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真的是大局觀
何老師說:我最早接触经济学的时候,经济学是灵动而机智、好奇而天真、友善而幽默、质朴而上进的。现在的经济学变得越来越自以为是、傲慢轻狂、拘谨冷漠、乏味世故。这不是我起初热恋的经济学。当然,跟其他的学科相比,经济学有着非常强的自我批判精神。你能够搜集到一大筐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这些笑话大多是经济学家自己杜撰的。能够自嘲,说明经济学家心理还是健康的。很多经济学家也对传统的理论不满意,做各种各样的研究试图修正原有的理论,或是探索新的方法和领域。地火正在燃烧。遗憾的是,这些创新在经济学部落内仍然受到排挤,而在经济学部落外则并不为人所知。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反思和叛逆介绍给大家,让大家接触一种更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学,一种有趣也有温度的经济学。你可能会说:“我又不学经济学,你跟我讲这么多经济学干什么?” 要是你不学经济学,避开经济学家,是不是就不会上当了呢?不是的,你会更容易上当。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在时代中培养俯瞰认知当我们被每日新闻中的 “重大突发”“刚刚发生” 裹挟,当经济学家的观点在媒体上相互攻讦,普通人如何穿透信息迷雾,把握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何帆的《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正是一本为 “非经济学家” 准备的 “思维导航图”。这位拥有 20 多年政策研究经验的学者,拒绝用数学模型堆砌理论,而是以 “海拔 3000 米” 的视角,带读者跳出 “海平面常识” 与 “珠峰理论” 的两极,在真实世界的复杂肌理中,重新理解经济学的本质 —— 它不是一堆现成答案,而是一种 “不被经济学家欺骗” 的批判性思维。 一、内容框架:从人性到全球化的 “七层认知阶梯” 全书以十辑结构搭建了经济学的 “认知金字塔”,从微观个体到宏观文明,层层递进拆解世界运转的逻辑。何帆将核心议题浓缩为七个维度: 1. 人性与决策:理性神话的崩塌 开篇即打破经济学 “理性人假设” 的迷信。通过 “乐观偏见”“有限理性” 等概念,何帆揭示:人类决策并非精密计算的结果,而是被基因中的乐观倾向、直觉中的启发式思维主导。书中引用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指出,当我们以为自己在 “理性选择” 时,往往只是 “激情的奴隶”—— 道德判断先于逻辑推理,直觉反应快于理性分析。 2. 政治与经济:政策背后的 “成本 - 收益” 逻辑 不同于教科书将政策视为 “社会福利最大化” 的产物,何帆犀利指出:政府决策本质是 “短期博弈”,首要考量的永远是 “落地成本” 而非 “理论完美”。他以中国改革开放为例,分析 “包产到户” 为何不是土地私有化,而是 “国家与农民的契约重构”—— 既保护承包权,又保留国家对土地的终极控制权,这种 “渐进式改革” 正是政治与经济动态平衡的典范。 3. 政府与市场:“两只手” 的分工艺术 书中用 “何时看看不见的手,何时看看得见的手” 破题:市场擅长资源配置,但无法解决贫富分化、环境外部性;政府能弥补市场失灵,却可能陷入 “官僚主义低效”。何帆以 “小集团思维” 警示:越是团结的政策制定群体,越容易高估自身能力,将 “局部最优” 误判为 “全局最优”,这正是许多产业政策失败的根源。 4. 技术与创新:从 “颠覆神话” 到 “成本重构” 面对 “技术革命改变一切” 的喧嚣,何帆提醒读者关注 “成本结构 + 网络效应 + 管制红线” 三重现实约束。他以互联网产业为例:看似颠覆性的创新,实则是 “再分配机器”—— 电商平台并未消灭中间商,只是将利润从线下转移到线上;AI 大模型的突破,背后是数据垄断与算力成本的博弈。 5. 全球化的起落:从 “金本位” 到 “去风险化” 书中梳理了全球化三百年的 “潮汐规律”:19 世纪金本位时代的商品流动,20 世纪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资本扩张,21 世纪 “去全球化” 与 “区域化” 的角力。何帆特别分析中国企业出海的困境:当西方以 “国家安全” 为由筑起壁垒,供应链重组的真实成本,远高于经济学家的理论测算。 6. 不平等与分配:市场如何制造 “努力陷阱” “拼搏就能逆袭” 的叙事被数据击碎:书中引用皮凯蒂《21 世纪资本论》的研究,指出当资本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工资性收入永远跑不赢资产性收入。