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0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幸福上下限

    每日一书:《隐谷路:一个精神分裂症家族的绝望与希望》。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由于缺乏对自身疾病状态的认识,他们常常会被非自愿地送进精神专科医院接受治疗,继而被社会慢慢疏离。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个体往往是无法被人理解但又极其渴望被理解的,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丰富到会将他们困住,丰富到会变成一堵阻止他们与他人交流的高墙。在一切可以想象的坏事发生后,一家人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苦难的本质。除了相貌英俊,多恩身上还有一种洒脱不羁的自信,这种特质让人难以抗拒,也让人有点难以企及。在他的一生中,这种隐秘的特质都会对他有利。从一开始,就好像咪咪是专属于他,而他却属于所有人一样。两人观点分歧的核心是妄想型精神病的本质:精神分裂症是与生俱来的脑部疾病,还是在生活中遭受的损伤?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弗洛伊德的观点与同时代大多数其他精神病学家不同,他确信这种疾病完全是 “心因性的”,或者说是潜意识的产物,并认为这很可能与患者在童年成长期的经历和受到的伤害(往往是性方面的经历)有关。荣格坚持的观点则更为保守,他认为精神分裂症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器质性、生理性的疾病,而且很有可能可以在家族中遗传。在家时,多恩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他平日沉默寡言,只有每天天亮的时候会喊:起床!起床!手举起来,出列,排好队!把地板楼梯前前后后都扫干净,6 点准时到餐厅吃饭!其他时候,都是咪咪打理一切 —— 她不会轻声细语,而是疾言厉色,不容懈怠。她像个雄赳赳的战士一样迎接着每个庸常的清晨、中午和夜晚。咪咪当时不知道,她这样的脾气最后会害了自己。20 世纪 50 年代,精神病学已经开始研究像她这样的母亲了。美国精神病学界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们使用了一个新术语来描述这样的女性 ——“精神分裂症妈妈”(schizophrenogenic mother)。这次见面后,琳赛决定她需要接受所有家人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就像她有自己的自由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旅途。” 琳赛说。她还说自己也要处理好与他人的距离。“大家的人生都是边走边摸索的。” 我们无法知道如果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文化认知没有那么僵化,病人没有被与主流社会隔绝,在危险信号最初出现时就积极干预的话,加尔文兄弟的人生会不会发生改变。但或许我们有理由相信,再过五十年,像加尔文兄弟这样的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的文化将疾病视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们的想象中,我们对每一种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的发展都会像脊髓灰质炎一样,先是无法治愈,然后神药出现,最终将其从地球上彻底抹去。当然,并不是所有疾病的情况都符合这种模式。更多的时候,科学家认为他们的理论未必能走出实验室并应用到更多人的身上。无论是对弗洛伊德学派、克雷佩林学派,还是家庭动力学领域的专家或者遗传学家来说,拒绝合作都让大家饱尝了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之苦,每个人就像井底之蛙一般。20 世纪 70 年代,精神分裂症研究者卢・克伦威尔曾描述过这种困境:“就像人在骑旋转木马时要选一匹马。人人都会认为自己的马是领头的。一轮转完,人从马上走下来,才看清楚这马其实哪里也没有去。不过那种经历倒是挺让人开心的。甚至让人想再玩一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绝不仅仅是基因这么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周围所有人的产物,那些我们必须一同成长的人,那些后来我们选择一起生活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摧毁一个人,也能修复一个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神分裂症的行知书

        真真推荐必属精品,这是一部,充满了不幸,家族情感,手足情感,病痛恐怖感的书。我第一次这么直接的正视精神分裂症。它真的是一种病,一种让人得不到尊重的绝望之病。而加尔文一家让我们看清他。他们是幸运的,因为钱比较厚,如果是平民家庭呢,我不敢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实比文学创作更残酷

