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残酷宇宙中的温情
本书字数约 46 万字,包含 29 个故事,我用了 7 小时将这本书读完。一、思维退化
我从高中时就很爱看大刘的科幻小说,这周读这本书,颇有几分故地重游之感。在读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思维的退化 -- 我读书越来越快,却越来越没有耐心了。科幻小说和玄幻小说的重要区别,在于设定的理论根据:很多科幻设定依托于物理学等学科,虽然天马行空,却有的放矢。曾经一篇千字短篇也能让我咀嚼许久,现在读起来快马加鞭、领会精神,很多内容是一掠而过的,实感对不起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朋友谈起这事,他笑道:"高中读科幻,你身边是数学英语成山的试卷,这时读科幻自然流连忘;现在读科幻,身旁是抖音 B 站,二者心境自然不同。" 这大概就是所谓,"人是被塑造的"。二、科幻宇宙的残酷
在诸多短篇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 <<吞食者>> 和 << 诗云 >>,二者都是同一世界观下的作品。"我们以后有很长的时间相处,有很多的事情要谈,但不要再从道德的角度谈了,在宇宙中,那东西没意义。" 吞食者帝国得到恐龙大牙把欧盟首脑当做零嘴吃完,轻描淡写的说出这句话。颇为讽刺的是,在另一篇 << 诗云 >> 中,强大的吞食者帝国被 "李白文明" 轻易毁灭分解为材料。大刘宇宙中的残酷一览无余。而在他的另一部作品 << 三体 >> 中,地球坐标暴露后,一片二向箔轻松毁灭了太阳系。科幻是对未来的一种畅想,这种残酷的幻想是对现实的警戒。三、残酷外的温情
没有残酷,哪来的温情?正是因为前面提到的 "宇宙" 的残酷,这种温情才显得格外珍贵。<< 吞食帝国 >> 人类战败,被当做肉畜饲养,过着雪龙黑牛和伊比利亚猪的生活,这是残酷;将军放弃移民外星,和将士一起献身蚂蚁,这是温情。<< 诗云 >> 中吞食帝国战败被分解为材料,这是残酷;战败前释放人类,李白文明感叹 "技术是有极限的",这是温情。<< 乡村教师 >> 中硅基文明和碳基文明大战,使用焦土战术毁灭星球,这是残酷;碳基文明指挥官多次测试,下令终止毁灭,感叹 "教师" 之珍贵,这是温情。与英剧 << 黑镜 >> 的结构相反,大刘永远将残酷摆在前面,而把温情放在结尾,无论人类的处境有多差,似乎都有一丝丝的希望。"宇宙最可理解之处在于它是不可理解的。"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6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地球大炮》和《带上她的眼睛》分别讲述的是因为提成超前于时代的工程而成千古罪人的父亲,和他因为工程意外永远被封在地幔中漂流的女儿。相比于后面要介绍的更为成熟的作品,这两篇小说写作上确实粗糙,尤其我先看的《带上她的眼睛》,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书友认为《眼睛》是最浪漫的篇章 —— 直到我看完了《眼睛》的前传,《地球大炮》。沈渊主持一项打通漠河到南极的隧道,却因工程和经济问题成为千古罪人,他的女儿作为先遣队成员,也以为一次事故不得不永远在地幔中漂流。工程完工后并未投入使用,而缷去总工程师之职的沈渊成为漠河站一个小小的维修师。从漠河跳进隧道,到南极需要 42 分钟。沈渊每天早上跳入漠河,开始了他为期八十四分钟、振幅为一万两千六百公里的简谐振动:隧道封闭后,沈渊作为留守人员待在漠河起点站。有一天我给他打了个电话,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同女儿在一起。’后来我知道,他在这几年中一直过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生活:每天都穿着密封服在地球隧道中来回坠落,睡觉都在里面,只有在吃饭和为密封服补充能量时才回到起点站。他每天要穿过地球三十次左右,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漠河和南极半岛间,做着周期为八十四分钟、振幅为一万两千六百公里的简谐振动。谁也不知道沈渊在这永恒的坠落中都干些什么,但据他的同事说,每次通过地心时,他都会通过中微子通讯设备与女儿打招呼,他更是常常在坠落中与女儿长谈,当然只是他一个人在说话,但生活在随着铁镍流在地核中运行的落日六号中的沈静应该是能够听到的。《乡村教师》的名气在刘慈欣的所有作品中恐怕仅次于《三体》和《流浪地球》。高级文明要毁灭低级文明,而低级被定义为能否答对外星人的题目 —— 这个设定确实很粗糙 —— 而地球则在一群乡村孩子朗朗说出的牛顿力学定理中逃过被毁灭的命运。“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像神话。” “不,” 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到后面这类机械降神的故事逐渐消失,下一次就算外星人来了也不过是和登山家在海水的山巅聊人生(《山》)。这时期我最喜欢的《圆圆的肥皂泡》和《中国太阳》。这两篇故事不再是什么黑洞、坍缩、歌者、小虫虫之类地球被毁灭的故事,而是真真正正的人类史诗。