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道生命是什么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薛定谔这是一个物理学家,看这本书前半部分还感觉挺匹配,通过将生物学和量子力学协调起来,将关于生命、分子生物学、心灵等主题的评论用看似有趣的方式呈现,有很大的启发。这本书后半部分谈到了薛定谔的三观,突然感觉哲学家出现了,能感觉到前半部分分析的生命的本来面目,目的就是撑起后半部分哲学的讨论。我们要利用自己的生命活出该有的意义。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重读再咀嚼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伟大的思想是不会受到学科框架束缚的,它总是能跨越时间空间的范畴,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并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比如基于薛定谔关于生命和熵的论述,我们就能进行相当多的延伸。生命有熵不断增大、逐渐变得混乱的趋势,如果放任熵增,那生命也会走到尽头,现在很多人面对生活选择 “躺平”,其实就是在放任生命走向混乱,放任生命的熵增。应对方法薛定谔早已告诉我们,那就是以负熵为生,不断从外界获取有序性,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清晰有条理、更加积极,这才是面对生活的应有态度,也是生命对我们的必然要求。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命是什么

          在读《消失的真实》的时候,心中有太多的疑惑,于是交叉搜索找到了这本《生命是什么》。薛定谔的这本小书分为两部分,身体部分的生命和意识部分的生命(就是我所困惑的部分)。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生命?是基督教的上帝,还是佛教的因果轮回?要不然读书圈有句 —— 书是越读越厚的,然后才会越敷越薄,而我现在,就是越读越厚了。越读越迷惑了。🌹意识与有机体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有机体已经习得的能力是不被意识到的。更简单地,诚然也是相当模糊和易被误解的说法是: 形成中的是被意识到的,已形成的是不被意识到的。🌹以我们惯常的方式观之,你所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除了一些小小的变化外,都早已先于你而存在了数千年。🌹“奇迹是信仰最疼爱的孩子”。信仰越是精致、微妙、抽象和神圣,就越要担心人类那软弱无力的精神会死死地抓住奇迹 —— 无论是多么愚昧的奇迹 —— 作为其归宿和支撑。🌹谜团重重迭生之处,恰是真理明晰之所。🌹意识之光不会照耀静止之处,因为它们已经固化,不再被人所感知,除非间接地与进化节点产生联系。🌹存在是永恒的因为生命的宝藏保存在许多定律中,而宇宙从这些宝藏中汲取着美。—— 歌德🌹如果一个人从不自相矛盾,那一定是因为他实际上什么也不说。🌹早期伟大的《奥义书》中就已写道: 阿特曼 = 梵(ATHMAN=BRAHMAN,即个体的自我等同于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永恒自我),这种认识在印度思想中完全不是什么亵渎神灵,而是代表了对世间万事万物最深刻的洞见之精髓。🌹意识与有机体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有机体已经习得的能力是不被意识到的。—— 薛定谔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薛定谔用非常 “物理” 的方式来思考生命是什么这个宏大而又飘忽的命题,并用深邃又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了基因在物理学上的特有性质并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比如通过实验和推理确定出基因的尺寸在 100 个原子长的立方体内,通过基因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推导出非周期晶体,由量子跃迁解释基因突变,由熵的概念解释生命为何可以由微观上无序杂乱的原子衍生出宏观统计意义上有序的生命体,并指出生命以负熵为食。读完大受震撼。不过更受震撼的是本书后半部分薛定谔的世界观,他竟然是一个决定论和唯心主义者!怪不得薛定谔会用 “薛定谔的猫” 的思想实验来反对量子力学的假设。但令人无语的是他自己的薛定谔方程极大的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并成为教科书里的基础理论,自己也成量子理论的奠基人。量子力学真是个大型 “真香” 现场,让好多大佬翻车,比如爱因斯坦,玻姆,当然还有本书的薛定谔。所以一般情况还是不要不自量力挑战量子力学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学与哲学是同种事物的不同侧面

