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文化的防禦壁壘:花錢不看廣告

    人群的進步也是影響文化的重要力量。華人的文化品位主要由觀眾的流動決定,高素質觀眾去哪裡,哪裡才有好的文化。他們總是領先一步,從來沒有被用廣告換廉價注意力的商人追上。今天各種媒體的一切技術似乎都很成熟了,最好的和最壞的東西我們都見識了。觀眾不會永遠被動,早晚都要反擊。也正如本書作者所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寧可花錢不看廣告。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意識,注意力商人又能怎麼辦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你到底是自己注意力的主人,还是媒体圈养的绵羊

      为什么宗教在上个世纪开始逐渐衰落?是因为科学的兴起吗?


      答案出乎你的意料,是因为广告业的崛起,媒体作为商人,真正贩卖的不是内容,而是我们的注意力。
      你也许从没想过,宗教其实是一门有关注意力的生意,本质上跟电视、广播、抖音、社交媒体是一样的。
      注意力作为一种每天必须要花费的定量 “货币”,既不能储蓄、也不能购买,花费注意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到底是自己注意力的主人,还是媒体圈养的绵羊。
      我们的一生,就是由我们所注意的事物所构成,所决定的,谁能控制别人的注意力,谁就拥有了操控他人行为的能力。
      不要被这本书的厚度吓到,这是一本你一旦开始读就停不下来的好书。

        9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欲壑难填

        当你在免费使用一项互联网服务的时候,那么你不是顾客,你就是产品。换言之,你以为你是在白嫖,其实是被割韭菜。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注意力商人就是让你这样乐此不疲。


        看完全书,你可能会了解到广告简史,但是广告是什么?一个作用是创造需求,虽然这个作用并不被一些经济学家认可。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些注意力商人把广告等玩出来花活,玩到了极致。他们最厉害之处就在于把人们的欲望具象化,用一个个具体的东西,挑动着人们的欲望,从而收获了人们的注意力。有时是转瞬即逝,有时是乐此不疲,但无一不被收割和转卖。
        了解到对手的刀锋有多残酷,你才知道自己所处环境的险恶,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从而试图努力在这场博弈中占得上风。有些时候借助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占得优势,甚至是起到压制作用,但是正如买的没有卖的精,对方更有动力,也更有资源去调整更新。以至于让整个行业的发展早已超出了我们道德所能容纳的范畴。
        注意力商人最厉害的武器是针对人性的欲壑难填下手,而我们欲望满身的凡人不可能都是清心寡欲,也时常会受到七情六欲的支配。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些注意力放在更值得浪费的美好事物身上,从而尽可能避免被一些过于低俗的所收割。毕竟注意力这东西,不用白不用,用了就没有了,过期作废。掌握主动性,而不是总是被动的做出反应恐怕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做的功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现代人的最后一块注意力缝隙,已经被第四屏幕填满

          一本书说清了谁在收割你的注意力,以及它为什么值钱。



          吴修铭老师的这本书其实按旧版译名《注意力商人》更贴切。
          大部分朋友即使不看书,也多半能猜到书名所指是谁 —— 过去是电视、报纸媒体,今天则是无所不在的移动网络 —— 借助小小的一块智能手机屏幕,填满了人一天中除了睡眠以外的所有缝隙时间。
          本书写得好的地方有几个部分。
          一是关于大众传媒的发展史。报纸、广播不是生来就带广告,这些媒体曾经的角色定位是 “公共服务”,“向大众传播所有最美好的事物”,而商业广告的介入曾被视为洪水猛兽。
          行业的发展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各种偶发事件的催化 —— 战争的爆发,使得政府开始需要运用现代媒体来动员群众,出于政治目的的国家机器(或者希特勒)最先发现了掌控大众注意力、灌输思想、操纵公众的方法。
          受众的习惯形成也是人类文化现象研究的好命题。在智人进化的两百万年历史中,每天晚上七点钟,全家人在一起收听广播或者看电视的 “黄金时段” 现象,也只诞生于近几十年(并很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消亡)。就像 80 后出生的人已经习惯了大年三十看 “春晚” 一样,而这项活动也不过诞生三十多年。
          二是关于近十年来的社交网络和内容平台的发展逻辑,对 buzzfeed facebook 的分析很到位。
          按照注意力套利的模型去理解当今的大部分网络产品形态,一切解释都非常融洽。以免费模式和社交网络粘性以及各种点击诱饵来收割用户的每一寸关注价值,再加上大数据时代的分众屏幕精准投放,我们的意识被廉价买进,高价售出。
          能否做自己注意力的主人,按这个维度划分人群,这是未来社会分化的一大维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ᴛɪᴍᴇ ʟɪᴍɪᴛ时间限额

            最近,我为自己常用的两个社交 App 和两个娱乐 App 都设置了 “每日时间限额”。说起我设置时间限额的这个想法💡来自于最近读过的一本书《注意力经济》。读书学习等其他 App 不限,购物 App 也不用设限,因为我的购物习惯一直是缺什么买什么,不买东西从不逛。朋友圈也早关了好几年了。这样在我放松休息的时候不至于刷手机一时无脑投入,转眼半小时就没了…… 太奢侈浪费了。我设置的每个 App 时间限额,手机都会在限额用光前五分钟提醒我。现在,读书或者工作的时候,有 “计时器”(时间沙漏番茄时钟等等各种神器)帮助我提升专注力;休闲娱乐的时候,有 “时间限额” 提醒我及时收心。一张一弛都有牢牢地掌控住自己的 “时间钱包”,太有安全感了!《注意力经济》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在你看不到的世界里,商家是怎么争夺你我的注意力的。“注意力本来不是什么稀有的东西。每个人只要是清醒着的,时刻都在产生和花费注意力。你的注意力不用在读书就用在娱乐,不用在社交就用在思考,随时产生随时花掉,既不能关闭,也不能攒起来。本来如何使用注意力完全是个人自己的事儿,但是自从有了大众传媒以后,就有商家意识到,你的注意力是他的资源。” 注意力的被占用即是我们的时间被消耗。而且,经常是在我们毫无觉察的时候就心甘情愿地在各种 App 上消费掉了我们有限的、宝贵的、一去不回的时间。“如果媒体是个牧羊人,大众可不是花钱买羊肉吃的人,广告商才是媒体的顾客 —— 大众的真实地位,其实是羊。” 我不想 “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毕竟荷包里所剩的日子无多,要省着用,用到最爱的事物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的注意力由你掌控吗

              作为一个辩论爱好者,往往会有一个核心问题,人的自由意志究竟能发挥多少。过去我们通常都以为注意力由自己掌控,我可以按自己所想选择自己青睐的商品。而本书所反应的恰恰是一个注意力被掌控的过程。了解自己的注意力是如何被商业裹挟的,一定程度上也是了解自己的途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