          这两天刚刚听了《丰乳肥臀》,开始以为这又是一部对《百年孤独》的模仿,没有想到是篇纪实作品。作者的文字功力也很强,没有过多的 “煽情”“矫情”,对原因(人物心理)的描写也没有那么的臆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视。“人绝不仅仅是基因这么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周围所有人的产物,那些我们必须一同成长的人,那些后来我们选择一起生活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摧毁一个人,也能修复一个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幸福、苦难与治愈

              为追求幸福而悉心建立的家庭,身临痛苦、屈辱与癫狂的深渊,却仍于细微处闪耀着希望之光。这一抹光芒来自人性,也来自科学。◎人性着实难以探求,其中确实有无下限的 “恶”,但也恰恰因为我们拒绝、唾弃这样的恶,“善” 才永存。加尔文一家所发生的事,已经不能用简单的 “对错” 来归因了,这是他们共同承受的 “悲剧”,也是他们共同走出悲剧的漫漫长路。◎科学是,或者应当是一种温柔的力量。第二代兄弟姐妹的创伤,没能受到科学地治疗。而第三代人,在专业的心理治疗下,缓和、纾解了自己的精神压力,甚至可能消解了潜藏的精神疾病基因发挥作用的条件,从而获得了不一样的人生。但终归,科学只有经过人性善的作用才能成为温柔的力量。第三代儿女能够拥有全新人生,离不开他们上一代的守护,以及他们所提供的研究基础。“隐谷路” 是一条地狱之路,但走出、返回隐谷路的历程,却是一条治愈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家庭的悲惨故事,一本精神分裂症的科普书

                当今世界上,还有谁比这个家庭更悲惨, 居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加尔文一家 ,12 个孩子中,有 6 个孩子得了精神分裂症,自杀和伤害笼罩在这个大家庭的上空。一个好端端、幸福美满的中产家庭,每天处于混乱惊恐之中,并且因为要支付孩子们的治疗费和生活费而陷入困境。     如果你以为这单纯是一本故事书,那就错了,其实这是一本介绍精神分裂症研究发展史的科普读物。这是一本融故事与科普一体的实用性很强的书。      一对身体健康,在社会上表现也很优秀的父母,为什么生出这么多精神分裂症孩子,是母亲教养的原因吗?是祖上的基因不好吗?       如果你对此像我一样很好奇,那不妨跟着罗伯特・科尔克笔触,一起去探寻这个大家庭的发展轨迹,一起去了解父母对于这些孩子的养育方式,一起去学习精神分裂症的学术研究成果。     你可以从书中了解 * 一个内心不安全的母亲是如何掌控丈夫和孩子的 * 一对不合格的父母是如何养育一打孩子的 * 一个受到恶劣家庭严重影响的女孩子是如何开展自救和挽救家庭的行动的 * 美国精神分裂症学术研究经历怎样曲折的过程 * 一个悲惨家庭给学术研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我的感受,这本书可以结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起来看,这两本书给我的启示:当我们面对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不应该像那个母亲一样选择回避、退缩、否认等防御措施,而应该像两本书中的女儿那样,勇敢面对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加尔文一家虽然不幸,但作为样本,他们为精神病研究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和贡献,他们一家人对后世的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科学家对加尔文一家的问题争论不休,可以说加尔文一家的治疗过程,就是人类对精神病的研究进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功能建议:快速检索图片

                    听 “每天听本书” 真真讲书,提到看书中照片,但是没有快速检索图片的功能,怎么才能快速跳到图片所在页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部关于精神分裂症家族发病史和治疗史的书籍,在书中,维持遭受疾病困扰家庭正常的咪咪。加尔文值得佩服,靠自己的坚强走出困境而后帮助生病的哥哥们的琳赛值得佩服,始终没有放弃对精神分裂症的基因测序、药物研制和提前干预的科学家们值得敬重,希望每一个遭受疾病困扰的人,都能得到合理的治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隐谷路》

