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8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与自然、文化与文化应该如何相处

    这座被登山者和旅游者称作 “梅里” 的雪山峰,藏语的意思是 “白色的雪”(卡瓦格博)。这个命名包含着深刻的寓意:他不仅具有岩石、森林的自然形貌,也被赋予了人类敬畏的神性。在上千年的岁月里,当地人仰仗着卡瓦格博的庇护,也因此划定了人与神圣世界不可逾越的边界。所谓 “山神”,正是那个拥有庞大力量,能够赐福,也能够毁灭众多小生命的力量的象征。然而,放眼我们生息于斯的山河湖海,自认为尊处生物链顶端的人类,无所不在地侵入神圣的森林、冰峰、湿地、海滩,“荡涤” 着他们厌恶的物种和景观,同时也必然因生物圈的自我矫正而遭到伤害。这冲突的焦点,恰恰是我们面对灾难,总在回避却再也无法回避的诘问:自然是否有神性?人类的探险是否应有限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皆是修行!!!

      1、征服神山不易,征服人心更不易。小林没有征服梅里雪山,但是多年的努力,让山下的村民接受了他。如果登山是小林的爱好,或许 “迎接” 友人回归就是小林的修行。在这一段修行中,他内心应该攀登上了比卡瓦格博更高的山峰。人心有时是坚硬的,有时也是柔软的,这不取决别人,而取决我们自己的行为表现。2、需要有信仰,也需要有敬畏之心。日本登山队是有信仰的,他们信仰极限登山运动,所以致死不惧登山的危险。小林是有信仰的,山上逝去的友人,带他们回家是他的信仰,二十多年间让他来来回回梅里雪山多次,甚至不惜辞掉工作。藏民是有信仰的,卡瓦格博是他们的信仰,他们会去转山,但决不攀登。信仰可以让我们一往无前,但我们需要有 “敬畏之心”、有 “刹车行为”,这或许能让我们走更远、攀更高。3、城市是 “果”,村落是 “根”。梅里雪山一直都在,但小林的《梅里雪山》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梅里雪山,让更多人知道了中国有这么一个村落,让更多人知道了藏民的文化和信仰。中国依然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期,城市化是现时代的主旋律,但是还有千千万万个向明永村这样的村落值得我们去探索、记录,那才是我们的 “根”。二零二二年 1/52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在卡瓦格博这座大山的怀抱中日生夜息的人们,受山水森林之恩惠繁衍绵延。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的神山,同时也是这些人心目中的灵魂支柱。卡瓦格博教会人们,大自然才是人类生存的最大背景。这座大山一直在追问所有受惠于他的人们,卡瓦格博对于人类的生存意味着什么?对我们来说,“生命之源” 又意味着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991 年 1 月 3 日,在云南发生了震惊世界的 “梅里雪山” 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共十七名队员,遭遇了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唯一无法征服的山峰,至今无人登顶。这里说的梅里雪山,指的是海拔 6740 米的卡瓦格博峰。这是云南最高峰,也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被誉为 “雪山之神”。作为比珠穆朗玛峰低 2000 米的山峰,为什么卡瓦格博这么难攀登呢?这是因为这座山峰南北走向的山势与东西走向的孟加拉湾水汽相交,形成神秘莫测、瞬息万变的气候。前一秒风和日丽,瞬间便狂风暴雪、冰塌雪崩。当这次事故发生后,官方组织对遇难者遗体进行搜寻。因为天气可能引发进一步雪崩,官方的大规模搜索不得不结束。可是一位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登山队员,为了让山难队友们的亡灵回到亲人身边,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一再深入梅里雪山搜寻,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这本书是小林尚礼多年来艰辛搜寻的记录。在雪山上二十多年的搜寻中,小林尚礼从一名二十来岁的年轻气盛的外国登山者,变为一名头发花白的皮肤黝黑的神山守护者,他用不熟练的汉语和藏语,融入了藏民的生活,成了一位专注藏民文化的摄影师和作家。〈关注公号 DoctorCC,好书不错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梅里雪山》

