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帝国兴衰

    本书讲述的是传统欧美 “帝国” 历史,从罗马,奥斯曼,哈布斯堡,俄罗斯,大英和法兰西帝国的兴衰,从历史上看帝国如人生都难逃兴亡周期,生物学本性无法克服。书可读,这里借机抄一段最近的时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尼尔 - 弗格森警告说,如果用美苏冷战来比喻当代局势,扮演苏联角色的不是东大,而是美国,他说:我们的军队既耗资巨大,又无法胜任所面临的任务。苏联末期历任领导人直到最后都在说:红军是世界上最大的军队,因此也是最致命的军队。从纸面上看,美国的国防预算确实超过了北约所有其他成员国的总和。但这笔国防预算实际上能为我们买到什么呢?「“美国军队缺乏现代化装备,训练和维护资金匮乏,基础设施大量积压。...... 军队捉襟见肘,装备太差,无法以合理的风险水平完成分配给它的所有任务。我们的对手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使他们军事冒险主义的意识空前高涨”。」在苏联末期,大量工人成为酒鬼;如今,大量美国人嗨草成瘾。在苏联后期,很少有人还相信革命理想;如今,美国的民主自由理论也是一种虚假的意识形态,几乎没有人真正相信,但每个人都必须认同。苏联晚期生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公众对几乎所有机构的全面嘲讽;今天的美国人也不信任美国政府机构。1990 年写给《共青团真理报》的一封信中,一位读者谴责 “生活在苏联境内的大批人...... 丧失了道德,令人发指,悲惨至极”。他写道,整个国家都窒息在 “赤裸裸、无休止的公开谎言和蛊惑人心的瘴气中”。到 1988 年 7 月,在《莫斯科新闻》的民意调查中,44% 的人认为他们的国家是一个 “不公正的社会”;看看盖洛普最近对美国民意的调查,我们会发现类似的幻灭感。对最高法院、银行、公立学校、总统职位、大型科技公司和有组织劳工有信心的公众比例在 25% 到 27% 之间。而对报纸、刑事司法系统、电视新闻、大企业和国会的信心则低于 20%。国会的信心指数为 8%。人们对主要机构的平均信任度约为 1979 年的一半。至于美国外交政策目前的方向,与其说是帮助其他国家自卫,不如说是怂恿其他国家以代理人的身份与我们的对手作战,却不向他们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使他们没有多少胜算。美国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其大肆宣扬的军事力量甚至无法击败阿富汗,因此,美国的这一战略在乌克兰表现得最为明显,相信美国的花言巧语最终可能会让乌克兰、以色列和🐸跟着越南和阿富汗一起成为战争史上的美国笑柄。在苏联后期,臃肿不堪、功能失调的官僚机构对特权阶级有利,对无产阶级不利,今天的美国也是如此。要想了解现在美国权贵阶层与工农之间的鸿沟有多大,不妨看看拉斯穆森(Rasmussen)去年 9 月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该调查试图区分常春藤联盟成员与普通美国人的态度。该民调将前者定义为 “拥有研究生学位、家庭年收入超过 15 万美元、居住在每平方英里人口超过 1 万人的邮政编码内、曾就读于常春藤盟校或其他精英私立学校,包括西北大学、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 的人。当被问及是否赞成 “配给汽油、肉类和电力以应对气候变化时”,89% 的常春藤联盟成员表示赞成,而普通人中只有 28% 表示赞成。当被问及个人 “是否愿意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多支付 500 美元的税款和更高的成本” 时,75% 的常春藤联盟成员表示愿意,而其他人中只有 25% 的人表示愿意。71% 的常春藤联盟成员同意 “应该由教师而不是家长来决定对学生的教育”,这一比例几乎是普通民众的两倍。“美国是否提供了太多的个人自由?” 半数以上的常春藤联盟成员表示 “是”,而普通人中只有 15% 的人表示 “是”。精英们对国会议员、记者、工会领袖和律师的喜爱程度大约是其他人的两倍。也许不足为奇的是,88% 的常春藤联盟成员表示他们的个人财务状况正在改善,而普通人的比例仅为五分之一。总之:重读俄罗斯人对 20 世纪 80 年代生活的抱怨,会发现美国当前局势的许多可怕迹象。也许有一天,当普通美国人拿着枪指着 “常春藤联盟成员” 问 “你是哪种美国人” 的时候,美国人才会真正思考 “谁是苏联人” 的问题。“我们是苏联人吗?看看你周围。” 华尔街日报:债务会让美利坚帝国沉没吗?“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最近援引了他所谓的个人历史法则:“任何在偿债(国债利息支付)上花费比国防花费更多的大国都不会长期保持强大。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旧制度的法国,奥斯曼帝国的真理,大英帝国的真理,从今年开始,这项法律即将受到美国的考验。事实上,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部分由于利率上升,联邦政府将在本财政年度花费 8920 亿美元用于支付累积的 28 万亿美元国债的利息,这意味着利息支付现在超过了国防支出,几乎与医疗保险支出相当。“华盛顿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国债。不久前,从 1990 年代末开始,联邦政府的预算实际上处于盈余状态,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这样。