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4321》是一部小说,但也可以说是四部小说。故事回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纽约,美国政治和文化激荡变革的中心。主人公阿奇。弗格森的成长经历,标记了当时主要的历史事件 —— 政治暗杀、反战、民权运动,但奥斯特并不是一个编年史家。弗格森的生活在作品中沿着四条不同的轨迹展开,犹如四个声部交织的乐章,四个版本的故事是四面镜子,互相映照出无限的镜像。小说始于一则久远的家族传说,1900 年元旦,新世纪的第一天,阿奇。弗格森的祖父,一个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初登纽约埃利斯岛开启了在新大陆的奋斗史。此后时光迅速流转数十年,弗格森本人在 1947 年 3 月 3 日出生,从这里叙事路径开始分岔。小说一共 7 章,每一章被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应弗格森的四个版本,章节名清晰地标记出了我们正在跟进哪个弗格森的故事:1.1,1.2,1.3 或 1.4。当其中一个弗格森在夏令营意外英年早逝时,那条故事线后面的章节变成了空白页。真是有趣的设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版译者发表在《朝日新闻》的书评

      当我们出生时,眼前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然而,随着成长,这些可能性逐渐消失。无论是偶然还是必然,我们一路上做出的无数选择造就了今天的自己。但是,如果当时选择了另一条路呢?你是否曾被某种情感击中,想到那个本可以成为的自己,那个未曾经历的人生?这是一部双栏排版、790 页的鸿篇巨制,被视为去年 4 月辞世的保罗・奥斯特的集大成之作。小说讲述了 1947 年出生的犹太裔移民第三代少年阿奇・费格森,在动荡的 60 年代成长为成年人的历程。译者在后记中写道,这是一本希望每位读者都能通过逐页阅读,亲自发现 “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 的作品。没错,本书藏有令人惊叹的叙事巧思,若过多透露,可能会大大削弱阅读的乐趣。然而,随着故事推进,读者会发现阿奇可能拥有的不同人生同时并行地呈现出来。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叙述方式?为什么要写成这样一本厚重的作品?又为什么选择讲述这样一段人生?小说详细描绘了阿奇的足迹和思考,他正在创作的小说,他看过的电影情节,以及他与魅力女性的恋爱经历。为了不遗漏这些转瞬即逝的日子,叙述时常显得过于细腻,甚至冗长。但正是这种近乎微观的描写,使这部作品成为一场堂吉诃德式的大胆尝试 —— 它试图完整记录那个象征着公民权运动、越战、学生运动等激变时代的自我。然而,尽管本书的每一句文字都以惊人的流畅度向前推进,但整体上更像是一幅静态的照片。当读者沉浸在这些浓烈的生命片段中时,阿奇的不同人生在脑海中交织、混杂,最终让人意识到 —— 所有那些 “本可以成为的自己”,其实正与 “此刻的自己” 同时存在。小说生动描绘了 1968 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抗议运动。而巧合的是,奥斯特去世时,正值该校学生为抗议加沙战争而示威。这场景仿佛是历史的重演 —— 对国家的不信任、加深的分裂、对世界的无力感,小说中的 60 年代美国,与当下世界平行呼应。如同惠特曼诗歌的延续,这部小说传来一首崭新的 “美国之歌”。书中嘈杂的众生之声,仿佛回响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喧嚣 —— 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美国人,以及阿奇等人的声音,在奥斯特描绘的景象中重叠交汇。在那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彼此最重要的人。这种信念,蕴含着对人类无尽的悲悯和深沉的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小说,我现阶段很少小说,一年里可能就看几本。小说描述的是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就是不同的经历直接导致整个人生的偏差。换句话说,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或决定,会导致我们往后的人生完全走向不一样的人生。本身也是如此,所以做选择才如此重要,谁说不是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行世界,四重人生

          4.5 星。书买了两年,拖延到现在才读,835 页,75.5 万字。四个弗格森在美国时代大背景下经历着各自的青春,在各自的人生路上摸爬滚打,有伤痛、有失去,有蜕变。看似恢弘的长篇虚构大作,实际还是不能免俗的套路。平行世界里四个弗格森过着不同的生活,但人物的性格却大致相同,四个弗格森最后走向不同的生命结局。13 岁死于夏令营的暴风雨中、22 岁死于交通事故以及死于火灾现场的记者的弗格森,都是作家弗格森创作出的三个弗格森的不同人生。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大部头并没有特别的新意,四重人生不断陷入自我的重复,这本书哪里是考验我们的理解力,简直是考验我们的记忆力,经常读着读着就有点儿混乱,要捋一下是几号弗格森。小说可以幻化出平行世界四重人生,但现实只有一种,时间永远分岔,选择哪一种都会有遗憾,然而人生本就如此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此刻我吃多了,现在不太记得看了啥。只记得书中的一些价值观,让我很有共鸣;只记得周末的早上,醒了会打开得到看起来,然后 2h 后又睡着了。总之,菜头叔推荐的,不会错的。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史诗级长篇

              我看到在平行宇宙里,一节树根在疯狂的生长,源源不断生出分叉,在每一个分叉上,都有一个我在奔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4321

                最后才明白这个名字的含义,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借用书中一句话 — 活在一具躯壳中的痛苦,就是无论在哪个时刻,你只能在一条路上走,虽然你本来有可能走在另一条上,正去往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不同选择下的我的故事,如在迷宫中,最后回头看发现原来是这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假如你能充分的活

                  人生的路径无论怎么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仅有的生命中能充分的去活。任弗格森如何分化出不同的人生来,在世事的层面上,他不重要。即使他分化出再多的个人时空,试图拉扯世事,最终仍是如乱石击海,毫无波澜。这真是日出入安穷,世事不与人同,所以的当然 “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世界不是史记的那个世界了,世界已是资治通鉴的这个世界了。个体于其中如何安身立命,这是作者抛给每个人的问题,如何的解答?先去充分的活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当初……会怎样?

