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森林之子

    🌹远离我所欲即获得自由。🌹万物有灵论者德尔苏是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人物。先去看了黑泽明的电影《德尔苏・乌扎拉》再来读的本书。从后记中得知作者还写过一本书,书名就是《德尔苏・乌扎拉》。电影集中描述了几个故事,都是他救了作者。德尔苏眼睛不好后就跟随作者回到城里。城里不是他的家,森林里才有家的感觉。他返回森林没多久,被强盗杀害了。🌹一个人要如何在森林中生活?德尔苏的妻女得天花死掉了,他成了一个没有家的人。他所有的家当都在一个背包里。电影中的德尔苏一出现,我以为是一个日本人,其实他是一个赫哲人。他善于观察,不善言谈,心地善良……“他身上有着某种独特而本真的东西。他说话简单,平静,朴实谦逊,不讨好巴结人。” 他能从蛛丝马迹中判断 “人” 的踪迹,天气的好坏。在他的眼中,一只马鹿是人,一头野猪是人,人当然更是人了。他摸透了森林的脾性,还有森林中的那些 “人” 的习性。他会跪下来祈祷,也会大骂。他多次让作者和探险对脱险。【当我漏掉了某个清晰的动物足迹时,德尔苏便笑话我,摇着头说:“嘿!和小孩一个样。这样走路,摇着头。眼睛的有,看不见,不懂。对了,这是城里住的人,找鹿的不用,想吃 —— 就买。一个人山上住的不行 —— 很快的完蛋。”】对于森林里大自然的循环,【“一种人吃另一种人,” 德尔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鱼别的东西吃,然后野猪鱼的吃,现在该咱们野猪的吃。”】第一次与德尔苏分别时,作者想给他筹措些路费和粮食。【“长官,不用啦,” 赫哲人回答,“我的找到紫貂,它就等于钱一样。”】🌹考察森林的艰险。作者阿尔谢尼耶夫在写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我有 4 次几乎饿死。一次是吃皮革,一次是用海带填满了胃,还有一次是吃贝壳。最后一次情况最糟糕,21 天没有任何食品。你还记得我最喜欢的那条狗阿利帕吗?我们在饥饿的濒死关头吃了它,才逃过一劫。我还被大水吞没 3 次,两次被野兽(老虎和熊)袭击。有一次暴雪几乎摧毁了整个小队…… 我们连续 76 天滑雪,拖着雪橇……”🌹新版朝三暮四的故事🙊🙊🙊【早晨,我放走了那两个向导。我付给他们每人 10 卢布:给了一个人一张 10 卢布的纸币,另一个人是两张 5 卢布纸币。于是头一个人不高兴了。我以为他嫌钱少,就让他看看他的伙伴那副满意高兴的样子。原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那个乌德海人不高兴的原因是,我给了他一张纸币,给他的伙伴却是两张纸币。我忘记了他们不认识钱。为了让他高兴,我就把他那一张 10 卢布的换了三张 3 卢布的和一张 1 卢布的。可是,那个得到两张 5 卢布的人又不满意了。为了使两个人都满意,只好付给他们票面价值相同的纸币。真该看看,他们当时怀着怎样的心满意足回家去了。】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物有灵,友谊长存!

      作者阿尔谢尼耶夫在书中除了介绍乌苏里莽林地带的自然万物,还浓墨重笔详述与赫哲族人德尔苏生死之交的友谊。“使读者对这位不善言辞却身手不凡、通晓原始森林中一切的淳朴善良的老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对普通人的深切关怀”“阿尔谢尼耶夫笔下的德尔苏成了一个传奇性人物,他被俄罗斯人视为 “森林之子”。他的死令作者痛惜,也让读者惋惜。1975 年,日本导演黑泽明根据该书改编成同名电影《德尔苏・乌扎拉》,该片获得当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猎人的归宿是森林。别了,德尔苏。