              生命是什么 - 薛定谔所谓重大而且被广泛讨论的问题是指:如何使用物理学和化学解释发生在一个生命有机体内的时空中的事件?即生命细胞的最基本部分 —— 染色体结构 —— 可以颇为恰当地称为非周期性晶体。其精确性基于大量原子的介入: 第 1 个例子(顺磁 性)请注意,这一现象完全依赖于分子的巨大数目,大量的分子共同作用时才会产生可观察的磁化作用。否则,磁化绝不可能保持稳定,而是每时每刻都会极不规则地波动,成为热运动与磁场此消彼长、两相竞争的结果。这个例子表明,若是我们的感官连少数几个分子的冲击都能感受到,那我们的经验将多么的有趣和混乱啊。有的细菌及其他一些有机体是如此的微小,会受到这个现象的强烈影响。它们的运动取决于周围环境中热的波动,由不得自己。如果它们有自己的动力,或许也能成功地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 —— 不过是有些困难罢了,因为它们受到热运动的颠簸,如同汹涌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有机体必须拥有一个相对巨大的结构,才能在其内部生活和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得到足够精确的定律的保障。否则,如果参与共同作用的微粒数目过少,“定律” 就不会太精确了量子理论的最大发现在于揭示出 “自然之书” 的不连续特征,而此前人们一直都认为,任何非连续的东西都是荒谬的。生命物质不仅不排斥目前已确立的 “物理定律”,很可能还涉及迄今未知的 “其他物理定律”。生命的标志性特征是什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一块物质是活的?答案是它会持续 “做着某种事情”,不停地在移动,在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等,而且这些活动的持续时间比那些处于类似情境下的无生命物质要长得多。因而,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增加着它的熵 —— 或者也可以说产生正熵 —— 进而走向最大熵的危险状态,也就是死亡。它只能通过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来避免这种状态并维持生存。我们马上就会看到,负熵其实是非常正面的东西。有机体赖以生存的东西就是负熵。新陈代谢在本质上就是有机体成功地去除所有因存活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熵。我们现在认识到,这个基础的物理学定律就是,事物会自然地走向混乱状态,除非我们进行干预,使之远离这种状态。(图书馆的书籍或者写字台上那一摞摞纸张和手稿也会表现出同样的倾向。在这个类比中,不规则热运动对应着我们时不时地随手乱放这些物品,懒得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地方 。)我们散发热量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正是以这种方式清除在生命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多余的熵。就有序事件而言,似乎有两种不同的产生 “机制”: “统计学机制” 产生的是 “源于无序的有序”,而另一个新机制产生的则是 “基于有序的有序”。但是,请不要指责我把染色体纤丝当作 “有机体机器的齿轮”—— 至少不能在撇开这一比喻的深刻的物理学理论基础的情况下来指责我。早期伟大的《奥义书》中就已写道: 阿特曼 = 梵(ATHMAN=BRAHMAN,即个体的自我等同于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永恒自我)唯一可能的答案就是坚持我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是单一的,其多重性并不可知;只存在一种东西,那些看起来有许多种的东西不过是那一种东西的一系列不同方面,是由幻(梵文 MAJA)产生的;我们自己的经验和记忆的总和构成了一个与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样的统一体。它被称为 “我”。我想,如果你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它只不过是比单个资料的集合(经验和记忆)略多一些而已,它就是一张用于聚集这些资料的画布。认真内省之后,你会发现,你所说的 “我” 真正指的其实是收集资料的基质。形而上学意味着对一种超乎物质的(即超验的)意义不加质疑地接受。你认为属于你自己的那些知识、感受和选择的整体不可能是在不久前的某个特定时刻无中生有的。相反,这些知识、感受和选择在所有的人那里 —— 不,是在一切有感觉的生灵那里,实质上都是永恒不变的,而且在数量上就是一个。如此一来,你便可尽情地平躺在大地上,在地球母亲身上舒展四肢,心中确信你与她同在,她也与你同在。你和她一样坚实稳固,和她一样坚不可摧,这感觉比以往要强烈千百倍。正如她必然会庇护你的未来,她也无疑会再次把你推到新的奋斗和苦难面前 —— 并非只在 “某一天” 而已: 现在、今天、每一天,她都在将你向前推,不是一次而是成千上万次,正如她每天也会成千上万次地庇护你。