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0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态松弛,日子才甜。  晨光洒落时,别急着追赶,  留一份慵懒给时光,  让烦忧随风,让欢喜入心。  早安,愿你的生活如云朵般轻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我选择成为的那个人

      痛苦是无法避免的,但如何对待痛苦,这种心智反应是能学习的。一个人把自己活成了定海神针,那么再大的风雨,也只是他生命中的过客。那怕什么呢?心无挂碍,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这叫 “也无风雨也无晴”。永远牢记罗曼・罗兰的那句话:“真实的、永恒的、最高级的快乐,只能从三样东西中取得:工作、自我克制和爱。尼科斯・卡赞扎基斯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我一无所求。我一无所惧。我是自由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年阶段如何面临负面情绪

        这本书是中年之路系列第二本,与第一本完全不一样,读起来又可以从其他方面去看中年之路。内疚、孤独、焦虑、怀疑、愤怒、恐惧、抑郁、绝望等等,作者就直面分析去思考这些情绪感受。读完,整个发现,这些即是痛苦的一面,又是另一种改变的机遇,也是一种解决方案。我们不能一味逃避这些,逃避并不会意味着这些就不存在。我们需要时不时直面这些,要用矛盾论辩证视角去看这些。越深入了解这些感官情绪层面的机制,越能有自由积极主动接纳掌握自身的可能性。心理圈海贤老师解读的真好,值得推荐阅读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解开前半年的束缚

          《中年之路 2:解开前半生的束缚》这本书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是詹姆斯・霍利斯继《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之后的续作,继续探讨中年危机的本质和解决方法。书中通过丰富的个案分析,揭示了中年人常常面临的内疚、愤怒、抑郁、恐惧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根源,并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心理机制。霍利斯教授凭借其在荣格心理学领域的深厚背景和超过 40 年的研究经验,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书中指出,中年的无力感往往源自童年时期形成的情结,而中年之路则是一条充满灵魂沼泽地的道路,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内心的痛苦和呐喊。作者强调,中年危机并非一个年龄事件,而是一种心理体验,源于我们为了迎合他人期望而扮演的 “临时人格” 与内心真实需求之间的冲突。此外,《中年之路 2》还探讨了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改变来突破人生的局限,开启人生的第二个成年期。书中提到,人到了 30 多岁,是第二个成年期,这一阶段的人们常常期待改变,但又害怕改变,这种复杂的心态需要通过深入的心理探索来解决。总体而言,《中年之路 2》不仅延续了前作的主题,还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年人心理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探讨,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心理学书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劝诫类的开导

            书翻译的有点点晦涩,后面几个章节读感渐佳,很多关于心灵的书都挺鸡汤的,这本书是有精华的鸡汤,作者专业人士,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由此开导人万事要想得开,要能接纳得了,不要和自己作对,也要懂人性,任何人逃脱不了生命中那些鸡毛蒜皮,运气不好还会遇到天奔地裂,从出生就活在情绪里、潜意识里,书里陈述的几种人性之最的人性,比如焦虑、抑郁等,没有自我觉察并有效化解,就会出现行为偏差,思想偏差,就会变成千奇百怪的人之一,然后痛苦,并折磨他人。人,活着,就是体验七情六欲的,好的、坏的,不可能事事顺利,不稳定才是人生主题,最好能好到什么程度,最差又是什么程度,人在成年后,有能力调整自己的心性是一种最好的成长,如何看待发生的好坏,如何应对,人,还是自私点,很多事情,先从第一人称开始,自己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对他人、对环境投射好的表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为内在的神秘服务,就能体验到与外在的神秘的链接。当我们有意识地与这种神秘保持联系,就会活得更充分、更深入。虽然自我时不时地要经受存在性焦虑的冲击,但我们知道,自我只不过是灵魂的一个小小的部分而已。如果帝王般的自我能够谦卑地、自愿地与心灵的其余部分结为联盟,那么个体在与那个更广阔的神秘力量相处时,就会感到更加轻松自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个体化的目标并不是有些人以为的那样,它不是让人沉迷于自恋,一心只想着自己,而是要借由个体,将天地的宏伟意图显化出来。每一个人,无论多么微不足道,身上都承载着一小块天地赋予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的起源笼罩在神秘之中,若要实现它,就需要我们扩展意识。如果这是真的,而且我相信这是真的,那么,个体化的任务就是追求完整 —— 不是美德,不是纯洁,也不是幸福。而完整就包括了被拽落泥沼,也就是心灵经常迫使那个不情愿的自我所做的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内容有点抽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重新养育自己,走过中年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穿越灵魂的沼泽地