        他眼睛睁得很大,空洞的目光茫然望向空中某个地方。“以前,任何的人,野兽先看到的不能。总是我的第一个看到。我的开枪,总是打到它的皮上的洞。我的子弹,任何时候飞了的没有。现在我的 58 岁了。眼睛不好了,看见的不能。麝的打,没打着;树的打,也没打中。到中国人那里的干活儿,我的不想。他们的活儿我的不懂,以后我的怎么活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纪录片的画面感和现场感,有揪心的情节,有善良的人,有温情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写于 1910 年,作者阿尔谢尼耶夫介绍了在乌苏里森林里的几次考察经历,他在考察过程中看到的原始森林的地貌,气候变化,描绘了多种植物,遇到的动物,如各种鸟、野猪、老虎、熊的详细情形。作者的团队多次因遭遇恶劣天气危及生命,也遭遇过老虎的跟踪和袭击。在乌苏里森林里,生活着多种民族,有旧教徒(大概是俄罗斯天主教徒),鞑子(蒙古族)、朝鲜人,中国汉人,赫哲人,乌德海人,日本人等。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些人在森林里的生产和生活状态,住房、衣着,饮食,为人处事的态度。里面不乏质朴而温暖,有真情的人,也有冷漠、充满敌意,贪婪、冷酷者的面容。领我欣慰的是,里面出现的大多数中国人是热情好客的。乌苏里森林里,也有专事杀人抢劫的匪徒。他们被称为 "营生者","红胡子"。作者就曾遭遇 "营生者",而作者的向导,赫哲族老猎人德尔苏后来就是被这些人杀害的。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动物没有善恶之分,而人分善恶。"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为,人比动物可怕,因为人贪婪,且不守规则,更善于欺骗。所以在森林里遇到陌生人,比遇到吃人的野兽更可怕。在森林里发现遇到身份可疑,无法判断对方是否有恶意,无法判断己方是否有胜算的情况下,最好学习动物世界的规则,保持随时进攻的姿态,慢慢退出对方的势力范围。看起来古怪的行为,其实是人古老的,自保的基因在起作用。淳朴善良的老猎人德尔苏・乌扎拉,是书中最可爱、可敬的人。他是朴素的万物有灵论者,敬畏天地鬼神,把万物都看作人的一种,给予平等的对待和尊重。他阻止人们的滥杀行为,他说的话,值得文明人反思自己的贪婪和野蛮的行为。在乌苏里森林里,文明与野蛮不是靠衣着来区分的。德尔苏打猎遵守的是自然界的通行法则;为人处事遵循的是内心的天道。他凭借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多次奋不顾身地挽救了作者的生命,带领考察队脱险。被读者成为 "森林之子" 的德尔苏,在文明人的城镇里,他却因价值观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内心惴惴不安,寸步难行。还是那个德尔苏,但在城市里,他只能被城市的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定义为野蛮人,他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于是他选择了仓皇逃离。我们看德尔苏就像看到人类的过去。我们回不到过去,德尔苏也跨不到我们创造的未来。总之,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好像看纪录片,很有画面感和现场感。易读、好看,涨知识,充满温情,很治愈。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听安神晚课介绍,第一时间开始读,马上被吸引了。于是下单买了纸质书,很快到了,为了这么精彩,我愿意在本来已经堆积如山的书堆上再增加一套。书真是精彩,如周之江老师所述,是一本奇书,里面介绍乌苏里莽林的风土人情,更是从作者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德尔苏的故事,一个敬畏自然,敬畏心灵的赫哲族猎手,我爱这个猎手,但是很无奈国人对他的了解很少,黑泽明的电影讲了德尔苏,而我们都得从外国人那里知道我们曾经的同胞是多么善良可爱的人,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4.4.7

              略微有点可惜的是,书里面关于德尔苏的篇章少了一些,不过还是能够理解的,毕竟是考察日记。也是读这本书,我才意识到:猎人其实是很爱护大自然的,因为他们与大自然是共生的。而真正的我们以为那些凶残的,暴力的,其实并不是猎人,可能是狩猎者,可能是偷猎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周之江老师推荐!强烈推荐捧着卫星地图和海图边查边读!

