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远古中国

    每日一书:《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本书从严谨的考古学,而不是神话角度,解析了旧石器时代东亚最早的人类,由自然环境到文化分区与谱系,再到大的时段划分,解读远古中国的轮廓性勾画。清朝在日清战争中败北之后,加上义和团运动的打击,内忧外患,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清朝走向灭亡。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为促进现代化而设立了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是傅斯年。傅斯年得知甲骨出自河南省安阳小屯,立即任用刚刚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毕业的李济,组成了安阳考察队。在此之前,受聘于中国政府,在地质研究所任职的瑞典人安特生(J. G. Andersson)注意到已在学会公开的龙齿,并于 1926 年在北京郊外周口店的石灰岩采石场发现了人类的化石。化石埋藏于五十万年前的地层,被命名为北京猿人。而先于南方系统诞生了鼎的山东地区,分布有以位于南北接触地带的太行山脉为界呈东西对峙的裴李岗、磁山 — 后岗文化系统与老官台 — 仰韶文化系统。华北的这种复杂的文化区域关系与前述华北旧石器时代的区域间关系十分类似。华北一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一直处于南北地域文化的交汇之处。在二里头文化三期,上述阶层构造的序列化变得更为明显的倾向从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酒器转变为青铜制品这一点上即可看出。即青铜爵的出现。说到这里,读者对二里头文化或说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的意义应该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说,中原青铜器是作为一种身份标志或是仪礼制度及礼乐的道具发展形成的。被称之为 “羌” 的部族被捕获及被用作牺牲的记录可见于甲骨卜辞中。“羌” 是指以畜牧业为生的人们,他们居住在与商朝相邻的黄土高原。我认为他们就是生活在长城地带北方系青铜器社会的区域内的人群。所谓人牲,就是通过把异族人当做牺牲,以促进群体的团结,同时提高王的权威。随着王权的进展,在另一方面这种敌视和歧视异族的意识也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组织的社会机能发挥着作用。宫本一夫的严谨和细致让人肃然起敬!比起国内历史学者的神话、文献来论证中华早期文明,这部以考古来分析和推断的作品无疑更接近事实。基本同意作者观点:1、不管夏朝是否存在,在商周之前的中华大地上肯定是存在早期文明的。关键在于,这种松散的组织结构是否能够称为一个国家。2、不管二里头与夏是否有关联,但早期中华大地上肯定不止一种文明,如三星堆、良渚等。而且这种状况至少持续到商朝末期。3、商朝时创立了汉字,之前是没有文字的。所以想通过后人的文献来论证夏朝的存在是极其困难的。4、到周朝时民族大融合,汉字大传播。各个文明都将自己的文明与汉字联系起来。比如三皇五帝等可能不是一个文明的产物,而是多个文明区域的汇总。因此才会出现多种说法不一的情况。5、在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中似乎仍然没有发现关于 “夏” 的记载,而且夏桀与商纣的描述太过接近。于是很多人认为 “夏” 是周朝为了强调自己的 “合法性” 创造出来的。但不管怎样,随着考古的发现,殷商之前仍然存在着更古老的中华文明是无法否认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神话到历史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578 本)#2024 年读书主题(五)历史 - 上古历史《从神话到历史》(122)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主题、52 个细分话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主题开始,选择上古历史的话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二本是《从神话到历史》,一幅多元的史前中国的风俗画,以日本学者的全新眼光重新解读中国历史。《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01・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 “神话时代、夏王朝” 一卷。作者从一二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东亚最早的人类、不同的石器工业传统谈起,娓娓道来。由自然环境到文化分区与谱系,再到大的时段划分,则颇有指点江山、纵横捭阖的大将风度。这些叙述是解读远古中国必不可少的轮廓性勾画。日后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悲喜剧,都是在这个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们奠定了后世中国发展的基础。作者的许多总括性认识如他山之石,发人深省:“我们不能用以中原为中心的单一的发展规律和战国时代以后正式成形的中华的概念或者说是中国的概念来看待其后的中国史”。“以中华文明为主干的中国史观不过是着眼于一方的区域历史”,“中国的历史并不只是农业社会的历史”。“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轴,北方青铜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轴”,(两条文化轴的)“接触地带才是生成新的社会体系的源泉所在”。种种表述,都颇富启发意义。2、精彩内容:《史记》中,记载于《夏本纪》之前的是《五帝本纪》。讲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王者以各自的雄才大略治理国家的历史。