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为之哀伤的,是我们投入了实践身份的人。给我增加了一种哀伤视角观察生活或其他。论证不错,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我们为之哀伤的,是我们投入了实践身份的人。2、哀伤之人要回答两个问题:“过去他对我意味着什么” 以及 “我该如何活下去”。而这两个问题又服务于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鉴于以往的自己,我将成为谁?”3、阿兰特斯说,从临终关怀的工作中,她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不要回答 “为什么”,而要回答 “为了什么”。“为什么” 指向的是过去,而 “为了什么” 关注的是未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非人类的动物也会哀伤。但人类承受的哀伤要比动物复杂得多,我们与动物不同,我们知道生命有限,知道死亡的必然。同时,我们会和他人建立依恋关系,当依恋关系丧失或者遭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强烈的痛苦,哀伤也让我们清晰地看见自己的脆弱与局限。哀伤体现的,是我们作为人的本性。当然,哀伤包含着沉重的情感痛苦,给人带来身心的折磨,它也能让我们用新的视角看待那些重要的关系,产生自我认知的机会。哀伤也是一次挑战,让我们去塑造新的实践身份。我们无法改变生命脆弱的事实,也无法避免哀伤,也无法真的战胜哀伤,但我们依然可以更智慧地为经历哀伤做好准备。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尘埃落尽、一切归于尘土

          弗洛伊德说过,如果想治愈丧失,人们需要用一种新的方式重新整合已故之人带给自己的意义、影响和经验。人们必须意识到,由于了解已故之人,所以活着的人成了已故之人。死亡让已知的生活变成了未知,熟悉变为陌生。已故之人放开手中的瓶子,留给生者一地散落的碎片。生者只好一边茫然一边哭泣着捡拾起它们,一面学会独自应对新的生活。还好,新的生活并不只是悲伤,还有希望,他们也许不相信,死亡会带来新生。第一块碎片 —— 我们在为谁而悲伤?生命只是一次狂野、随机且令人困惑的偶发事件,一堆毫无规律的、散落四周的音符,但总有人会在其中留下重要印记,他们的行为、选择、态度对我们的认知产生过影响,甚至让我们成为了不一样的人。没有他们我们将不再是我们自己,就像失去了自我的一部分,他们的缺席会渗透到我们与他人或者其他事物之间的互动中,让日常生活从此变得陌生或者不自在。以往至关重要的行动或事件如今不再那么重要了,过去无关紧要的行动或事件如今又重要起来。第二块碎片 —— 我们在哀伤什么?和普通人的认知相左,哀伤是多阶段的过程,并不只是悲伤一种情绪。它涉及到不同的情感,是一系列的情感状态,可能是讨价还价的愤怒,也可能是悔恨和自责,在我们的生活中会一再变化。与其说死亡是舞曲的中断,不如说是另一个舞曲的开始,只是它的过程或长或短,因人而异。人们也许会继续投入情感,不愿放弃自己与逝者的纽带,不愿放他们走。抓住一切生者的痕迹,让自己沉溺于他还活着的自我安慰之中。终有一天,生者发现自己的生活其实已经反映在逝者的记录里,并能够想象未来没有他在的生活,这时候,生者才迈出去了向前的第一步,开始经历一种关系的彻底转变。第三块碎片 —— 我们和逝者最深的联系 “自我”“死亡夺去我们深爱且敬重的人,它在让我们经历伤痛的同时,也必然会升华我们的认知,让我们更完美地理解逝者和我们自己。这是死亡最大的秘密,或许也是它与我们最深的联系。” 当我们开始思考他的离开让我们的生活失去了什么,我们才开始理解他在生前对我们的重要性。从更深的层次看,哀伤是我们叙事的中断,让我们的生活不得不做出调整。一个人不再完全知道自己是谁,成功消解哀伤意味着自我认知的重建。我们开始去哀伤的益处在于自我认知。完整的瓶子 —— 我们的碎片终于可以拼凑回原来的样子,那份熟悉,可触摸的过往和不断更新的未来。我们所有人,都在用一根连接着绳子的铁罐窃窃私语。我们会将信息从一个铁罐传到下一个铁罐,从一根绳子传到下一根绳子。健康的哀伤,不是翻篇,也不是放下,而是以逝者生前的关系为基,令你相信记忆的持久。生命就像在一条黑暗的小巷中前进,你所走过的路灯被一一点亮。只有当你走到生命的尽头,回头才发现,整条小巷都被点亮了,那是你生命所带来的光芒。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