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实地走一遭

    本书作者霜月落采用自驾重走北伐路的独特方式,从汉中启程,经勉县武侯祠、天水街亭、陇山古道,最终抵达五丈原。这条跨越川陕甘三省的路线,串联起十余处湮没于荒野的三国遗迹。当车轮碾过秦岭的险峻山道时,他说这样子才能深切体会到 “地理是理解历史时空逻辑的核心工具” 的真谛。书中对 “真假街亭” 的考证尤为精彩。作者站在陇西高地俯瞰地形,对比《三国志》中 “依山阻水” 的记载,分析两个候选地的军事优劣。当山风掠过隘口,马谡 “舍水上山” 的致命错误突然具象化 —— 这种地理实感带来的历史顿悟,是书斋研究永远无法复制的体验。从成都香火鼎盛的祠庙到祁山荒草丛中的残碑,不同地域的武侯祭祀形态构成文化人类学的鲜活样本。在勉县武侯墓前,作者目睹游客们摆放的鲜花与手写卡片,那些 “丞相保重” 的朴素留言,恰是诸葛亮从历史人物转化为精神符号的生动见证。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走北伐路,探寻历史与自我

      重走北伐路,探寻历史与自我 合上《寻找北伐路上的诸葛亮》,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这本书的作者无疑是一位赤诚的三国迷,从后记便能看出,三国历史于他,是儿时便深植心底的热爱,岁月流转,这份热爱愈发深沉浓烈。 书中作者沿着诸葛武侯北伐的足迹前行,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被他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来。这不仅是一场地理意义上的旅程,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让我不禁想起马伯庸的《文化不苦旅》,马亲王与朋友也曾自驾重走北伐之路。这些三国迷们似乎都有着共同的认知:唯有亲身踏上这片土地,才能真切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体悟诸葛武侯当年的心境。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对书中描绘的寻找历史遗址和古迹的过程感同身受。当我们站在那些古老的遗迹前,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先辈们对话。每一块斑驳的砖石、每一寸沧桑的土地,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在寻找古迹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了解历史,还能从中汲取力量,找到前行的方向。 泱泱中华,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的根。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展现的,了解历史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未来的方向。诸葛武侯北伐,虽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但他那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瑰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这个世界需要英雄,英雄的形式多种多样。诸葛武侯是英雄,他为了理想不懈奋斗,将一生奉献给蜀汉大业;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坚守信念、默默付出的普通人,同样是英雄。作者在旅途中,或许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英雄之路。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好自己该做的、想做的,成为自己的英雄。 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涌起强烈的冲动,渴望有一天也能重走北伐之路。去感受秦岭的巍峨、汉水的波澜,去探寻街亭的古战场、五丈原的遗迹。我相信,那将是一次震撼心灵的体验,能让我对历史、对人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寻找北伐路上的诸葛亮》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踏上探索历史与自我的征程。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从未远去,那些英雄的故事和精神,依然在当下闪耀着光芒,指引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与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还挺喜欢这种追寻历史人物的旅行,就像在时空交错,眼前看到的不仅仅只有现在,还有遥远的过去,以及从过去走到的来路。正如作者所说,当他年少时看到丞相在五丈原的离去,陷入剧烈的悲痛,以至于再也无心投入后续的章节,是呀,年少时谁不曾为了诸葛丞相的离去黯然神伤,悄然落泪。可人会长大,会发现曾经那个在心里重如神佛一样的丞相终究要跌落神坛,回到人间,重新成为一个人。有人说,丞相智谋无双,我信了,我也曾把他当做最有智慧的人那样崇拜。后来又有人说,丞相穷兵黩武,我也信了,因为他连续七年都在北伐,都在打仗。现在,我相信一个人从来都不只有一个侧面,作者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是丞相在自己价值观下做的选择,这是他的理想,他始终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我觉得这样的丞相依然值得敬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敬每一个为了自己兴趣爱好勇敢去行动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场旅行引发的思考

