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萧红作为作家的另一个面相,她并不止于记述苦难,也不止于回忆和抒情,她持续地在用她的创作来回应当时的社会,发出她的声音。在平石淑子看来,萧红的作品始终回答的是,我们要怎样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只有发觉自己是一个人,拥有作为一个人的意识,追求作为一个人的幸福和权利,我们才可能产生真正的抵抗,追寻到更好的未来。从这一点上来看,平石淑子说,萧红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一条连续的线上进行的一种连续的精神行为,这体现出她作为作家的极大抱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活、性格、命运

      呼兰的点滴生活编织了她的性格底色。她憧憬温暖。温暖,一次一次得而复失,最后求之不得。鲁迅先生曾给过她尊重和信任的温暖。随着先生的逝世,这一份温暖便成了常常的回忆。萧军曾救她于水深火热,但家庭生活的琐碎剥去了她女神的光环,温暖似有若无,折磨着人的灵魂。遇上不珍惜你的人,一切的付出和隐忍都是徒劳的。她这一份对温暖的虔诚,没能等价到温暖的命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萧红,原名张廼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被称为 “民国四大才女”,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位作家。她的创作主要集中在 1930 年代,以对社会底层生活的深入描绘和批判而著名,她所写的《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等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作品。鲁迅曾在看完萧红的《生死场》后,写下评价说,萧红始终给人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萧红传

          真是路过她人生,都觉苦不堪言。读至英雄登场,更是想要弃书,不能理解她每次选择,无论对家人,男人还是孩子。我想过因为当时的年龄和心智,她活的太短,又多数时间被战争赶着走,我不分析她的离家出走,和每次对伴侣的选择。就说两次骨肉的分离,这版书中没有详细的描述,读来也只感觉心狠和冷漠。作者和作品本就是两码事。后来 (跟萧军分开) 朋友们都看得出,她也没有看上去那么的洒脱。她的作品有缺陷,但瑕不掩瑜,这跟她经历和痛苦是分不开的。鲁迅先生都喜欢的人,全力在帮的人,一定错不了。只有那一段读来也是轻快的。我猜萧红是不太会做饭的,最厉害的是萧红汤 (罗宋汤) 她的才情吸引来的男人,又都离开。信上的挂念无异于当今社会 “多喝热水” 所以令人厌烦。他们的爱或许精神上的扶持多一些,现实的付出少一些,但现实的感受可不是虚无,尤其是长期生活下。这或许是萧军所谓妻性,大概不会是牺牲,那东西让人有负担,得了便宜也要卖乖。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