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经济学文章 30 年后还有人看、有人引用,就是有斤两的成果;50 年后有人读、有人引证,应该就是传世之作了。—— 张五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农村教育的困境弗里德曼到过中国两次,不过好像没有机会去农村一看。他应该不会想到,他的 “学券制” 可能在中国农村大有用武之地。这缘由不是别的,而是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一)国家通过了普及九年教育的法律,但财政并没有准备好办普及教育的预算。平均而言,农民家庭负担着教育经费的大部分。越是落后地区,农民负担教育费用的比例越大。去年《南风窗》杂志报道,西部一个地方农民交纳的学费的一半,被上级教育机关提走当做 “管理费”。地方首长挪用农民学费办 “政绩工程”,时有所闻。(二)农民在纳税之外负担教育经费,是通过 “集体经济” 被征集的。如此一个转换之后,虽然办学资金出自农民,但学校却是国家的或集体的。农民家长对学校事务没有话语权。无论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校舍规格、老师待遇,一概由 “公家决定”。想想看吧,要是农民有话语权,怎么会如此大面积拖欠乡村教师的薪水?五千年中华文明,从来没有家长亏待教书先生的记录!(三)靠城市和境外人士的捐赠 —— 就是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农家孩子的教育上 —— 对于解决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村人口的教育,仍然是杯水车薪。不是全然于事无补,而是靠别人的善举来大规模完成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是现实之策。这不是说农村教育一无是处。同印度相比,中国农村教育的普及率,可以让人感到骄傲。但是在多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加速、“世界工厂” 已成大趋势的背景下,农村教育的 “拖后腿” 态势是不容否认的。考虑 “学券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结合各种实际案例集中对产权论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济学经典评论集

          20 年过去,书中很多的观点很多都成了人社会生活中的常识。书名取自费雪的 1930 出版的《利息理论》,这句话把时间尺度引入收入的计算,让人从长远的角度来规划自己的经济生活。一些人年轻的时候收入高,但在 35 岁之后收入开始下滑,一些人年轻时收入低,但到中年时收入才高起来。明智的人要追求整个人生阶段收入的最大化,而不是追求短暂利收入的最大化。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