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第四产业》…数据,人又为自己造了一个新主人…
如果农业是第一产业,那么采猎应该是第零产业。在第零产业时代,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奴隶。第一产业时代,人依赖土地的产出,人变成了自己开垦土地的奴隶…。第二产业(工业)时代能源、矿产以及以此为原料的工业品成为人的新依赖,于是人成了人造机器的奴隶…。第三产业(服务业)时代,人一方面严重依赖社会服务,一方面不得不把自己塑造成某种服务专业者,人成为自己虚构的品味的奴隶…… 分类学总是显得最科学,好像几个新词流行起来,一个新思想就被实证了。叫第四产业,数据业再合适不过了。农牧业来自采猎,工业来自农牧业中的手工业,服务业来自工业带来的更细的社会分工,而数据正是精准高效服务的关键原材料,数据因技术提升从前几个产业中独立出来,又服务于前几个产业,精准高效将使数据业不用太久就会成为最大份额的产业,因为数据时代和前三个产业时代的底层逻辑不一样了,前三个产业时代都只能是有限供给,而数据则可以无限供给…… 人很快又会发现,自己好不容易用精准数据摆脱了第三产业时代的盲目消费,却又随即深深的被数据精准的奴役了,而这一次的这个主人,是个可以无限供给的主人,人再一次为自己造了一个更加依赖又无所不能的新主人…。好像说自找奴役不好听,依赖科技进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换个说法就舒服多了。如此,美好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种有控制感的被奴役……(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9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25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农业工业服务业,第四产业呢?#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808 本(81)#《第四产业》🚢相比于硬件,这背后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机器智慧和人性的数据技术。随着海量数据的不断积累、应用和挖掘,机器已经越来越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语音交互、自主学习都已成为现实。不仅是汽车,未来随着数据业进一步的繁荣和创新,人在做、网在联、云在算、数在转,数据将如同空气一般,无处不在、如影随形,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能源、医疗、公共事业等方面的革新中发挥巨大作用,不断颠覆我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和社交模式。🚢在人类的历史上,农业、工业、服务业都曾给世界带来巨大的革命性变化,并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那么正在拉开帷幕的数据业,会不会是下一个改变世界的第四产业呢?如果立足当下,为我们人类书写一部未来史,那么数据一定是其中最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篇章,数据业必将成为驱动经济指数级增长的引擎、轰击现代产业格局的中子、扣动产业裂变扳机的手指,是大国角力的核心赛道和巅峰擂台。🚢资本、技术等新兴生产要素的不断涌现,对于推动产业发展、变迁、演进、迭代、置换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每一种产业的背后,都有一种核心的生产要素发挥着牵引作用。不同产业构筑的产业版图正如一束光谱,在不同生产要素的牵引下逐渐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前期农业的发展主要受制于农民、土地、技术、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物质资本生产要素。千百年来,农业的发展无非就是围绕以上要素做文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这一要素在农业生产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推动了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进程。农民、土地、技术和资本在量上的扩大、质上的提升,不同生产要素的配比以及发挥作用的大小,决定着农业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从组织上看,传统手工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企业这一伟大发明。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替代了家庭的生产方式,以专业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形式提高效益。企业的大量出现,壮大了市场,产生了更多新的交易、合作机会。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出现,进一步激发出市场主体更多的内生动力,带来了更多组织和制度创新。🚢决定生产性服务业产出效率的因素,主要是人力资本和知识水平,而这两个因素都可归集到劳动者身上。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创新密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显著特征,也是全球许多著名制造业企业战略转向的共同选择。苹果、特斯拉等高科技制造企业,也都纷纷向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转型。🚢资本存在边际回报率递减的规律,即在资本投入达到一定规模后,每新投入一单位资本,带来的产出是逐渐减少的。凯恩斯提出的 “流动性陷阱” 正是这一规律的具体体现。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定时期的名义利率降低到不能再低,甚至接近于零的时候,货币的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存储起来,无法促进有效需求,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货币政策彻底失灵。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 “看不见的手”。如果市场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根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来做决策,那么在市场机制这只 “看不见的手” 的作用下,资源就会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不过,在现实中,由于资源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各自掌握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都只能根据自己掌握的有限信息来做决策,很多时候就会导致资源的错配。而在数据时代,不仅供求双方掌握的信息大大增加了,而且,还有很多平台企业掌握着供求双方的大量数据,可以直接参与资源配置。所以,作者认为,从这个角度看,数据就像是一只 “看得见的手”,能促进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宏观上有开创性,微观上不接地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都围绕数据发展,数据业成为第四产业。此书宏观上有开创性,指明了未来方向,微观上不接地气,问题分析表面,把现象当本质,思维绕进死胡同。个人认为书中有几点没有思考到位:1. 数据 + 算法基于数学,数学的等于号就是省略号。我们应用数据技术为了得到等于右边的结果,而忽略了等于号左边的计算过程。根据信息论,数据处理过程不会产生新信息,只会忽略大部分信息。2. 数据 + 算法基于相关性给于概率,只能辅助而不能人决策,只有人能为决策负责,人要决策就会追问因果,否则人只能被数据算法圈养。3. 价格歧视、差异定价、信息茧房等是微观经济学的现象,本质是供给侧改革。想以同质化产品,谋取交易剩余是不公平的,但能通过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服务实现效益增值是共赢的。4. 数据价值化、数据产业化、产业数据化等大词,还有一堆没有定义清楚还被污名化的技术名词,落地不易,书中个别思路个人认为不靠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