                        《隐谷路》加尔文一家,母亲咪咪和父亲多恩一共生了 12 个孩子。其中 10 个是男孩,2 个是女孩。10 个男孩里,有 6 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他们家的精神病,有成长环境造成的外因,也有先天基因突变的内因。学界通过对加尔文一家的基因和血液分析,把精神病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家的血液样本,成为美国学界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基石,帮助治疗一代又一代的精神病患者。还记得那个最小的妹妹琳赛吗?琳赛其实本名叫玛丽,她 13 岁的时候逃离了隐谷路,去上寄宿学校。她决定再也不回那个疯狂的家,并且给自己改名,叫琳赛。她希望她的人生重新开始。但是,长大了的琳赛,治愈了自己过去的创伤,她渐渐理解了母亲咪咪,而那个时候,父亲多恩已经去世。琳赛知道,母亲老了,哥哥们病着,他们都需要有人照顾,不管这个家给她带来了多少痛苦,他们都是一家人。谁来照顾他们呢?琳赛认为,这个人是她自己。琳赛回到了隐谷路,照顾中风的母亲咪咪,照顾生病的哥哥,联系那些健康的逃离了隐谷路的哥哥姐姐。对此,作者这样写道:“人绝不仅仅是基因这么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周围所有人的产物,那些我们必须一同成长的人,那些后来我们选择一起生活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摧毁一个人,也能修复一个人。” 这是琳赛花好多年才明白的事情。琳赛后来有了一个女儿和儿子,这是加尔文家的第三代人。琳赛非常担心孩子们会像舅舅那样,患上精神疾病。儿子杰克情况比较严重一些:高一的时候,他像他的舅舅们一样,开始逃课、吸毒,还被诊断出了注意力缺陷,于是杰克被琳赛送去专业的寄宿学校治疗。后来琳赛才知道,杰克的问题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只是焦虑情绪,也就是恐惧患上精神病。最终,杰克学会了通过攀岩、冥想、写日记来缓解自己的焦虑。现在的杰克,成绩优秀,甚至像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他有一套他自己的方法纾解焦虑和抑郁。当琳赛现在看着儿子杰克时,她想到的不再是自己,那个在隐谷路受伤的小女孩,她想到的是她所有生病的哥哥们,如果哥哥们也接受了杰克这样科学的心理治疗和引导,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女儿凯特小时候也不让人放心。她很容易精神崩溃,琳赛便带女儿去跟治疗师学习自我安抚。好在凯特渐渐好了起来。2017 年 6 月,凯特第一次走进弗里德曼的实验室。舅舅们的基因样本就存放在这个实验室里,不过她不是来这里看这个的。凯特现在是一名医学生,她进入了这家美国顶尖的精神病研究实验室,成了实验室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实习生。身为加尔文家族的第三代人,少女凯特用这种方式,回应着多年前隐谷路的痛苦和混乱。而这,或许才是故事最好的结局。书中的合影,基本都拍摄于孩子们还没有患上精神病的时候,那是加尔文家最后的好时候。相信看到了这一家人的笑脸,认识了真实的活生生的加尔文一家人,你会对这个故事有更深刻的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个才是最应该拍成影视作品的吧

