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虐啊,读这本书可以和跑 100 公里极限耐力赛,喝 100 杯不加糖的咖啡这些极其自虐的各种事情相比。读书,要么是阅读知识类书籍,可以有学习新知识的乐趣;要么是阅读小说,可以被作者带着体验一段虚拟体验的乐趣;但是《万有引力之虹》这本书都没有,虽然是小说,但是很难梳理出连贯的情节,语言异常晦涩,分不清什么是小说里面发生的,什么是臆想,因为小说巨大的名气和怕被别人嘲笑看不懂的逆反心理下,硬着头皮读啊读,直到读完,必须认输,看不懂,体会不到这本书的妙处,除了大段堪比色情变态小说的露骨描写给我深深的震撼以外,什么都没有留下。所以非常不推荐这本书给正常的读者,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极度苦闷的人,比如我,也许可以试试,就像我前面的比喻一样,我就是一个坚持每天跑 10 公里,喝不加糖的苦咖啡的人,生理的痛苦可以唤醒心灵的清醒,极致的痛苦可以制造相对的甘甜。我想有的人是天天这样活着的,类似苦修。最后,读完这本书立刻开始看《尤利西斯》,读了三分之一,放弃,半年过去,再未继续。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悬念中情景和心理描写相融合

      本作品以二战末期为背景,德军正在制造和向英国发射威力巨大的 V 系列火箭,造成了盟国军民的极大伤亡和心理震撼。盟军的官员、军人与科学家,组成小分队深入敌后,竭尽全力试图找到火箭基地,几乎所有出场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侦察与反侦察的殊死斗争中。
      我以为,本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制造悬念,在悬念中穿插心理和环境情景描写。在第 3 页到 23 页中,小说以火箭爆炸后造成的混乱为开篇,展开了一幅惊魂未定后短暂安宁的生活场景,凸显了人物形象。绰号海盗的普伦提斯上尉,我们的主角斯洛索普以及士兵布伦特、奥斯比、高比奇、里德等,在的火箭爆炸后,如同苟活的动物般,麻木地洗漱、起床,庆幸着自己的在战火下的生命存在。在战场里,他们的心理、生理和神经系统和周遭环境一样粗鄙、残碎和麻木,随时面临全盘崩溃。这组群像式的人物一出场,就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开篇的情境性描写体现了英吉利的风土人情,包括住房的结构、光线、气味、饮食品种等,尤其是爆炸的废墟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冲击以及美国民歌带来的些许安慰。作者重点描述了 “盟军技术情报站” 的内部环境,包括内部房屋的结构陈设、上至主官下到士兵的群像式人物形象、桌椅的形态和颜色、各种办公用品、气味等,星罗棋布。
      在第 25 页到 27 页中,作者对火箭落地爆炸后的结果、地点及情景做了详细描写,包括当时的天气天色、河流走向、火箭残块的形态、长度、直径、颜色等,无不震撼着在场人员的神经。火箭的落点随机性制造了巨大的悬念,死神随时可能降临,而且无从判断落点,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天。他们的心理、生理和神经系统与极度紧张和不确定性的状态中,随时面临全盘崩溃。
      悬念设置和心理及情景描写的高度融合,不由得使我们眼前一亮,产生了继续读书的内动力。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有引力之虹》…在科学与神秘之间还有苦中作乐的香蕉

        德军火箭划过夜空,面对死神苦中作乐的美军中尉斯洛索普整理着他的 “性爱地图”,在每个发生过性爱的地点贴上各色小星星。不曾想这张性爱地图引起了情报局 “白色幽灵” 的注意,他们发现,"性爱地图"的地点和德军火箭的轰炸的地点的分布竟然完全吻合,甚至轰炸顺序也完全一致,只是轰炸比斯洛索普的性行为平均晚七天左右…… 各路人马都在盯着斯洛索普这个线索,在经历了八次变身、逃过无数次追击后,疲惫不堪的斯洛索普有了许多感悟。终于他无法忍受这一切,独自躺在占领区的废墟中,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十字路口,成为十字架本身。随后,他看到天边升起一道巨大的彩虹… 大自然不解消亡,只解演变…… 香蕉对抗着万有引力,这种倒生抛物线的水果,展现了消极向地性,消极对抗着万有引力。伦敦冰天雪地,天空呼啸着火箭,而温室炎热如夏,海盗士兵的香蕉盛宴也正狂欢。战争只是门生意,获利者永远是政治家和身后的金主。伤亡人数转移了注意力,牺牲者如蝼蚁般被蒙在鼓里,毫无意义地死去。甚至死难者的器官也成为黑市上交易的商品… 生命用性对抗着社会与死亡,在科学与神秘之间还有苦中作乐的香蕉…(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啃一啃难读的小说