                强烈推荐捧着卫星地图和海图边查边读!四十万平方公里俄占疆域,九百六十万添上她正好凑个千……!随着作者和德尔苏对这片河山来了一次贴地爬行,此时的世界犹如沧海边的一方潟湖,静谧异常,不由得屏住呼吸,紧跟阿尔谢尼耶夫、德尔苏和驴子,生怕落下半步的一瞬错过些精彩!中、俄、日本、朝鲜、民族、动物、植物、气象、山、河、湖、沟、海、岛、角、湾、城、镇、村、狩猎小屋…… 历史?地理?人文?植物?动物?旅行?探险?户外?若非亲历千难万险绝无如此入微之觉察,敬佩阿尔谢尼耶夫先生,还有可爱的德尔苏猎手!特别感谢周之江老师的《安神晚课》,否则此生大概率推荐如此宝藏级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棒了!

                  最近读完了一本非常精彩的书《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作者是俄国人阿尔谢尼耶夫,记录了他于 1902 年起两次率领考察队在乌苏里地区考察的经过,尤其是写他们在老猎人德尔苏的帮助下,在茫茫原始森林中的出生入死,历经艰险的事迹真是好看极了。而且这并不是虚构的小说,而是真实的带有探险性质的纪实笔记。乌苏里地区是指黑龙江右支流乌苏里江以东至太平洋海岸的大片土地,大约 44 万平方公里。这里有广袤的森林,绵延的高山峻岭,丰富的矿藏,肥沃的土地,漫长的太平洋海岸线。这个地区原属中国,1860 年被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长期以来中朝俄的居民混居其间,书中也多次提到考察队经过中国人、朝鲜人、俄国人的定居点。想想现在全部都是俄罗斯的领土,作为中国人读起来确实不舒服。不过排除这个政治因素,这本书详细描述这片土地地形地貌、动物植物,风土人文,于读者来说真不亚于一次的探险活动,只不过毫无危险性罢了。身处森林大山河流湖泊的大自然,人既像一只蝼蚁,随时可能被自然界无情碾压;可更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与自然的气息同频共振。做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那自然给人承现的,是人生存必须的东西,空气、食物、水、火,都是是自然的馈赠。 因而生于兹长于兹的老猎人德尔苏在森林里有着不可思议的能力甚至感觉,他能预测天气,说什么时候起风就什么时候起风,说什么时候雨停雨就什么时候停,他能从脚印、气味、踩倒的草、挂断的树枝上,推导出什么人或者动物发生了什么事。他与大自然已经浑然一体。是一个 “万物有灵论者”,他把万事万物、飞虫走兽一律视为人。在考察中,他数次救了作者的命。书中这个老猎人真是一个让人安心的存在,感觉只要他在,考察队总是能逢凶化吉。感谢得到周之江老师的推荐,让我读到这么精彩的书。想起我曾读到过奥普拉・温弗瑞的一句话"我最爱阅读的一点在于:它可以帮你达到更高的境地",深以为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动新奇,引人入胜