                          希望耐飞有机会拍广为人知造福人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绝望中的希望

                            从患病角度来讲,加尔文家庭是不幸的,但对于病患来说又是幸运的:他们拥有一个从未打算放弃任何人的母亲,和一个疗愈成功且接过妈妈火炬的妹妹。无论生病与否,人与人之间真挚且不放弃彼此的情感支持,才是照亮黑夜的长灯。读着绝望,读完却希望满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阅读过程:从 22 年 11 月知道这本书,23 年 2 月 9 号真的开始阅读、记录,2 月 21 日也就是今天真的看完。边看边记录的,花了不到 20 个小时吧。文章内容:文章主题围绕加尔文家族来讲述,多恩和咪咪育有 10 子、2 女,其中 6 子相继出现精神问题 —— 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同时,经过相关人员授权后得知,许多研究人员的重大发现是基于这个家庭的样本信息,书中描述了许多主要研究者的研究过程与成果。一点点话:读这本书真的很累,每句话都是他们经历的人生,或是加尔文家族的挣扎、或是科研工作者付出的心血等。精神分裂症,一开始不叫这个名字,以后可能也会改。从一开始的一无所知,将病人视若邪物,到各种治疗手段出现(修养与作业疗法 - 精神分析法 - 电休克疗法 — 胰岛素休克疗法 - 氯丙嗪为主的传统药物和氯氮平为主的新型药物治疗 - 改良电休克疗法等);一开始认为是心因性疾病,到后来发现器质性改变 - 遗传与环境双重作用等促使疾病发生,病因不明的疾病仍有许多,亟待研究。唉,就这样吧,总觉得想说很多,等我再厘清一些头绪吧。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精神分裂症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第一种被发现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脑疾病。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也是人类社会对遗传与基因爱恨交加的世纪。从一开始对基因的无比崇拜,到纳粹灭亡后所有人都对导致疾病的遗传因素讳莫如深,现代医学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隐谷路》提供了一份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绝佳资料 —— 一个被疾病困扰的大家族的故事。在逐渐解开精神分裂症神秘面纱的同时,医生也发现了各种药物,可以逐渐减轻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痛苦。人类也许暂时还无法治愈精神分裂症,但无数医生和科学家的孜孜探索终将使人类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无法知道如果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文化认知没有那么僵化,病人没有被与主流社会隔绝,在危险信号最初出现时就积极干预的话,加尔文兄弟的人生会不会发生改变。但或许我们有理由相信,再过五十年,像加尔文兄弟这样的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罪过罪过

                                    能说什么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为美国研究精神分裂症的最佳案例,加尔文一家的经历不仅惊动了医学界,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么多的孩子在成年后陆续患上精神分裂症?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遗传占有一定比例,但后天的成长环境也会有很大的影响。Mimi 小时候受到了继父的性侵,会不会在那个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悲惨的遭遇促使她生理上产生了变化,比如大脑结构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会存在基因中遗传给下一代?当孩子们在年少时遭遇了同样的经历(无论是神父还是哥哥),更加剧了刺激精神疾病的脑部病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佩服生那么多孩子的人,不仅仅是生出来了,还都养大了。我觉得自己就生一个孩子都养着很费劲,而且我还有老人帮忙。我的工作算不上繁忙,基本五点半就能到家,那个时候就能吃上热乎饭,全是仰赖和老人一起生活,减少了很多家务劳动,不然光是一天做三顿饭就能让我暴怒。我为了省力,是不吃早饭的,午饭吃公司食堂,只有晚饭回家吃,如果加班的话公司是有加班餐的。如果没有孩子,家里一天都不用开火,有了孩子就不得不做饭了,我看婆婆一大早就要去买菜,然后是处理,最后才是熟制。没有一顿饭是落下的,她只有住院和旅游才能暂时卸下这个似乎得干到死的工作。我精力非常有限,一个孩子就已耗尽我所有精力,我太喜欢独处了,如果一天独处时间太少,我会暴躁。书中这家人很是了得,那么多家庭成员是精神分裂症依然能运作,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觉得会是乱套的。然而他们每一位成员就是靠自己消化发生的一切,所以无事发生。看书的时候家庭成员间的故事让我想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的家庭成员间的故事,当然更有可能他们是一样的问题,不仅仅是邪教的问题。这本书说不上好看或不好看,只是让我感受了一把命运的沉重,它给你安排了什么,只能受着。人类能解决的问题在没解决的问题面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我以前总喜欢说,不要沉迷于找原因,得去找解决方法,可是没有解决方法呢?这本书就是这样,有起因有经过却没有结果,死亡不是结果,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精神分裂症。人生就是如此,没有结果,只有结束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的幸福有上限,但苦难深渊的下限深不可测,永远有更惨烈的痛苦让人目不忍视。但直视这样的痛苦是征服它们的必要前提,感动于本书中琳恩・德利西对精神分裂症研究的执着。同时也被照顾家里病患的母亲咪咪和最小的妹妹玛丽(琳赛)感动着,感动于她们的强大。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