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5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当你凝视深渊时

    本书立论就颇耐人寻味。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PTSD)的后续作用,是否会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甚至更远)。可能当人们集中关注在某一件事情上,自然就会放大其影响。 本书虽然是透过访谈的纪录来做归纳,在学术严谨性上略有不足。但是作者因成长过程中之遭遇,及对周遭环境的大量观察,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仍然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相较于纯粹生物学的基因遗传,我认为作者应该是比较认同约兰达・甘佩尔(Yolanda Gampel)的 “创伤的辐射性”(the radioactivity of trauma)理论,即灾难以情感 “辐射” 的方式扩散到下一代的生活中。就好似”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的潜意识暗示一样,深植心中的恐惧,会影响甚至扭曲人们的对应行为。这种情感的辐射,会对自己的下一代多少造成影响。至于如何弥平、消除这种影响,作者在书中,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提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想逃避的创伤往事

      每个人都会有过往,不是所有的过往都是令人兴奋的,时不时会有不少忧伤,不少失意,不少悔恨。每每想到,总想去逃避,不想面对。比如逝去的爱情,曾经的恋人,学时的朋友,过逝的亲人。我们都知道最好不要太伤心、太生气或失望。我们信奉乐观主义。想用美好的画面,掩饰创伤、贫穷,失去带来的痛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另类解读原生家庭的痛:我今天的牙疼,是因为爷爷当年吃了个葡萄

