟线索” 的理论仍然最有说服力。库尔茨班和他的同事们为了验证这条假说,使用了所谓 “记忆混淆” 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以为这仅仅是一本研究善恶之源头的书,毕竟给了很多很多的婴幼儿实验。没想到的是读到最后也没有看到一个清晰的答案,反而是让我开启了思考更多对道德,对直觉,对遗传,对每日寻常活动的本质的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善恶之源》

          这本书从婴儿出发,研究人类是不是天生就有道德本能。书的后半部分就完全在介绍道德,历史上的哲学家是如何分析道德,解决道德困境等等。书中说人类对公平的偏好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两个小孩子要共享七颗糖,他们宁愿丢掉一颗糖,也不会想让其中一个人有四颗糖。而且小孩子在四岁以前是不会对陌生人主动表现善意的,因此作者认为道德不仅产生于本能,还来源于同情心、想象力和理性思考能力。此外,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可以作为大学生论文写作的模板,因为书中处处体现辩证思考和文献引用。针对一个问题,引用多方论点,有支持有反对。某个哲学家是如何看待问题,然后再说作者自己是如何看待问题的,可能是支持的观点,也可能是反对的观点。观点正确与否不重要,就是要看哪个观点更具有说服力。这样可以给一个问题提供多元化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问题。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