舜把王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而后禹建立了以世袭继承王权的第一个王朝 —— 夏王朝。本书的内容涉及正是史前时代到五帝的时代以及夏王朝的时代。《五帝本纪》还写道,巡视归来的舜向尧帝进言:“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这里提及的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等区域群体的概念是周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区域概念,是当时的人们对周边各民族的称谓。而在五帝时代未必就存在这样的周边民族的概念。禹的治水传说告诉我们,治水事业在农业社会之中意义重大,洪水的治理需要强有力的后盾及政治力量才能实施。如果这项治水事业是史实的话,也可说明当时社会正处在向着国家阶段发展的过渡期。不论是伏羲、女娲神话,还是盘古神话,在司马迁编纂的《史记》中都没有记载。可以想见这些神话是在汉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宇宙及世界诞生的问题,或者说是出于对汉族祖先赋予正统性的必要而产生的。神话可以从神话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体系上和构造上的把握,分析神话中对自然现象的描绘、社会组织的表象、神话与利益的关系等等,可以解明神话的意义。然而留存于文献史料之中的神话多为不连贯的断片,并且包含着史料编纂者的理解及价值观,或反映着史料的局限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湖北省阴湘城遗址、江苏省草鞋山遗址、浙江省普安桥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岱海遗址群、四川省宝墩遗址、湖南省城头山遗址等。商周时代的遗址则有属于二里岗文化的都城遗址,即河南省府城遗址。汉代以后的遗址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交河故城城南区古坟群车师国时代墓,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周田弘墓,唐代史道洛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雅遗址、陕西省汉长安城桂宫二号遗址等。在中国大陆南部,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则没有出现太大变化,唯有时间缓慢流淌而过,原因在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第三纪上新世末期,青藏高原的海拔仅一千到两千米,到了第四纪更新世,喜马拉雅与青藏高原突然隆起,形成了与现今相当的海拔八千米的景观。这个变动在欧亚大陆上形成一道巨大屏障,欧亚大陆东部即东亚因此与欧洲大陆隔绝开来。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换是与更新世向全新世的转换相对应的时代划分,也是繁衍于更新世的猛犸、纳玛象、大角鹿等大型动物灭绝的时期。这些大型动物的灭绝也显示了人类狩猎对象的转换,作为人类狩猎对象的动物群从此转向了小型动物。良渚文化期还出现了被称之为破土器和耘田器的定型化石器。这些石器虽然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种类,但在当地很可能是相当常见的农具。用于翻耕土地的石犁,在放了水的水田里用于平整田泥的 “千篰”、用于收获的石镰以及现今尚不能明确其用途的破土器和耘田器。旧石器时代以来在两个文化圈的边缘部出现了粟、黍农业和稻作农业,两种农业在各自的区域内由社会群体集约投入劳力,并以这种形式逐渐形成了劳动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也是男女社会分工的体制在农业中的集中体现的过程。而在农业专业化过程中,又出现了管理和掌握剩余生产物资的首领,并产生了支撑首领权威的社会阶层分化。构成这种阶层关系的母胎绝非个人,而是社会群体单位。决定群体单位的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群体单位,相当于所谓的氏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开始读于 9 月 28 日,读完于 10 月 3 日,如果不是电子书领读,我估计一周都看不完。此书和《剪商》有点类似,充分的分析了先前历史特别是夏商的研究。让我再次熟悉了那段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石器时代在我印象里,就是儿时黑白电视上一群围着篝火跳舞或祭祀的人,总是充满了神秘的巫术。虽然考古学证据总是试图纠正我的错误观点,但那种感觉太深刻,以至于我偏执的不肯改变。要说故事性,史前时代总是枯燥晦涩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地下”的历史

            在信史时代之前有着大量的传说,这些传说真真假假并富含神话元素,纵然可以给我们关于史前时代的生活和社会形态的理解提供一些参考,但终究意义不大。但是凭借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给我们塑造了一幅生动的新石器至国家形成初期东亚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图景,以及不同的文化乃至文明是如何交流,这些交流带来的影响,还有先民们的礼仪、风俗如何塑造了最早的文化和规则并影响至今。因此,这本书可以作为有志于深入了解从远古东亚社会到中古中国发展形成历程的一本入门书,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考古学家是如何工作,如何研究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主要是围绕早期中国的考古遗迹展开。作者参与了多个遗迹的现场挖掘工作,第一手的资料非常丰富。而作者认同夏王朝的存在,对我国断代工程的成果也基本持肯定态度,让这本书在中国内地恐怕更能获得认可吧。不过对于这段历史,作为一个考古学者,更多还是从自身专业层面切入的写法,也让很多内容的门槛显得偏高了些。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