                    1947 年 3 月 3 日,阿奇出生于新泽西州,他也是与作者保罗・奥斯特的出生年份。 祖父 1900 年从俄国移民美国,育有三子,父亲斯坦利经营家电店 “三兄弟家世界”,母亲露丝出身摄影世家,阿奇是他们唯一的孩子。 1955 年,二伯盗窃家族仓库,父亲面临道德抉择 —— 告发兄弟以获取保险赔偿,还是掩盖罪行?这一选择成为蝴蝶效应的起点。 世界 1:父亲选择妥协,变卖家族生意。阿奇因车祸失去两根手指,成为体育记者。 世界 2:家庭未受盗窃事件冲击,阿奇文学天赋出众,却在 16 岁被雷击身亡。 世界 3:父亲在火灾中丧生,阿奇陷入信仰危机,成为双性恋者。 世界 4:父亲成为富翁,阿奇表面光鲜但精神痛苦,最终成为作家。 每个微小的、看似随机的选择都像蝴蝶效应般引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生命脆弱,偶然性拥有着的巨大力量。故事只有这些,保罗・奥斯特在这本书中又一次提出来已经被提出过一万次且一万次都想不通的一个问题。“如果当初…… 会怎样?”“如果当初…… 会怎样?” 每个选择都是蝴蝶效应,引发人生轨迹的裂变。 我们的生命是一系列偶然性事件主导,任何一个随机事件均能成为命运转折点。但这些偶然事件,是否也是个 “命中注定”? 如果时间重新再来一遍,我或许仍旧是现在的这个我。只是,世界或许已经不是那个世界了。纵使我没有变,但我也不是原来的那个我了。又或许真的,人生不是线性叙事。可是也常有遗憾。无论在哪个世界,都有着从未实现的棒球梦。但令人动容的是,你仍旧是你,哪怕在一个人生中失去了两个手指,哪怕是双性恋。善良的人依旧善良,喜欢的东西也有着相同的品味。同时也暗示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必然性。无论哪个世界,阿奇的善良本性、对棒球的挚爱、对文学的潜在天赋似乎都是不变的底色。某种内在的核心自我超越了环境的塑造。还有无论哪个人生都不会变的东西 —— 死亡。第一个世界里,阿奇成年后死于火灾,和第三个世界中他父亲的死法一样。第二个世界里,阿奇 13 岁死于雷击。第三个世界里,阿奇 23 岁死于车祸。第四个世界里,阿奇成为了多个世界中唯一的幸存者,成为作家并创作了《4321》这部小说。生命本身就是有限的和悲剧底色。这种平行世界的孤单在于,我们无法抑制地想象另一个平行时空的自己。在那里我实现了我的摇滚梦吗,在那里我是和谁在一起,在那里我活到现在这个年纪了吗。这种想象既是慰藉,也是折磨。一个人生,只能由同一个人生来承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有些有标题,没内容,是被删掉了?还是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笔记

                        最后几十页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有点无聊。前面挺好 1、姨妈列了孕期书单大伯阿诺德背叛父亲开个小店失去左手两指,和艾米在一起过,艾米住他旧房间两个人都关心政治 后来都在纽约上大学高三和艾米分手 大一前和好蒙特克莱尔时报妈妈一直摄影 有店搬回城里公寓好朋友波比去打球 波比喜欢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喜欢弗格森哥伦比亚大学 1966 外公去世 (死于外遇高潮)1967 外婆去世有个男教授对阿奇有好感为钱留在纽约暑假工 想象生在大富之家的感觉 1968 跟艾米分手分手后约过几次阑尾炎出了书新对象哈莉 2、办过几次报纸 被孤立 2.2 死亡 3、父亲火灾去世,尝试挑衅上帝母亲再嫁艾米伯父吉尔(画家?)。和艾米是亲戚,遇到电影男。安迪科恩艾米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是他不关心政治前姨夫保罗・桑德勒好像喜欢妈妈姨妈交了女友发影评吉尔父亲葬礼时 和艾米在一起 并向吉姆表白艾米去远离纽约的地方上大学 因为母亲的控制欲偷书被抓 决定不上大学出版书署名阿奇双性 布莱恩 1967 车祸去世 4、好友阿提夏令营去世 写了小说 艾米很喜欢好友诺亚 唐姨夫的儿子父亲生意很好 父亲的两个哥哥搬到加利福尼亚妈妈全职主妇 初中父母离婚喜欢艾米,但母亲和艾米父亲丹(乐评人)196308 结婚南非女朋友 跟她们家人相处很好去了普林斯顿 学者计划奖学金署名中间名艾萨克 弗格森试着和阿提妹妹交往喜欢伊维门罗老师无法生育碰到外公拍色情片根阿提妹妹在一起 ps 迈克勒布 4.4 是艾米男友 6.1 是艾米运动反对者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