圆圆的父母因理想前往大西北,生造出一座城市 —— 丝路市 —— 来对抗沙漠化。然而干旱似乎不可战胜,二十年后丝路市被放弃,将被切断引水和其他资源。与艰苦沉重的父辈不同,圆圆自小喜欢肥皂泡,而在故事的最后,梦幻的肥皂泡出乎意料地拯救了干涸的西北:蓝天上晃动着大片的闪光,仿佛整个天空就是一张平滑的玻璃纸,正被一双无形的大手在阳光下抖动着。细看去,那些闪光勾勒出了一个巨大的球体形状,那个透明球体此时占据了大部分天空,下面的人们得将头转动近一百八十度才能看全它。它仿佛是地球在天空的镜面上投下的一个晶莹的幻影。 城市骚动起来,大街上开始出现交通堵塞。 巨泡缓缓从空中降下来,当它降到足够低时,地面上的人们竟然在泡壁上看到了城市的高楼群的镜像,由于泡壁在风中的波动,高楼群扭曲变形,像是海中的植物林。这广阔的泡壁从上方气势磅礴地压下来,人们不由得捂住了脑袋。当巨泡接触地面时,地面上暴露在外的人们在身体穿过泡壁时感到脸上痒痒了一下。《中国太阳》的主人公水娃起步则非常普通。小学学历的他进城第一份工作是帮人擦皮鞋,后来在舍友 —— 一个落魄的材料学博士的激励下,去到北京,找到的工作也依然是擦洗:给高楼大厦擦外墙玻璃的蜘蛛人。而当年的博士,陆海,也因为他的材料被用于中国太阳而飞黄腾达。他给水娃找了第三份工作:到太空去擦中国太阳(卫星版太阳灶)。三十年后,中国太阳的技术已然落后,正当博士宣布中国太阳退役时,水娃突然有了惊人之语:最后推荐《山》。自我惩罚的登山家上了船做水手、决意至死不下船。本以为这样可以足够惩罚自己不再碰到山,谁知一日外太空飞船降临,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海水被高高吸起、成为一座直指天空的 “山”。登山家随着水流被吸到山巅,而外星人也没有恶意,不过是四处旅行。外星人自称来自泡世界,大致可以类比为活在地壳里。我们对外太空的探索,正如固体中的他们对星球表面的探索。大刘在这篇故事里以外星人钻破岩层、第一次见到大海等桥段,类比了人类的太空史。外星人与登山家的第一句话是:我们造了一座山,你就登上来了。山无处不在,只是登法不同。而故事的最后一句话,是本已萌生死志向的登山家再一次重燃希望:他必须活下去,因为山无处不在。其他有意思的短篇包括:《赡养人类》(2005)《太原之恋》,都有着很有趣的社会构想。对穷人的同情,关键在于一个同字,当双方相同的物种基础不存在时,同情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人类的第二次进化,第一次与猿分开来,靠的是自然选择;这一次与穷人分开来,靠的是另一条同样神圣的法则: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浪漫情怀之外,刘慈欣的文笔其实也相当不错。像《圆圆的肥皂泡》中对父亲心理的描写:一个肥皂泡飘到爸爸脸前爆裂了,他隐约感到了一小股弱得不能再弱的湿润水汽,这一场转瞬即逝的微型毛毛雨令他感到片刻的陶醉,不可思议,这竟让他想起了自己遥远的南方故乡。他不为人察觉地叹息了一下。这是一个令父亲这一代人恼火的时代,现在的成功需要的是逼人的思想灵气,经验、毅力和使命感之类的不起决定作用,凝重和沉重更是显得傻乎乎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酣畅淋漓很多篇都是脍炙人口的。“和科幻作家相比,科幻编剧更稀缺。之所以目前国内科幻影视大部分是 IP 改编,缺少原创剧本,正是因为缺少熟悉科幻的专业编剧。” 刘慈欣说。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刘慈欣和华语科幻界开始将目光转向 “给孩子看的科幻”。他认为,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正是科幻文学的精神内核和魅力源泉。2021 儿童科幻大会上,刘慈欣以少儿科幻星云奖组委会主席的身份亮相,为一批获奖的优秀国产儿童科幻作品颁奖。“随着时代的发展,少儿时代读过的科学幻想会变得越来越真切。与童话和其他幻想文学相比,科幻对小读者的未来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他希望,能吸引更多作者投身优秀少儿科幻创作,让更多孩子爱上科幻,为中国科幻未来整体发展打下基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如果不能亲眼看到,我们还能想象最开始只是想在这个夏天把《三体》三部曲重温一下,但是期待新口味比温故而知新来的更加有诱惑力。这些短篇故事,有的很轻盈,有的很沉重。有的带着嘲讽的戏谑,有的很真挚和浪漫。很多故事能看到《三体》的思想轨迹,也许就是将这样的一点点灵感火花积攒起来,才出现了后来的著作。不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总结什么中心思想。因为每个故事都有其特定的内核。但一个个看似奇幻的故事让我对人类的野心,对科学的力量,对宇宙,增加了更多的敬畏之心。其中一些故事还是在高中时候从《科幻世界》杂志看到的,比如《中国太阳》、《朝闻道》、《乡村教师》…… 那时才第一次知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是多么的悲壮。虽然人生短暂,注定看不到一些未来,但还好,我们还能想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