          这是一本感觉会枯燥无味很难读的小说,没有什么好的故事情节,而是许许多多零散的插曲再加上作者似是而非的议论组成,其中包括物理学、火箭科学、高等数学、性心理学等等。作者认为宇宙中的热能散发完之后会冷寂下来,整个世界会冰冻住。书名也体现出来了,火箭发射后形成的弧线,火箭将摧毁一切。读一读这样的小说,可以更好的锻炼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毅力,能坚持读完的都是王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注意到这本书是在一次在成都三联韬奋书店随手拿起,看到腰封上有我喜欢的刘慈欣老师的推荐。没多想就入手了,本书巨厚无比的同时确实挺难啃,今儿算是看完了。说是百科全书也不算太过分。这么概括吧,很黄,很暴力,很科学又很荒诞。既然是小说,就不剧透了。感觉自己能看进去的可以试试,我觉得英文原版读起来可能会更美,但我没那能耐,估计得把 GRE 重新再学一遍才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有引力之虹” 是火箭发射后形成的抛物弧线。火箭摧毁一切,作者认为它是死亡的象征,同时也是现代世界的象征。 本书在美国乃至世界 20 世纪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在西方曾引起巨大争议,有人称它是当代文学的顶峰,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 “预告世界末日” 的呓语。 这部巨著故事情节复杂,梦境一般的幻想中充满了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交叉关系,五花八门、古怪零乱的叙述,似是而非的议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代奇书

                世界之大百科全书,西方文明之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他坐在分层的车厢里,已经没有东西可以当烟抽了。周围是天鹅绒般的黑暗,感觉远远近近的金属在摩擦、分合,蒸气噗噗喷出,车身在颤动,有一种强作的镇定,一种惴惴不安。人们挤在周围,都是既背运又背时的弱者、弃民,有醉汉,有对二十年前的炮声心存余悸的退伍老兵,有城市装束的妓女,有流浪汉,还有那些疲惫的妇女,带着很多孩子 —— 谁都生不出那么多孩子的。这些人和其他有待用车拯救出去的东西混杂在一起。只能看到近处的面孔,像是在半镀银的幻灯机里,叫人想起防弹玻璃后面那些大人物,脸上绿影斑驳,在城里来去飞驰…… 他们出发了,有秩序地行进着,出了大站,出了市区,驶向这个城市比较荒凉破旧的区域。这就是出路吗?脸转朝窗外,谁也不敢问,不敢出声问。雨下起来了。咦,这哪里是在脱身,这明明是越陷越深嘛 —— 就这样陷进去,穿过拱道,穿过混凝土剥蚀的秘密入口,很像在哪条地下通道的环道上…… 头上,一些发黑的木头架子缓缓后移,各种气味开始在空气中弥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good

                    那些大部头、野心勃勃的小说,它们的故事复杂庞大、人物夸张怪诞、情节离奇散乱,但题材严肃,试图反映当代社会、描绘 人类现状。伴随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在国内出版,读者们开始熟悉并且谈论 “极简主义” 这个词 (顺便啰嗦一句:新近出版的小说集《大教堂》是卡佛的后期作品,风格上已经不再 “极简”,国内读者要等到卡佛更早期的作品出版以后才能真正领略其 “极简主义” 的文风)。事实上,在二十多年前的美国,“极简主义” 曾经形成一股潮流,以至于不少人抱怨到处都是那种惜字如金、骨瘦如柴的小说。多年以后,“极简” 已经不再流行,没人再抱怨小说太简约,反倒是一些写得 “极繁” 的作品开始受到评论家的批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幻梦一场