            1991 年 1 月,云南梅里雪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十七名队员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在一百多年的现代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唯一无法登顶的山峰。事故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了多方搜索。搜索队伍中一位名叫小林尚礼的日本登山队员,更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为了让山难队友们的亡灵回到亲人身边,一再深入梅里雪山搜寻,并已成功找到了十六具遗体。《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就是小林尚礼多年艰辛搜寻的记录。本书核心内容:第一,梅里雪山山难中遇难的中日联合登山队是怎么来的?第二,本书作者小林尚礼为什么要花二十多年搜寻登山队员的遗体?第三,梅里雪山山难如何改变了当地人和登山队员亲友的人生?当我们谈及 “梅里雪山山难”,并不是指 1991 年孤立的山难这一事件。它只是一切的开始:随后两年的搜救,1996 年的第三次攀登,1998 年明永冰川涌现出的遗体,2001 年禁止攀登,2010 年开始成为户外胜地的村庄。小林讲述的,并不是山难本身,而是 “登山文化与神山文化的冲突”“村民和外国人的关系” 等等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小林用二十多年一一记录、理解、抚平。本书中文版出版的时候,正逢梅里雪山山难 30 年。这么多年里,小林仅在 2011 年没有到访明永村,原因是他做手术切除了 10%的左肺。康复后,他马上又进入梅里雪山继续搜索,找到最后一名成员对他非常重要,小林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想继续找。” 但在中文版出版的这一年,他的想法也开始改变了。根据测算,他认为最后一位队员的遗体大概率已经从冰川末端流入河水之中。他在后记中说,希望疫情能够赶快过去,这样他可以再进一次梅里雪山,如果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将结束这场近三十年的搜索。他用了二十多年和亡友进行一场漫长的告别,梅里雪山也融入了他的心灵,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回到日本后,小林在日本创立了 “卡瓦格博研究会”,研究藏族及喜马拉雅地区的自然信仰。在他心中,死亡已不再是结束,在目睹了挚友们的遗骸,又体验过藏族人对生死轮回所抱有的认知和信仰后,他从一个蔑视信仰的年轻人,变成了敬畏自然的老人。他说,也许越过死亡,生命仍然会以某种形式存续,他希望自己成为那些永远留在梅里雪山的队友们意志的存续。前往梅里雪山寻找十七具尸体,是一件面向过去的事情,但小林希望将它转变为连接未来、具有创造性的事情。为了表达对明永村的感激之情,村长扎西的女儿白玛次木在京都大学山岳社资助下去了日本读书,这位开朗乐观的藏族女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京都大学。毕业后,白玛次木和一位京都大学山岳社的同学结婚生子。小林说,“十七人的遇难,原本是个悲伤的事件,却因为白玛次木一家人的存在,在日本和梅里雪山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长久相处,这是极为珍贵的。” 一座山改变了小林尚礼一个人的命运,也让更多人联结在一起。中日友好登山队的十七位队员不幸的事故,是本书的故事的开始。相信善良的你一定能理解,登山是为了感受生存,死亡不是他们本意。他们的名字是:井上治郎,佐佐木哲男,清水九信,近藤裕史,米谷佳晃,宗森行生,船原尚武,广濑显,儿玉裕介,笹仓俊一,工藤俊二,宋志义,孙维琦,李之云,王建华,斯那次里,林文生。而那位用一生寻找这十七位队友遗体的人,叫做:小林尚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神山静谧的伫立于云端,于皑皑白雪之下悲悯地俯视着众生。它是你要攀登征服的梅里雪山,也是我要永恒守护的卡瓦格博。敬畏自然、生命和神灵,守护灵魂的圣洁,寻找生命的本源。“登山是为了感受生存,死亡当然不是出于本意。” 为那些永远留在雪山里的灵魂祈祷,他们已经化为雪山的一部分,愿博爱的山神与他们和解,庇佑他们。也为小林的勇敢及坚持所感动,生死之外,大爱永存。藏区的村民们,面对陌生的闯入者,他们警惕、排斥,最终接纳,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最终跨越了国别、种族,由善良和爱主导。感谢小林,用半生的时间为我们卷起卡瓦格博神秘头帘的一角。对于在 2000 米就会有严重高反反应的我来说,与梅里雪山的缘分,可能也只能止于这样远远的眺望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向死而生