今年,它将达到约 1.9 万亿美元的赤字,国会预算办公室本周预测。” 日前杨荣文的一次访谈,当主持人谈到美国讲东大的 “产能过剩” 问题,如何评论美国的提高关税,杨荣文就讲:「你们想一下当年的大清,他们就是闭关锁国,可结果是国际竞争力的急剧下降。]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帝国,可以简单理解为,多民族共存、多文化兼容的国家。本书侧重点在于帝国的扩张和殖民管理,并没有将中华帝国纳入研究范围。我想是因为中国并非扩张型帝国,自秦汉以后势力范围没有太多变化,而且汉族在人数和文化上都具有压倒性优势,确实和世界上的其他帝国不同。在帝国辽阔的疆域内,多种制度、多种文化甚至多种文明都能够并存,千年下来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智慧,这些都可以为现代中国所借鉴。不可否认,帝国的统治集团对于整合帝国资源,维系帝国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他们首要任务就是调和不同种族和区域的利益冲突、观念冲突、制度冲突和文化冲突。而且,在帝国发展的不同时期,如扩张期和稳定期,统治集团应该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帝国具有天然扩张的属性,在地理、政治和文化上都整体呈现出中心 - 外围的结构特征。帝国的多样性,是帝国前进的根本动力。不同的民族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在确定中心性的前提下,保持内部不同部分的相对独立,帝国也在文化相互渗透中保持精神活力,不断成长。从扩张、臃肿到崩溃,从聚合到离心,历史上所有的帝国最终难逃消亡的命运。其根源在于专制的弊端,无论统治集团多么开明和富有策略,少数人始终无法完全掌控不断扩张的领土,以及有效管理日益庞大的民众。上下阶层、中心外围在专制的框架下,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最终导致矛盾的积累和爆发。可以说,帝国成也专制,败也专制。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综述了欧洲大陆的主要帝国,比较了各个帝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差异与共性,对人类社会的帝国模式作了深刻的思考。但学术味重不好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5/10/17 笔记打卡第 212 天👣。看到听到:这本书只观察了从罗马到法兰西的六个欧洲国家的发展历程,并未涵盖中国、印度、埃及等其他更古老文明在帝国建立和统治上的特征。但是名字却让人产生误会。这一点让我有些失望。不过本书对帝国观察的视角,以及给出的帝国框架,的确非常有见地。帝国的三大核心特征包括:多元包容的统治逻辑,意识形态的自我正当化和身份认同的微妙平衡。多元包容的统治逻辑:帝国从定义上就包含多元文化,其目标是 “实现统一的需要超越根本性差异”。不同于民族国家的排他性,帝国通过 “普世使命”(如罗马 “教化的使命”、法兰西 “文明的使命”)将不同族群纳入统治框架,例如奥斯曼帝国对非穆斯林精英的吸纳。意识形态的自我正当化:帝国通过 “传教使命” 构建合法性,宣称自身肩负传播 “高级文明” 的责任。这种 “帝国意识形态” 既为扩张辩护,也试图让被统治者产生认同 —— 正如希腊人视自身为 “文明世界”,将边界外称为 “蛮族”。身份认同的微妙平衡:统治者需压抑自身民族身份以维系帝国团结(如哈布斯堡王朝淡化 “奥地利人” 属性),一旦统治群体强化民族认同(如土耳其人、俄罗斯人意识觉醒),便是帝国衰亡的开端。当然,一种新型帝国表现形式 —— 美国,作为 “非正式帝国”,虽不直接占领领土,却通过意识形态与权力网络维持全球影响力,还是在延续帝国的核心特征。感受思考:如果以上述框架来观察古代中国,其情况如何呢?从多元包容的统治逻辑看。古代中国虽以 “华夏” 为核心,但实际治理中常吸纳异族精英(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贵族任职中央),且越是能够包容多民族多元化的王朝,其兴盛程度越高,比如唐朝(元朝的包容度并不高)。通过 “修文德以来之” 的柔性策略融合边疆族群。王权虽压制其独立层级结构,但仍允许其在体制内发展。类似罗马对多神教的包容。从普世性意识形态角度看,儒家 “天命观” 宣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与罗马 “教化的使命” 异曲同工。汉宣帝石渠阁会议统一儒学教义,如同罗马大公会议确立基督教正统,均通过思想标准化强化统治合法性。但古代中国也有库马尔未能提到的精神内核。首先,“文化主义” 超越民族界限。与奥斯曼、哈布斯堡等帝国 “压抑单一民族认同” 不同,古代中国通过 “华夷之辨” 的文化标准(而非血缘)定义共同体。如蒙元被视为 “中国之主” 的核心依据是 “行中国之法”。这种弹性包容消解了尖锐的民族对立。更重要的是,古代中华帝国并没有明显的军事扩张的帝国野心。儒家 “守在四夷” 理念与罗马、大英的殖民扩张形成对比。即便如汉唐开疆拓土,也多以 “安边” 为目的,而非持续的领土征服。当然,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力合一。与欧洲 “教权与王权分立” 不同,中国皇权直接掌控意识形态(如汉武帝 “独尊儒术”),无需像罗马皇帝依赖教会背书。“王权未让佛教建立独立层级” 正是这种 “政教合一” 的体现。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