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当时代流淌过我,我仍是我。”
当时代流淌过我,我仍是我。当故乡离开了我,我仍是我。前半句来自方舟的公众号,后半句是正在他乡生活的我加的。这本书当然不是第一次看,因为和方舟同年同乡的缘故,她的书出了之后有注意到就会立刻去看。这本散文集里的《被绑架的一代》,可以说是回忆那个年代的抓手。其中北大的天才印象最是深刻,几乎是一开篇就立刻在脑子里复现了整个故事脉络。很喜欢方舟在这个故事后边引用的那段话,"世界并非是不完美的,或是正处在一条缓慢通向完美的路上;不,它在每一个瞬间都是完美的,一切罪孽本身就已经蕴含着宽恕,所有小孩本身已经蕴含着老人,所有婴儿都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恒的生命…… 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所希望的、臆想的世界相比,与一种我凭空臆造的完美相比,而是听其自然,爱它,乐意从属于它。" 好像她可以引用整个文学史上的作品文字一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蒋方舟告别年少时,送给自己的杂文集写《东京一年》的读书感悟时,为了确认【得到】里蒋方舟的书不多,又搜索了一遍,结果意外的发现了这本《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当时就被书名吸引了。因为之前有一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勃罗。聂鲁达的一本自传就叫《我坦言,我历尽沧桑》很难讲出版社不是为了蹭这波热度,不过蒋方舟的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说来也奇怪,我读不进去这些知名作家的那些文学著作。但是像这些短篇合集啊、杂文选啊、日记体啊,我却读的津津有味。也许是八卦的本性使然,一窥这些文化名人的内心,乐此不疲。不过,虽然蒋方舟老师这本书还不足以和诺贝尔奖得主的著作抗衡,但是作为国人,从她的字里行间还是可以读出很多发人深省的内容的。比如,大学生认认真真竞选人大代表那节,我读起来颇有黑色幽默的感觉。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本身参选却倍受阻挠。当然还有那些被世俗打败的文学大家,那些愤世嫉俗的富二代,那些被深圳截流的少年科学家,那些肩负着学校使命却活的异常纠结的数学天才。蒋方舟老师的文字很美,说刻薄话却形同金句,思想前卫却逻辑清晰。但是最后讲家里的鬼影曈曈那一章我两倍速听居然也听了整整一个半点,对母亲、父亲、玩伴、奶娘等一众亲密家人的戏谑描述,真的是引起我阵阵的不适。整本书读下来,内心有一个感受,蒋方舟老师还是经历了一些沧桑的。我猜,这也是她想让我们这么想的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