                从只想征服到被折服,从被排斥到渐渐融入,一切都在卡瓦格博的注视下和风细雨地转变着。有意思的是,故事的缘起居然是一次 “死亡”。因为有了信仰,我们目及之处才更有意义。当点击 “阅读完成” 时,四周静寂无声,空气中弥散着难以名状的生机,似乎是在祝福着逝去的生命。而我们,向死而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梅里雪山记

                  看到梅里雪山这个标题,引起其中的回忆,特别喜欢梅里雪山,不是最高的山峰确实最美的,至今的处女峰。读完这本书看到了附近的居民从原始纯朴到后来的金钱至上,自己也从青涩的理想主义到现在的现实主义,但仍怀念当初单纯傻傻的自己。未来向前,追寻着,回忆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眼下世界正在经受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如此人命攸关的危机也让我们明白了,无论何种文明都不是金钟罩,人类始终与其他生物一样,不过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本书讲述的是发生于十五年前的故事,但我在圣山卡瓦格博所感受到的人与自然的相对关系,在病毒横行的今天仍未改变。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对 “人类背后之自然” 的坚定信念,继续探究我所认识的生命之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梅里记忆:《梅里雪山》读后

                      得到电子书今天推荐了一本书,书名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梅里雪山” 这四个字在我心里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分量,我是山东人,生于斯长于斯,但 18 岁的夏天,来到云南,与网上素未谋面的驴友们,一起深入梅里雪山的雨崩村探险,绝对是改变我一生的一次旅行。《梅里雪山》讲的是 1991 年 1 月,云南梅里雪山发生的一场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联合登山队的 17 名队员在三号营地遭遇雪崩,全部遇难。这是人类登山史上的第二次大山难,而在人类 100 多年的登山史上,梅里雪山也成为人类无法登顶的山峰,至今仍是 “处女峰”。事故发生后的 20 年里,本书作者小林尚礼(日)为了让遇难的队友的亡灵回到亲属身边,多次深入梅里雪山寻找遗骸和遗物,在搜寻的过程中,最初以攀登顶峰为目标的 “外国人登山者小林” 逐渐在当地藏民的生活与 “转山” 的朝拜之行中转变为一名神山的守护者,一位自然主题的摄影师和作家。在神山的残酷、神圣、丰饶中,自然洗涤着小林的心灵,也洗涤了千千万万来此朝拜、旅行的人们。8 年前,2014 年 7 月,我踏上济南飞往昆明的飞机,说来也很有趣,我去旅行的目的不是为了玩,是为了锻炼自己和陌生人说话。起因是当年高考失利,心想这辈子拼考试我肯定是拼不过这些学霸了,我得想想其他的法子,如果要 “从商”,沟通能力必不可少,然而当时高中的我羞于和人说话,于是为了锻炼和陌生人说话,我决定把自己扔到云南,距离山东上千公里、谁也不认识的情况下独立生活,尽量多地和陌生人交流。