只有现在,一个而且是同一个现在,才是永恒和常在的;只有此刻才永远不会完结。没有自我可以单独存在。自我的背后还延伸着一条巨大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事件链,其中后者是这个整体中很独特的一个类别。自我作为反应的一环从属于这条巨链并同时承载着它。关于个体之死亡的看法同样也适用于个体之出生,即我的出生并不意味着我是首次被创造出来的,而意味着我逐渐地从沉睡似的状态被唤醒。然后,我便可以看到自己的希望和奋斗,自己的担忧与关切,它们和生活在我之前的千千万万人的想法并无二致;我还可以憧憬自己以前的渴求能在未来的数个世纪中得到圆满实现。除了早已存在的思想在我这里延续之外,并没有什么新的思想种子在我这里萌发。这种延续并不是什么真正的新种子,而只是古老而神圣的生命之树的一个花苞如期绽放而已。我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下面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任何我们有意识地甚至主动地参与的一系列特定现象,如果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不断重复,那么它们将逐渐地从我们的意识领域中淡出;而且,只有在某次全新的重复中,引起这些现象的事件或维持现象的条件与原来稍有不同,它们才会被重新拽回意识中来。当然,相应的反应也同样会稍有不同。但是,即便如此,进入我们意识的也不是整个过程,而是(至少主要是)那些使新现象与早先的现象有所不同的变体或分化物。新的情境以及随即对其做出的新反应都是伴随着意识的,而那些早已习得的反应则不是。意识与有机体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有机体已经习得的能力是不被意识到的。事实上,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可以说其每一天的生活,都必定代表着这个进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尽管它渺小细微,好似在我们这尊永远无法完成的人类物种雕像上留下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凿刻。整体来看,人类的宏大进化过程包含着无数这样微不足道的凿刻。所以,我们的每一步都必定是对现有形式的改变、克服和破坏。我们的每一步都包含着对原始欲望的抵制,在我看来也是对现有形式的抵制,就像那把雕像刻刀一样。因为我们既是刻刀同时也是石胚,既在克服,也被克服 —— 这便是真正的、持续的自我克制。意识是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这个世界只有在它正处在发展中、产生新形式的地方才能显现自身。意识之光不会照耀静止之处,因为它们已经固化,不再被人所感知,除非间接地与进化节点产生联系。一种正向群居生活发展的动物,如果最终没有抛弃自我中心主义,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因此只有那些能够完成转变的群居动物才能够继续存在。 物质世界才是我们共有经验的原因。它不是人为捏造的,不管是谁都容易接受,它完全没有任何形而上学或神秘主义的东西在里面。” 针对这一假想的攻击,我依然会友善地反驳,或者说自卫性地反击道,上述黑体字部分的观点是错误的。任何一个人的所谓世界图景,其实只有一个很小的片段是来自于他自己的感觉和知觉,更大的部分则来自其他人的经验,亦即源自与其他人的交流(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最重要的往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而是人们与各种文字载体所保留的文字进行的间接交 流)。它为人们短暂的一生提供了最高层次的伦理准则和深深的宗教慰藉,唯物主义则一个都提供不了。总体来说,一个人因身边的人们善待他而得到的幸福,要超过他因善待身边的人而牺牲的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思考

                科学元典是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灯塔和坐标。它们标识的重大突破,往往导致的是常规科学的快速发展。在常规科学时期,人们发现的多数现象和提出的多数理论,都要用科学元典中的思想来解释。而在常规科学中发现的旧范型中看似不能得到解释的现象,其重要性往往也要通过与科学元典中的思想的比较显示出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命(物理学家角度)

                  一个物理学家是怎么看待生命的,用物理学的方式理解生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明觉厉,不过还是可以体会科学家缜密的逻辑思维、谦逊谨慎的推理方式以及低调自信。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