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农村教育的困境弗里德曼到过中国两次,不过好像没有机会去农村一看。他应该不会想到,他的 “学券制” 可能在中国农村大有用武之地。这缘由不是别的,而是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一)国家通过了普及九年教育的法律,但财政并没有准备好办普及教育的预算。平均而言,农民家庭负担着教育经费的大部分。越是落后地区,农民负担教育费用的比例越大。去年《南风窗》杂志报道,西部一个地方农民交纳的学费的一半,被上级教育机关提走当做 “管理费”。地方首长挪用农民学费办 “政绩工程”,时有所闻。(二)农民在纳税之外负担教育经费,是通过 “集体经济” 被征集的。如此一个转换之后,虽然办学资金出自农民,但学校却是国家的或集体的。农民家长对学校事务没有话语权。无论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校舍规格、老师待遇,一概由 “公家决定”。想想看吧,要是农民有话语权,怎么会如此大面积拖欠乡村教师的薪水?五千年中华文明,从来没有家长亏待教书先生的记录!(三)靠城市和境外人士的捐赠 —— 就是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农家孩子的教育上 —— 对于解决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农村人口的教育,仍然是杯水车薪。不是全然于事无补,而是靠别人的善举来大规模完成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是现实之策。这不是说农村教育一无是处。同印度相比,中国农村教育的普及率,可以让人感到骄傲。但是在多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加速、“世界工厂” 已成大趋势的背景下,农村教育的 “拖后腿” 态势是不容否认的。考虑 “学券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