我在网上偶然看到雨崩,只觉得这里类似热带雨林,似乎是个远离人烟的世外桃源,忘记从哪里看到的信息,加入了一个 “驴友 QQ 群”,记得群主后来因为有事还没去,只有我们 11 个驴友和一位 “康巴汉子” 从天南海北聚集丽江,出发前往梅里雪山的雨崩村。现在想起来那真是一段魔幻之旅,独自一人和一群陌生人,在某种神秘力量的推动下聚集在梅里雪山,在宾馆里玩游戏、玩狼人杀,那段经历当下想起来让人又感动、又开心,感动于友谊的神奇缘分,开心于碰上有趣幽默有爱的一群驴友。我们在 7 月的雨季徒步进入梅里雪山下的雨崩村(这里也是当年遇难的登山队离开的最后一个村庄),因为高原寒冷,我把衣服借给同行没带厚衣服的姐姐,不能喝酒的我又猛地灌了一杯后劲儿极大的青稞酒,最终导致我在 4000 米高原上发起高烧,盖了三层厚厚的棉被都控制不住地发抖,事后想起来在高原上发高烧是极为危险的,幸好第二天起来并无大碍,继续前往 “神湖”。当时的我完全不知道有 “91 年的登山事故”,所以当我看到书里拍摄的 “大营地” 照片时,瞬间让我回忆起那片高原草原上的 “大营地”,我一直以为那所谓的 “大营地” 是为登山爱好者准备的,在书中我才知道,那座后来被无数登山者围坐一圈烤火的木屋,原来就是 1991 年登山队的 “大营地”,我至今记忆深刻,因为登山时身上被雨水浸透,山风一吹,寒毛都要竖起来,在木屋里能烤烤火、晾衣服,简直是登山者最大的幸福。大营地被广袤的草原怀抱其中,许多的牛在其中吃草,不时会看到大坨的牛粪积在草坪上,加上雨季雨水充沛,脚一踩都是满脚的泥巴,像是陷入沼泽,不像刚刚登山时脚踩光滑的岩石,手抓树根树干,努力越过接近 90° 的的悬崖峭壁。然而一切的苦、高原反应、寒冷,都在看到 “神湖” 的那一刻被彻底征服,一片巨大的湖泊像一口碗似的容纳梅里雪山的融雪,水流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再由 “神湖” 的出口支流水流而下,就这样从山腰的湍急冰川逐渐变成山脚的温婉小溪。在神湖之上,大片的白色雾气笼罩其上,再往上朦朦胧胧看到雪原,但我们无法再往上去,当时我并不知道为何不能往上爬,还单纯的以为有雪可能有危险便不能再爬,实际上从 2001 年起云南就禁止再攀登梅里雪山,如书中扎西村长对小林所说: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山峰就是他们的亲人,你会让别人踩在你亲人的头上吗?面对那样的神圣一幕,即使当时不知道背景的我,也足以被神山、神湖的神圣感所征服,那是一种天然的,对自然的敬畏与震撼。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结束梅里雨崩之行,与朋友们一一分别,离别时我们互寄明信片,从当年的 QQ 群到今天微信群,彼此还有着联系,许多人已经成家,家里孩子也都长大成人。时隔 8 年,看到这本《梅里雪山》,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仿佛自己的记忆和小林的记忆都属于梅里记忆的一部分,或许古往今来,千千万万这座雪山下的人都经受过她的洗礼,由此形成了梅里的记忆、梅里的灵魂。虽然早已习惯都市,但我知道有一部分的自己已然在 18 岁那年,留在了那座世外桃源,留在了那座山里,那里留存着我 18 岁的无知无畏,留存着对自然的热爱与怀恋。“梅里” 的雪山峰,藏语的意思是 “白色的雪”(卡瓦格博)。这个命名包含着深刻的寓意:他不仅具有岩石、森林的自然形貌,也被赋予了人类敬畏的神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