                      随惊涛骇浪拍到世界尽头,天上地下旋转着五彩霓虹,各种意象用最不可思议的方式组成了一场巨长无比的意识流游戏,没有情节,没有主角,没有因果,一切都是混沌,一切都是隐喻,一切都是虚妄。有什么呢?有对科学主义的坏笑,有对战争暗夜的睥睨,有对人性意志的信仰,有三处中文版删减掉的不可言说。Dont fight, just flow with it. 英语原版 + 中文注释版一起食用效果更佳。原文字里行间的巧思灵性完全无法用另一种语言还原,因为他几乎是徒手创造了一种语言风格和艺术形式,但是各种学科跨界、旁征博引、多国语言、历史背景等,没有注释真的寸步难行。推荐给所有和自己过不去,想探索天才脑洞的脑残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荒诞的小说!

                        《万有引力之虹》是托马斯・品钦的代表作。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往往以神秘的荒诞文学与当代科学的交叉结合为特色。《万有引力之虹》披着谍战小说的外衣,故事怪诞,风格独特。一方面用粗俗狂欢的方式戏谑高高在上的宗教经典《圣经》,用 “神圣的喜剧” 重写二战历史,另一方面又使用了多种冷僻的语言、谐音、双关等文字游戏。本书在看似混乱庞杂形同迷宫的文字表象下暗藏着精心构筑的结构,还充斥着各种复杂的科学知识,看起来非常复杂。多年来,这本书就像一座巨大的迷宫,吸引着无数专家学者和读者的破解。近半个世纪,《万有引力之虹》一直在启发着前卫的灵感:《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骇客帝国》里尼奥吞下的红色药丸,《猜火车》里主人公潜入抽水马桶的情节…… 也一直在等待着未来真正的读者去挑战它。托马斯・品钦的作品往往以神秘的荒诞文学与当代科学的交叉结合为特色。其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意旨、风格和主题,涉及到历史、自然科学和数学等不同领域。有评论家称《万有引力之虹》是品钦借助神力完成的,堪称一部大百科全书。《万有引力之虹》其实没有什么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全书由许多零散插曲和作者似是而非的议论构成,内容包括现代物理、火箭工程、高等数学、心理学、变态爱情等等。小说的线索围绕着二战时期德国人研发的 V-2 火箭展开。所有人物都在追寻着火箭之谜,而谜底却是不确定的一团迷雾。它的叙事者是二战中无辜死去的人们的幽灵,是上帝的 “弃民”,它们讲述的是正史永远不屑一顾的人与物。而在品钦看来,所有这些微小之物之人都有自己的灵魂和意义。小说充满了对称的人物形象和象征隐喻,但这些隐喻又不是二元对立的,这让这本书成为一座复杂的隐喻迷宫。小说的科学背景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形成了混沌中的秩序和秩序中的混沌,它的特征是测不准,不确定。品钦认为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断裂导致了战争、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灾难,所以他在文学上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把这本书写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百科全书式文本,并且用这种狂欢的文体颠覆了单一的权力话语对个体的压制。品钦认识到由于人类两种文化的断裂,科学主义的盛行,导致了人类历史的灾难,他运用了自己物理学和文学的双重背景,基于庞杂的知识体系,创造出这样一部开放性的 “百科全书式” 小说。它涵盖了人类的各种知识,杂糅了各种风格与文体,每一条分叉的小径上都充满了闪闪发光的鹅卵石,纹路复杂,仿佛有着无限的意义。文学评论家称《红楼梦》也是这样一部作品。在西方文学中,麦尔维尔的《白鲸》、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也属于这类作品。说到底,现实是复杂的,小说也是。《万有引力之虹》的情节不可简化,隐喻不可简化,意义不可简化,也无法穷尽。它召唤着读者去阅读,去破解,去想象,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导弹

                          这本书感觉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还是导弹🚀。每当你想要想生活,就有导弹飞来。其实是每当有导弹发射的时候,你才想要性生活🤣完全被别人掌控了,挺悲催的。弹道防御系统,就是抛物线,现在还是抛物线,不会拐弯。我们中国的导弹已经领先了,试射成功。我只能说这么多了,其它的属于机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