                      去寻求更深层的和谐 更深入的交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治疗的终极目的并非要像考古一样,不断发掘儿时所遭受的一切内在伤痛,而是帮助人们逐渐学会正确表达并接纳自己痛苦的感受,发现并理解我们固执的偏见以及自身的局限,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从艰难困苦的人生经历中感受幸福快乐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至中年,如何解释过去,如何修正自己

                          如果我们活到了中年,并且还拥有余生,那么我们就有机会领略到智慧的滋味,领略更加广阔的视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随机抽取感兴趣的阅读,给到自身帮助不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囚徒

                              我是自己的囚徒。过往的经历,深刻影响着现在的行为,左右思考,限制想象。人们用一生在治愈童年,治愈各种创伤。情绪,各种情绪,困扰,各种困扰,人在沼泽中,戴着自我的枷锁脚链,蒙住双眼,漫步行走。走的过,是幸运。 自我的侍卫长是安全感,安全感的助手是控制。情绪流、能量流,围绕自我身边。小的时候是防御,是保护,长大了也是牢笼。代价,或者支付抑郁,或者支付焦虑。经验是伟大的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二次成长的机会和历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年之旅,是一段承前启后的关系旅程。

                                  中年,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何其敏感而尴尬的词汇!对内,我们需要修补小时候原生家庭带来的心里创伤;需要面对和适应自我成长的社会联结;更需要承担家庭中另一半及孩子的关系培育。稍有不慎,就会面临任一方面崩塌所带来的无法承担的后果。对外,是因为年龄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是岌岌可危的社会关系和地位。这趟人生旅程到了中年,我们注定不能下车,不得不坚持,也会越来越不得自由,是羁绊更是束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还是挺难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部关于中年的心理学著作。里面提的很多的一个词是 “沼泽”,它象征着我们的过去、消极、阴暗、悲痛,我们不可能绕过它,身处中年的我们只有直面它,身处其中,勇敢地爬出来,才能实现自我的 “个体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谢在黑暗中给我一道光

                                        50 岁的这一年,经历的很多的事,也突然让我感觉到自己的弱小,感谢这本书,让我再一次坚定了这段时间的痛苦,是让我未来的人生更为广阔的体验,是一扇门打开了我不愿意面对的未知。因此我可以放弃幻想去活出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宗教的意义

                                          有句老话说,宗教是为那些害怕下地狱的人准备的,而灵性是为那些去过地狱的人准备的。除非我们能够正视 “向往的图景” 与 “实际的体验” 之间的差距,除非我们能有意识地承担起灵性成长的任务,否则我们就会永远滞留在逃避或否认的状态,或是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尖酸刻薄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荣格心理学的思想、动机及实践就是:并不存在阳光灿烂的草地,并不存在让人松弛小憩的绿荫;真正存在的是灵魂的沼泽地。而大自然,还有我们的天性,有意做出了安排,使得我们的旅程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在此停留,人生中许多有意义的时刻将会从这里诞生。正是在这样的沼泽地里,灵魂被渐渐锻造成型;在这里,我们遇到的不只是生命的庄严感,更有它的目的、它的尊严,还有它最深层的意义。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