                        这本书挺好的,习惯性地给个 5 星。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山与人,生与死,得与失

                          这是一个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思考过的问题,我们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有着他心中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对吧,我想对于本书的作者,他的经历和思考一定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在这本书中,这段传奇的经历如梅里雪山那般非同寻常,又那么庄严肃静,徐徐展开,缓缓道来,让你在感受宁静的同时又突然被震撼人心或被温暖治愈。第一次攀登(1991):在建国后中日建交时期,为促进中日关系,中方同意了日方京都大学山岳部攀登梅里雪山的计划,多年准备后,并于 1991 年成立 17 人的中日联合登山队,准备实施登顶计划,但没想到忽视了梅里雪山在当地当作 "圣山" 的地位,登山队遭到了当地藏族民众的强烈反抗。登山队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在群众的愤慨中还是出发了。计划初期一切顺利,随着持续的降雪情况变得突然不容乐观,据气象观测说可能遭遇了突发极端天气,登山队不愿放弃,驻守观察的几天天气却又反常的良好,就在登山队失去耐心,想发起登顶计划的前一天,登山队被一场突如起来的雪崩埋葬了。第二次攀登(1996):作者小林登场。同样身为日方京都大学山岳部的一员,为了完成队友未了的心愿,同时也是完成自己想登顶梅里雪山的愿景。小林奔走四方,顶着中日双方的舆论压力,还是成功组建了第二次的中日联合登山队伍。这一次,遇到了当地藏民的更加强烈的反抗,虽有心里准备,但是还是被这不友好的氛围吓到了。再一次,在政府的协调下,登山队成功启动了登山行动。梅里雪山就像一位温和但又严肃的老人,起初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和平静,虽然也有些许惊险,但很快就快登顶了。突然,队员们得知了一个 "晴天霹雳",气象预判未来几日天气不佳,建议终止登山行动!面对这个结果,小林和队长进行了激烈的争吵,冒险还是安全,荣誉还是性命,小林非常不理解,但最后小林还是接受了现实,放弃登顶!多年的心血和努力,就这么画上了句号。救赎(1998 - 至今):原本以为,攀登梅里雪山是本书的重点,但没想到不过在本书不过是一个序章一样的存在。至第二次攀登失败回国后,1998 年,小林得知梅里雪山发现遗体的消息,他踊跃参与到了搜回队伍中,1999 年、2000 年、2001 年、2002 年、2003 年。。。多年小林都参与了遗体的搜索,从起初的团队,到慢慢只剩他一个人的坚持。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也被这个爽朗率真的日本人所感染,而小林也在驻村和村民的接触中,慢慢明白了圣山在当地人心中的分量。随着大部分遗体被发现,剩下的随着冰川移动,变得没那么容易发现了。小林也在此期间被藏民的生活和梅里雪山的美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林开始了他的转山之旅,所谓转山,就是围着梅里雪山周边的山峦开展一次漫长的徒步的朝拜之行。多年来,小林竟然完成了三次转山,梅里雪山还是那座山,但是在他的心中却有了质的蜕变,在他心里,圣山回归了它真实的名字,卡瓦博格。至于为什么要登顶,作者的一段话很引发人深思,原话是这样的:当我将拉瓦博格视为攀登对象去观察的时候,眼里看到的只是雪山下面广阔的山麓,除此别无他物。但是今天,我能够看得到迂回林间的小路、散落深山的牧场。除了这些,我亦可以依靠想象去贴近草原上盛开的花朵、森林里生长的蘑菇,我的脑海里还会经常浮现出来往于牧场之间的人们的面容。映射在我心中的卡瓦博格,已经成了一道立体又有深度的风景。随着本书,和作者经历了这一切后,这段话,给我的感触太深了。让我重新认识了以前看过一段话:一个人的眼界好比在不同的楼层看窗外,你在低楼层,你永远看到的只会有市井烟火、车水马龙琐碎,然而你在高处,你看到的才会是鳞次栉比、万家灯火的风景。这本书的思考,让我重新反省了这段话,我们一味的追求更高、更强、更快,意义何在,是否换个角度能得到更多的收获。这是一个没有对错的命题,但人们往往容易被更表面的诱惑吸引,却往往忽视了生活中平凡而美好的感动。生活中每个角色都有一座座难以攀登的高峰,但是在职场里、财富上、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眼里只有高峰,而有时忘记了那些更真实的快乐和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渺小的我们

                            可以明显看出的是作者在搜寻遇难队友遗体的过程中对梅里雪山的态度的转变,从坚定的登山者一心只想登上高峰的探险者变为虔诚的信仰者。人类只有直面自然的时候会感叹自己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人类永远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也是作者在探寻个体生命价值的一次次旅途,一次次地被卡瓦博格吸引,多次的转山,每次去都有新的体验,心里干净了,赋予了生命不同的体验。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一部小小的变迁史,漫不经心地提到冰川的退化实际上也是人类和自然不和谐相处的结果,村子变了,人们钱多了,可是梅里雪山似乎总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惩罚,如雪崩和泥石流,这是个难题,也是个警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然的力量从梅里到梅里

                              一个日本人,一起攀登事件旷日持久的与梅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想要战胜,想要探究,想要共处见人,见事,见众生最终回归平静,看清自己和自然的关系明白,神山的奥义有生之年,值得转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敬畏自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了纪录片因为好奇来看的书。比之纪录片,更少传奇,更多记录与还原。梅里雪山不止是一个海拔高度,更是当地人心中的圣山,是富有生命的自然之灵。这本书也让我们思考,关于人类,关于信仰,关于自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梅里雪山的美会让你颤抖