                    作者为我们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字里行间处处看到他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以及他对人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是在听周之江的《安神晚课》中发现的,被德尔苏乌扎拉这个当地赫哲族原始森林的老猎人深深吸引,出于好奇就去读了。故事讲述的是 1860 年中俄签订不平等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我国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有广阔的原始森林,丰富的矿藏。为了开发这片土地,沙俄政府向乌苏里地区移民,并且多次组织人马在这里探险考察,试图尽快形成有效的控制。作者阿尔谢尼耶夫就是考察队的首领,在考察途中他偶然遇到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土著老猎人德尔苏。德尔苏能根据蛛丝马迹辨认出天气,动物,他也是个万物有灵论者,他把森林里的一切都看成是 “人”,他是个猎人却从不滥杀,他说打死了不能带走就是有罪。他们一起在危机四伏的丛林考察,老猎人无数次救了作者和同伴的性命。跌宕起伏的冒险故事无疑最具看点的,但全书读下来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作者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洞察。    与德尔苏的相遇作者是这样描述他:“德尔苏个子不高,粗壮结实,胸部突出,手臂健壮有力,肌肉发达,有点罗圈腿。脸晒得黑黑的,但是最引人注目的却是眼睛,他的眼睛是深灰色的,目光安详,而又带点稚气,让人感到他果断、直爽,心地善良。” 作者甚至都没有问他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来,就请德尔苏坐下来吃东西,而这,也是原始森林里的规矩之一。第一次见面,作者就喜欢这个人,与众不同,说话简单,声音不高,对人的态度谦虚,但也不巴结人。像这样对人物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有很多比如他们遇到两个一老一少的中国人作者是这样描述少年的:“从他的脸上可以看出,他很享受生活,感到幸福,对自己的命运满意。他爱笑,并且常常做出孩子般的举止来自娱自乐。” 遇到另外两个中国人的时候书中这样说道:“他们脸上的笑容和鞠躬问好,反映出他们的恐惧和顺从、讨好和好客。” 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特别崇拜,忍不住去思考:他何以如此?      德尔苏年岁已高最引以为豪的枪法不好使了,意味着他不能再以打猎为生。作者希望他跟他回到城市衣食无忧地度过余生,但他哪里习惯城市生活,他甚至无法理解柴火和水要用钱来买,因为他觉得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不应该收钱,他很愤怒。他向作者告别回归森林,两个星期后传来噩耗,他在晚上熟睡的时候被盗贼打死了。读到德尔苏的死简直让人意难平!脑袋里反复想象那个场景,扼腕叹息!可是转念一想德尔苏他本该属于森林,生于森林最终魂归森林也算是一个圆满吧(他曾经预言自己没有好结果,因为他误杀了一只阿姆巴(老虎)因此觉得失去妻儿的厄运也是报应)。      也许德尔苏出现在作者的身边就像命运的安排完成使命一样,也或许是这位有学识有修养的首领吸引来的,谁知道呢?德尔苏有万物有灵论,我认为万物皆相联。一个年轻军官和一个老猎人他们本该遵循自己的人生轨迹,五不相干,但他们不仅相遇还各自交付善良、坦诚,收获彼此的友谊、信任。作者用最朴素、最动人的文字让我们记住了德尔苏 乌扎拉!而这本考察笔记的价值远远不止于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唤醒尘封的森林印记

                        作为生活在混凝土丛林的城里人,我向往原始森林,可我知道,我要的是那种白天穿行在高大红松白桦林间,抬眼阳光从密叶间斑驳下来,脚下是踩下去软陷的腐殖层,没有蛇熊狼虫侵袭,转身晚上是有淋浴设备、舒适大床和 wifi 的与原始森林格格不入的居住环境。可见这种向往是有条件的。远古祖先的丛林生活基因传递到我身上就剩下这么点儿了。读了这本在乌苏里的莽林中,联想到的是伊春的森林,云南玉龙雪山的森林,小说林海雪原、骑兵军,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然而都没有这本书留给我的印象深。印象最深的是对猎人德尔苏的形象刻划入木三分,他对山林的崇拜和敬畏,珍惜密林里的玻璃瓶的举动,离开宿营地在窝棚里留下用桦树皮包好的盐米为投宿的陌生人做应急准备,透过天气变坏前森林里的细微变化准确感知和预测并采取规避行动,从留下的蛛丝马迹判断路过人的身份年龄和处境,对丛林之王阿姆巴的敬畏,对视力水平下降的哀伤和对子弹的珍惜,还有对有求于人时的心理愧疚都将德尔苏描写得跃然纸上。对猎人离开森林就无法生存感到悲伤。还有阿尔谢尼耶夫及其考察队员对气象,海拔,山丘,河流湖泊,沼泽,海岸,森林及植物的描写也深深打动我,总是联想到上世纪初四次入川的植物猎人威尔逊。乌苏里莽林及周边资源养育了猎人、捕貂人、猎鹿人、挖参人、采珠人、淘金者,乃至红胡子。再有就是对晚清颓弱,虽经吴大澂经略努力,仍失去了大遍疆域和森林感到心疼。读毕此书,又找来冷战时期日本导演黑泽明在苏联西柏利亚拍摄的由此书改编的电影《德尔苏・乌扎拉》,小说的主人公形象顿时鲜活起来,相信角色形象是忠于原著的。真是一本好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后的那一小块冻土,埋葬了德尔苏,这个经历了多少故事与风霜的人。幸好有这本书,将部分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否则,所有的这些精彩往事都随着强盗的一枪烟消云散。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