            段永平说: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前者关乎方向,后者关乎路径。这也是他所推崇的巴菲特长期主义的核心 ——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在能力圈范围内且有长远价值的事。然而,如果一件事从长远看注定失败,那究竟该不该做?又该如何做呢?我刚读完一部游记 ——《寻找北伐路上的诸葛亮》。作者作为一个三国迷,怀揣着三十多年对三国的热爱,踏上了 “六出祁山” 之路,去追寻北伐路上的诸葛亮。他走访了汉中、定军山、岐山、街亭,还有五丈原。一路上,他领略到不同的风景,也生出诸多感慨。在这趟旅程中,他既感受到诸葛亮的雄心壮志,也看到了其窘迫与无奈。他见证了诸葛亮被奉为神明般的神奇伟大,也在 “失空斩” 中目睹了诸葛亮作为凡人的血肉与悲悯。他穿梭于现实的风景、历史的故事和文学的演绎中,试图理解诸葛亮。他追寻着自己的偶像,同时梳理着诸葛亮的心路历程与思想脉络。田余庆先生说,历史只给了诸葛亮一个小国寡民的政治舞台,他终究无法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我相信,像诸葛亮这样的大才,受命于托孤,从内阁总理成为党政军大权独揽之人,一定能看清,也一定明白,所谓 “兴复汉室” 的任务,实则无法完成。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对抗汉室必亡、蜀汉必亡的历史必然命运。他清楚自己只是历史洪流中的挣扎者,是三国历史的执棋者,更是被历史逻辑束缚之人。他无法挣脱失败的最终结局。即便如此,他还是让蜀汉王朝硬生生延续了几十年。这就是诸葛亮的选择:明知无法做成 “正确的事”,却依然坚持去做。于是,他正确地做事,六出祁山,以攻代守。否则,政权合法性根基就会动摇,内部矛盾也无法消除。他还正确地做事,挂帅亲征。暂时的胜利无比珍贵,因此他倾注全部心力,调动所有智慧,一仗一仗地打,一城一城地攻克,直至累死在五丈原。诸葛亮是个命运多舛的理想主义者。他头脑中容纳着两种并行不悖的思想。当无法选择做正确的事时,他选择正确地做事。这或许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本书给我最大触动的原因,就在于此。有时候,一件事的结果注定不佳,甚至能预见两三年后的结局。但基于当下的历史现实,又不得不去做。那么,该如何面对呢?从长期主义角度看,这件事或许不值得做。但从现实角度看,却又非做不可。困在局中的你我,或许能从诸葛亮的抉择中找到照亮现实之路的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在旅途,乐在其中

              没有到作者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写三国历史中的精彩一段,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美妙。作者的这一段旅程,离我的家乡很近,而我却丝毫没有什么了解,不曾想自己觉得平平无奇的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曾经那么的精彩过。最令人感慨的是,一个从小到大的爱好,终究长成了一颗大树,骄傲的矗立在读者面前。想想自己,这些年来,没有在任何一个领域,或者任何一个课题,持续的深耕与精进,只是不停的在开始,又不停的在结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寻找北伐路上的诸葛亮》羸弱的蜀国为何执意要北伐?一本怎么算都是赔本的买卖,为何要一意孤行?诸葛亮又是如何选定北伐的路的呢?作者通过八天的实地考察,再加上大量的典籍记载,大致把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诸葛孔明的北伐之路穿了起来。也算是一条现代人的旅游加寻根的攻略之路。书中有点没有讲的,我也是从别的地方看来拿出来讲讲,之所以一定要北伐,是为了蜀汉的政局稳定。第一本地人的反抗,刘备以正统自居,如果偏安一隅那么正统性就要打上一个问号,这个问号,对于占大多数的本地人去想的话,这个不稳定因素太大,权衡利弊还是要 “冒死” 北伐。第二,有意通过北伐使集团拧成一股绳,最大的团结就是在战时的团结。第三,通过北伐翦除异己,尤其是本地人中那些不安分之人,也许腹黑,兵家诡道也,政治不也如此。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