但何帆并未陷入悲观 —— 他发现 “N 形收入曲线” 的新趋势:熟练技工与创新人才的收入持续走高,而中间层面临 “技能替代” 压力,这为职业选择提供了新坐标。 7. 地缘政治:被忽略的 “慢变量” 主流经济学常忽视地理因素,何帆却将其视为 “底层代码”:从英国脱欧背后的 “北海油田利益博弈”,到中美博弈中的 “马六甲困局”,地缘政治始终是经济决策的 “隐形约束”。他预言:未来十年,“供应链安全” 将取代 “效率优先”,成为跨国公司的核心战略。 二、核心价值:拒绝 “经济学家的欺骗”,培养批判性思维 琼・罗宾逊夫人曾说:“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知道答案,而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 这句话被何帆奉为圭臬。书中反复强调三种 “防骗指南”: 1. 警惕 “理性人神话” 的陷阱 当经济学家说 “人会追求利益最大化” 时,何帆用 “失业者健康改善” 的案例反驳:失业前的焦虑导致工人患病率上升,失业后不确定性消失,健康反而好转 —— 这说明 “心理成本” 远比 “经济理性” 更能影响行为。 2. 拆解 “完美政策” 的落地成本 经济学家热衷设计 “社会福利最优” 方案,但何帆指出:政府决策首先考虑 “政治可行性”。例如最低工资制度,理论上能保护劳动者,现实中却可能导致中小企业裁员 ——“好的政策不是纸上蓝图,而是能落地的平衡术”。 3. 穿透 “宏大叙事” 的细节褶皱 面对 “全球化不可逆”“技术必然进步” 等口号,何帆提醒读者关注 “例外案例”:印度对 “亚洲领导者” 身份的诉求如何影响 RCEP 推进?非洲青年人口红利为何未转化为经济增长?这些 “褶皱里的细节”,恰恰是大局观的关键。 三、写作风格:用故事解构理论,让经济学 “落地生根” 作为 “非书斋型经济学家”,何帆的文字兼具学者严谨与叙事感染力。他擅长将抽象理论转化为 “可触摸的故事”: - 用历史案例还原理论:通过牛顿担任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时,因估算错误导致白银退出流通的故事,说明 “即使天才也会误判现实”; - 用生活场景解释模型:以 “相亲市场的逆向选择” 类比 “劣币驱逐良币”,用 “朋友圈点赞博弈” 解读 “纳什均衡”; - 用跨学科视角破题:融合心理学(乐观偏见)、社会学(小集团思维)、政治学(阿罗不可能定理),让经济学从 “黑板模型” 变为 “生活智慧”。 不过,有读者指出本书 “更像读书笔记汇编”—— 书中大量引用其他著作观点(如《思考,快与慢》《21 世纪资本论》),原创框架稍弱。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本 “经济学教材”,而是一张 “思想地图”,引导读者按图索骥,深入更广阔的知识疆域。 四、现实意义:在不确定时代,做 “清醒的乐观者” 2025 年的今天,当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当 AI 取代岗位的焦虑蔓延,这本书的启示愈发珍贵: - 对个人:与其追逐 “风口行业”,不如培养 “抗替代技能”—— 书中预言,未来收入最高的将是 “熟练技工” 与 “创新人才”,前者有机器难以替代的经验,后者能创造新的需求; - 对企业:全球化退潮时,“区域化深耕” 比 “全球扩张” 更重要 —— 参考 RCEP 吸引智利加入的案例,企业需在 “安全” 与 “效率” 间找到新平衡; - 对社会:解决不平等不能仅靠市场或政府,而需 “社群重建”—— 书中数据显示,在收入分配平均的社会,无论贫富都更快乐,这提示我们:经济政策的终点应是 “人的全面发展”。 结语:在历史的长镜头里,做 “有温度的思考者” 何帆在书中写道:“历史的进步从来不是线性的,而是在试错与妥协中蹒跚前行。”《大局观》最动人的,或许正是这种 “不提供标准答案” 的谦逊 —— 它不承诺让你成为经济学家,却能帮你在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它不预测未来,却能让你看懂 “慢变量” 的力量(如人口结构、技术成本、地缘格局)。 对于每个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当我们学会用 “海拔 3000 米” 的视角俯瞰生活,那些曾经让我们焦虑的 “短期波动” 会变得清晰 —— 贸易摩擦只是树枝,国际关系才是大树;股价涨跌只是浪花,技术革命才是洋流。而培养这种 “不被眼前琐事淹没” 的能力,正是我们对抗不确定性的最好武器。 正如书中引用富兰克林的话:“我们唯一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在这个充满 “突发” 的时代,《大局观》给我们的不是确定性,而是面对不确定时的那份清醒与勇气。