                                    2022 年 6 月 3 日上午 6 点整,与我同行的老陈轻轻拍了拍沉睡中的我,说到:"安心睡吧,天快要下雨了,看不到卡瓦格博了"。我挣扎着起了床,拉开窗帘,展现在我眼前的是压抑的乌云,它笼罩着卡瓦格博。我失望地回到床上,继续睡觉。2022 年 6 月 3 日上午 6 点 25 分,我从睡梦中惊醒(梦里我看见了金色的卡瓦格博),我飞身起来,看到卡瓦格博的一瞬间,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剩下了眼前天神一般的卡瓦格博,还有被融化掉的心…… 奇遇过后,我在得到瞎逛的时候,看到了《梅里雪山》,一个日本人(小林尚礼)写的书,我就开始与这本书一起走进了明永冰川、雨崩村还有日本…… 一鼓作气读完了这本书有以下几点感悟想与你分享:1、有的事,只要坚持做,一定会出现奇迹或奇遇;2、有的人,只要用心处,一定会建立深厚的情谊;3、有的文字,只要是真实的经历或感受,一定会让读者心痒痒;4、有的山,只要心中有,不一定非要爬上去;5、有的旅行,只要用心体会,一定会有收获;6、有的故事,需要时间来沉淀和发酵才会更加香醇;7、有的书,只要有了思路,一定要尽早动笔;8、有的人生,只要敢于放弃一些工作时间,一定会有新的认知。希望我在香格里拉办学的项目能够落成,那时,我会把与梅里雪山和香格里拉相遇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我还想在香格里拉开一家香格里拉骑友驿站。感谢作者让我理解了梅里雪山,看见了卡瓦格博,认识了世界的香格里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一座山峰、每一片森林、每一滴水,都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万物有灵,在这广袤的自然中,生命之间都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美丽的生态系统。正如梅里雪山下明永村的村民们所相信的那样,山峰不仅仅是一堆岩石和雪,它承载着一种神圣的力量,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是一段对于登山界重要的事件,梅里山难对于所有从事、热爱登山的人来说都是一段绕不开的事。这起山难的原因其实已经非常明确了,但作为作者和幸存者的小林只是在用自己甚至是日本人的方式完成遗愿。这份执着和努力值得称赞和敬佩。对于一名登山者或者说是一名户外爱好者,掌握必要的登山及户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登山是风险非常高的一项运动,是有生死的,不能抱有侥幸和盲目的心态对待登山,无论是哪座山都要认真对待,希望所有登山者都能安全归来,也希望更多人爱上户外运动,掌握更多的正确山地知识和技能,享受山野,平安健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永远的梅里雪山-卡瓦博格

                                          认真读完这本书,源于我想解开一个困扰多年的疑惑,为什么藏民对于外来民族的人充满敌意?2010 年从重庆裸辞后,我把行李打包托运回了山东,一个人踏上了重庆 - 昆明 - 大理 - 丽江 - 香格里拉之旅,丽江之前都很顺利。登上丽江开往香格里拉的大巴后旅行开始变味,导游换成了地道的藏族导游,昆明的地接导游说这是迪庆的规矩,想去香格里拉只有听从安排。在大巴上,导游开始播放这次梅里雪山山难的纪录片,并且语言威胁不要亵渎神灵,你们这些外来人只能乖乖的听话,我们藏民可不是好惹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路被威胁不去参加所谓的藏民家访活动就要被扔到大街上之类。即使曾经在康定塔公草原被藏民坑过,也未曾碰到过如此刷三观的事件。一路上都在跟昆明的旅游公司沟通,要投诉他们,昆明说欢迎你们投诉,旅游局也管不了…… 读完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对于世代生活在梅里雪山下的藏民来说,卡瓦博格峰就是他们的家人,如果你的亲人被别人踩着头,你会容忍吗?作者通过一次次的搜索 17 位遇难山友的遗体和遗物,从一个誓要登峰的登山爱好者转变为神山守护者,并真正理解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也理解了藏民激烈反对他们攀登梅里雪山的初衷。这是一本了解雪山了解藏民生活信仰的好书,值得推荐。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