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2.0老文青的呓语
作者(58)是上世纪 70 年代台湾的老文青,朱天心的老公。我最近看杨宪益的回忆录,他小时候在家私学,家里给他请的是个前请秀才,老秀才喜欢写诗,一生断断续续写了上千首,订成几个手抄本,最后也散失了,可就是留到今天,这些诗谁看呢?同样想关汉卿生平花心思最多的是作诗填词,戏剧只是副业,最终是剧本才名垂千古,《红楼梦》的作者当年写书也觉得拿不上台面,写是为了倾诉和化解郁结。本书作者写的随笔散文,文字考究,如果老老实实写些非虚构记述更有价值,现在海岛上还有人看他的随笔和文字吗?用什么文字都在彷徨吧?当满屏都是 “茶叶蛋和高铁没靠背”,写字的不如好好记述物价的涨幅,市井民生更有价值。看 520 省府的就任礼仪,真感慨常凯申坚持汉字和国语正音功莫大焉。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更好的是,无责任也不被催赶,可以仔仔细细地、完全由自己决定时间长度地看、想、描述和沉淀反省,没人理你,一种自在(这是人老的好事之一,不急于也不被要求赶赴未来,所谓 “晚上的自由”)。《圣经・创世纪》所谓 “眼睛就明亮了”(很有趣,这也是人第一宗、且是最沉重的永世不赦之罪,传及子子孙孙成为诅咒),人眼睛的苍茫疲惫不仅仅是生理性的如不可逆的黄斑病变,更多人更多时候是因为很长一段时日感觉没东西可看了,没再出现足够让人激动想讲给别人也知道的书,没几个太值得等待所以必须一直盯住他的人,眼睛一直停滞于一种淡漠的、没焦点的不良状态。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1.0乏味之至的自我表达如作者所言,其以为此书的理想读者 500 位就嫌多了。何谓文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表达?或者说原本作者的对话对象(其心中的理想阅读者),本就不是我等普罗大众。既然如此,何必要以大段大段的自我与自我的讲述,来呈现出文字作品来作为出版物提供给读者?加之作者的台湾文字表达背景,于我而言,毫无亲切感。即使引用和转述托思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一众伟大作家的文字表达,没有或者无法让人体会到其自我表达的中心思想,对读者而言,都是居高临下且缺乏温度的。搞不懂为何豆瓣评分还在 8 分以上。想必我非此书作者默认的读者,其实翻开书的前言部分,了解了作者的警告之后,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继续跟随文字的书写了。可惜人往往会有一种不听警告的自我挑战之心理,挑战来挑战去,不是挑战自我面对无感文字的耐心,而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杂乱思想表达,或许可以冠之以 “随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