        一位拥有美满家庭的女人,却一直在抑制不住的婚外恋中痛苦不堪?一位因为父母意外怀孕而出生的幸运儿,却在自己初为人父之后想去自杀?一位只谈了 1 年半恋爱的男人,却深陷失恋痛苦 2 年之久依然走出不出来?11 个人走近心理咨询室,描述着成人的错乱:明知不可为,偏偏顶风上。可是这本书《创伤遗传:心理咨询师和她的 11 位来访者》却给与了他们最大的爱:奇奇怪怪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一次对 “创伤遗传” 的拯救之旅。01. 正常的家庭里却有一个 “不正常” 的我?这本书的开篇就迎来一位叫伊芙的女人,她走近心理咨询室,自带三重 “奇怪”:1、幽会开始的时间是女儿 12 岁,一向幸福的我突然感到内心窒息;2、我很爱我的丈夫,我们有个很好的家,孩子们也特别棒,这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但是我依然忍不住要和那个叫乔西的男人幽会;3、每次,我都需要乔西把我捆在床上,我不能动。人们选择走近咨询室,很大一个原因是寻找关于他们自己的真相。出轨,要么是为了结束一段感情,要么是为了平衡一段感情。很明显,伊芙并不想选择前者,那么伊芙究竟要通过出轨平衡婚姻中无法满足的什么需求呢?随着心理咨询师的推进,伊芙出轨的故事版图慢慢清晰起来:矛盾的行为背后总是卡着一份无处安放的情感需求。1、祖孙三代的 12 岁都有一个故事。从伊芙的母亲开始,每一代女孩都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生与死、亲近与疏离。伊芙的母亲,12 岁,要面临她的妈妈患癌的现实,那是一场看着亲人的生命凋敝的过程。伊芙的 12 岁,要面对妈妈冷冰冰的脸,不允许她收养流浪狗,第二天,这只小狗就去世了。如今,女儿来到了 12 岁,她面对的是自己的妈妈缺位引发的 “亲情死亡”。同样的年纪都在发生同类型充满张力的生与死、亲与疏的事件。2、乔西最大的魅力在于 “我可以当个小女孩” 在伊芙的故事中,很特别的点在于与乔西约会的伊芙并不是把自己当做 40 岁的女人,她从乔西身上最大的所得就是 “他照顾我的样子好像我是个小女孩”。每一次他们做爱,伊芙都在哭,她希望乔西把她带到一个什么地方,远远的地方。谜底就这样解开了:性行为是绝望的尝试,为了疗愈伊芙曾经受伤的母亲和自己。法国精神分析史安德烈。格林提出了 “死去的母亲” 这个表达方式:因病去世的外祖母、饱受亲人离世痛苦而选择冷漠的母亲、一辈子渴望与母亲建立连接却不得的自己,这三重情感死寂让伊芙选择通过出轨毁掉自己,再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的自己,来照顾女儿的 12 岁。破坏性的行为背后却藏着伊芙修复祖孙三代 12 岁时候经历的情感死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伊芙总让乔西把自己绑在床上,因为她要重回 12 时候无奈的、被动的接受死亡的困境中,伊芙觉得但凡有一次她能直视、接纳困境,能抗争赢,那么修复过程就胜利了。只可惜,现实中乔西没办法修复伊芙的痛失,因为每次他们不得已的告别都将伊芙再次打回那个无助的小女孩,这一切又需要伊芙被动的接受,丝毫无法反抗。02. 心理创伤被刻在基因中进行了遗传?全书的 11 位来访者的故事都和伊芙的情景类似:充满矛盾的行为背后都藏着他们 “利用破坏重塑成长之路” 的家族救赎之旅。于是,一个 “爷爷吃了颗葡萄,却酸倒了孙子的牙” 的心理创伤概念渐渐浮现:创伤遗传。过去人们总认为遗传都是 DNA 中基因的事儿,除非突变,其他情况下基因很难发生改变。但是,环球科学的文章中说到父母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可能从基因层面对下一代产生影响。研究人员做了这样一项实验,给小白鼠闻樱花味道的同时电击它们,结果这些白鼠一闻到樱花味就会发抖。有意思的是,这些小白鼠的后代,居然闻到樱花味也会发抖。但正常小白鼠的后代,并不会害怕樱花的味道。在为巴黎许多纳粹大屠杀幸存者机他们的子女提供咨询的时候,精神分析师玛利亚・托罗克(Maria Torok)和尼古拉斯・亚伯拉罕(NicolasAbraham)发现,受过严重迫害的犹太人的孩子,更有可能的应激性精神障碍,这些父母从没有提到过的经历和重创就像 “幽灵” 一样住在孩子的身体里,我们知道它们,能感受到他们,干扰我们的生活。不过很可惜的是,我们的父母、祖父母或者曾祖父母并没有意识到 “创伤遗传”,他们每一代都十分小心地拒绝谈论经历,以为只要避开这些,就不会影响下一代。可是我们和至亲的人生活在一起,交流并非只是语言、眼神、动作这些表象的东西,有时候会通过双方都没有觉知的潜意识交流。犹如书中所说 “我们经历他们情感上的痛苦,我们梦到他们的记忆,我们知道那些没有直接传递给我们的东西,而正是这些东西,经常以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塑造我们的生活”。或许避而不谈并且要求下一代无条件的接受他们的选择,这才是造成这 11 位来访者都是通过自杀、出轨、折磨自己等这些最无奈地破坏自己的方式重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从而消除代际创伤的真正原因。03. 真诚的事实是治愈伤痛最好的药其实,创伤遗传对于心理问题的解析也只是一个方面,全书中最暖心的地方在于:作者和来访者共同完成着真实事件的拼凑,最终打通了治愈伤痛的路。没错,就是 “拼凑” 这个词,它让我们看到了治愈伤痛最有效的两点:1、用事实说话;2、这个事实,不是孤立的真相,而是真相与其他真相之间的关系。在今天的环境中,我们不缺看到事实的渠道,只要保持一定的冷静,总能看到事实,因此用事实说话还算不难。可是我们稀缺的是第二点,还原那些被扭曲的真相与真相之间的关系。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更广的领域来看问题。比如书中出轨的伊芙的故事,出轨乔西是个事实,为什么出轨乔西,人们就很容易按照眼下的东西来进行分析:1、乔西胸肌发达、大长腿、长得帅,够玩 10 年了;2、伊芙已婚十多年了,再好的感情也经不起 “痒”;所以二人就一拍即合了。之所以大部分选择这样的分析模式都觉得越是眼前的,就越有能力把握,就越看得真切。可是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中,不代表过去的伤害总能随着时间慢慢自行消化,眼巴前的事才是大事。恰恰相反,就书中这 11 个来访者的故事而言,判断事实的能力还真的和看到眼前真相的能力无关,咨询师按图索骥最终还原事实的疗愈法无不显示出:把你看到的、眼前的真相还原到一个长期的关系里,这才是真正的疗愈。诚如书中所述,下一代承担的不仅是过去的绝望,还有希望。重温新北的痛苦让我们借鉴创伤的过去以设想未来的可能性,设想一条轨迹可以从混乱到有序、从无助到有为、从毁灭到重建。这样一条愿意从过去延伸到未来的治愈之路,何尝不是最有爱的一条路呢?尾记:今天是父亲节,都说 “父亲是最好的人,也是最孤独的人”。或许他的孤独曾经扎伤过你,不妨就在今天,烹一壶好茶,听他讲一讲他小时候、他的爸爸小时候的故事吧。因为那些故事里,有一条通往 “给与他最大的理解,给与你最好的和解” 之路。正常的家庭中为何会出现个 “不正常” 的我?伊芙以剥洋葱的方式讲着自己的故事:1、任何情绪爆发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不被满足的需求。乔西比伊芙的丈夫好在哪里呢?“能把我带回生活。” 伊芙知道自己失去了一部分,她能感到自己可以正常的生活,可是失去的这部分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窜出来,提醒她,她并不完整。2、为什么偏偏是现在开始这段婚外恋?女儿十二岁是个特别的时刻,伊芙觉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把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终结在当下