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反思理性,回归人性“不要上经济学家的当”—— 这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何帆教授在他的新书《大局观: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思维》开篇的提醒。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却主动揭穿这个角色的 “局限”,这种反叛精神基本上就是本书的基调。何帆老师并不试图把我们变成经济学家,而是希望帮助我们拥有经济学的思维方法,获得一种超出普通人视界的 “大局观”。何老师将大部分经济学科普读物比作 “海平面的经济学”,而他希望带领读者走向 “海拔 3000 米的高原”。在这个高度,虽然离经济学的顶峰还很遥远,但足以让读者视野开阔,俯瞰大局。传统经济学的 “理性人假说” 来源于工程师的研究方法 —— 在约束条件下求极值,寻找最优解。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在已知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决策,“连条件有几个都搞不清,又怎么可能得出最优解?” 何老师引入了赫伯特・西蒙的 “启发法” 来应对这一困境 —— 根据已知的有限条件,寻找近似解法,差不多就行。他将 “摸石头过河”、“无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视为启发法的标准案例,这样看来,现实中的人怎么会是完全理性的呢?《大局观》的独特之处在于何老师在开始就坦白经济学家都难免 “骗人”,自己也不例外。因此,这本书尽量不提供结论和建议,只向读者展示分析过程。这种坦诚使得本书更像一座经济学家搭建的思维训练营,而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何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政策研究,拥有 20 多年相关经验,但他现在选择把这本书定位为我们的经济学参谋。人性远比经济学所设想的更为复杂,更为丰富多彩。他还建议我们做个 “知足者”,而不是 “最优化者”。与知足者相比,最优化者往往更容易后悔,生活满意度更低,更容易有抑郁的倾向。何老师认为不要将时间花在对过去选择的追悔上,因为从长时段来看,那些都是不重要的。在讨论道德行为时,何老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不要轻易考验人性。人类的道德行为十分易变,易于受到情景的影响。道德不是完全由人品决定的,还受到瞬息万变的环境影响;信任不是完全由理智决定的,还受到我们无从知晓,也不能完全避免的潜意识影响。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本书借用创新陷阱的理论描述了创新和其背后的利益关系:1. 赋能技术会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替代技术会受到社会的抵制。2. 只有当外部压力大于内部压力时,国家才会支持替代技术,否则,国家会反对技术创新。3. 我们现在遇到的技术创新,大多是指替代技术。例如互联网时代,普通互联网一开始只是替代创新,而当其开始转化成平台型互联网,也就转型成了赋能创新,此后乘上东风。盲目的创新,可能通过替代能带来行业或产业的降本,却有可能因此带来社会成本增加。不过,辩证地看,替代创新和赋能创新未必不能相互转化,有的时候需要从简单的替代开始,通过实践摸索出赋能创新力,如今的人工智能不就是这样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起点公平vs结果公平罗尔斯 “无知之幕” 的思想实验,为审视社会公平提供了极具穿透力的视角:当我们站在投胎的临界点,幕布未启时,无人能预知自己将是坐拥财富的比尔・盖茨,还是颠沛流离的叙利亚难民 —— 正如打牌时,好牌与烂牌的概率本就均等。个人的命运起点,取决于无法掌控的偶然因素。有人出生在罗马,有人毕生梦想是抵达罗马。真正的公平,需要正视这种偶然性带来的差异,起点公平固然重要,结果公平同样不容忽视。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引用多恩的诗句:“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社会本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他人的不幸绝非与己无关的孤立事件,个体的哀伤终将折射为群体的阵痛。从 “无知之幕” 的理性思辨到海明威的共情关怀,均指向同一核心:唯有兼顾起点公平与结果正义,让每个人都能抵御偶然命运的重击,才能构建真正坚实、温暖的社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