          原生家庭,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上天给予的最好的礼物。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是一生的诅咒。家里种过龟背竹和五彩芋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些来自南美热带雨林的美丽植物,在多雨火热的夏季葱葱郁郁色彩斑斓,到寒冷的冬季时就会陷入冬眠状态。同样,来自沙漠的仙人掌也会有多雨寒冷的季节陷入休眠状态,运气不好的话,可能熬不到温暖的天气再次来临。祖先带来的生物基因刻在了所有生物的细胞里,而人类还多了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父母和祖辈的荣耀和创伤,总是潜移默化,一代一代的跟随我们。不管我们多么不愿意,却仍在不知不觉间复刻父辈的人生。有时你费劲力气逃离原生家庭,最后仍然掉入那些魔咒里,陷入各种让人痛苦的关系,让传承自父母、祖父母,或者是那些更久远祖先的创伤,穿过时间的洪流一次次伤害我们,将我们带入无助的险境。要从这些代际传承的创伤中抽离出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视它和梳理它,认清事情的真相,让它晾晒在阳光下。我们不要做家族创伤的守门人,要勇敢的抽离出来,让那些伤痛终节在自己这一代,去获得救赎,开启新的希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创伤遗传:我们要有这样的觉知,从被隐藏的创伤遗传中挣脱。

            这本书揭示了:父辈甚至再上一辈的基于实际生活的精神创伤,即使曾经被回避,也会因种种紧密的共同生活而被觉知,因而被遗传。而对这些隐密的探寻,是我们更加完整的必须。我们如果不自觉,那就会不完整。我们如果自觉,那又会遇着危险,当然,那样的探寻更是机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诞生在咨询室的沙发上,是作者和11位来访者之间的对话

              展现了遗传性创伤如何以静默但影响深远的方式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以及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愈的潜力。书中讲述的这些真实故事,都是关于被埋藏起来的创伤,其中有来访者的自述,也有咨询师个人的经历。在咨询室里,作者以咨询师的身份探索那些意识之外被忽略的记忆。我们自己的童年、父母的痛苦、祖父母的创伤,那些被拒绝谈论的经历,那些在大脑中被归类为 “没什么大不了” 的不重要事件,总是会以某种方式返回我们的生活,困扰我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以色列的作者

                她遭受过创伤,她也帮助治愈创伤,现在的中东也在制造创伤,什么时候是个结束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正视创伤,医治创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原来我们和我们的父母祖辈有那么多隐秘的联系,你从来就不只是你自己。只有正视创伤,才能打破循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创伤遗传

                      自卑的人需要变得优越以疗愈创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常来看看

                        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上头突然陷入沮丧、失落之中不能自拔,有时候我们认为是原生家庭作祟,有时候我们认为是环境因素造成。于是我们阅读很多心理类书籍,希望可以通过共鸣,去探索发现我们的真实内心世界。只是大多数情况收效是有,但却并不明显,因为不是每一本书都能写到我们的心坎上,言中我们的切身情况。于是我们便只能看更多的书,找寻更多的知音,来弥补我们缺失的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创伤遗传这事还没有充分的论点让它立足,但作者列举的几个故事有深刻的意义,可以了解下作者的观点,但不用深入研究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