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AI经济》

    奇点现在通常被认为是指 AI 获得 “通用智能”(与人类的一样)的时间点。奇点如此重要,不仅因为在其降临之后,机器能够在每一个任务上都胜过人类,还因为 AI 可以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自我发展,因而这样的 AI 能永远螺旋式上升,超出我们的理解或控制。直到最近,超人类智能的概念还只是科幻小说中的内容。而现在,它是令人惊奇且期待或者令人惊骇和担忧的东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不相信会有“奇点临近”,是非常好的测试朋友认知水平的试金石

      因为有霍金和埃隆马斯克的背书,所以雷・库兹韦尔的那本《奇点临近》曾经风靡一时,甚至直到今日,还有很多人将之奉为圭臬,每提人工智能必聊奇点临近,认为骇客帝国已经逼近不是梦,尤其阿法狗战胜李世石和柯洁时,舆论更是大行其道。每每看到这样的言论,智能摇头叹息,然后将持有该言论的亲友拉到没有科学思维的那一类别。毕竟年纪大了,实在没有精力和兴致去争辩了,分辨出来是怎样认知的人群就好。不要把科幻电影和现实生活混为一谈。相比于奇点临近,今天读的这本书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才是更现实的。就是 AI 人工智能的出现,究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也是一谈到人工智能,争论也不少的另一个话题。如果你担心人工智能抢你的工作,取而代之,那么你真的好好读读这本书,好早做准备。和前几次工业革命一样,旧工作消失,新工作诞生,和前人相比,我们做事虽然更容易了,但是休闲时间却远未增加,更高的沟通效率,让我们只是变得更快的工作,而不是在原有效率下享受更多的悠闲时间,尤其受华夏文化影响的东南亚文化圈,更是内卷的不要不要的。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从旧岗位中解脱,在新岗位中择业吗?想的美啊。首先是底层从业者,他们的工作可能不会被取代,这个论断似乎好新颖是吧。以前我们不是总说,底层的工作会被取代吗?问题的关键是,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自动化机器都是需要维修保养、更新换代的。你想想现在苹果都换了多少代了,现在的程序苹果一还能用吗?而就算你换的慢,四五年换一个手机,中间维修,配件更换啥的,花不花钱?所以加上这些成本,顶层建筑就得思考,到底是用人工便宜还是换成智能化设备便宜呢?所以,基于这本书的思考,底层民众的工作大约不会受到太多影响,只是薪资不再有上浮的可能性了。而在发达国家,与其累累巴巴的赚那点钱,可能更多的人选择 “奶嘴经济” 也未可知。而上层建筑大概率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虽然没有人是常胜将军,风水轮流转,谁也不是永远待在云端,终有落下的那一刻。可那个阶层的体量不会变,只是 “彼可取而代之也”。而那个阶层更多的是人工智能的使用者,创建者,所以只要不会有 “奇点临近” 他们就是尤瓦尔赫拉利笔下的 “神人”。真正受到影响的就是大量的中产阶级。他们的工作如果能被人工智能取代,所面对的并不是直接失业,而是是否同意降薪,从而慢慢的由中产滑落到底层。说别的大家可能体验不深,就拿我们建筑可视化来说吧。无论是酷家乐的蚕食,还是 VRCR 的傻瓜化,又或者是 360、720 环绕图的出现,其实都是人工智能的具体体现。作图不再那么难了,效率加快了几个数量级,那么传统靠作图为生的人就直面了薪资水平不断下降的趋势,你骂也好,打也罢,根本无法阻止行业趋势的变化。酷家乐对家装领域的占领,是完全不可逆的。要么接受,要么逃离,这就引申出了书里说的另一个点,你来得及换到更有竞争力的岗位上吗?前几次工业革命,无论是蒸汽化、电力化还是计算机化,行业更迭的方式基本上是上一代人衰落离开岗位的周期,足矣培养出下一代人来进入更好的岗位,所以虽然有各种阵痛,却还不至于家庭破碎,无法维系生计。现在这波人工智能的取代可是分分钟的事,长的话几年,短的话几个月就完成了。一个从业者只要稍微有一点点懈怠,一个不留神,就错过了学习可以继续生存的机遇,有多少人在 30 岁还愿意学东西?30 岁还行是吧,那 35 呢?40 呢?这可都是一定会到来的年纪啊,你会一直学习下去吗?真会的话,那你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二八法则嘛,大部分人还是会沉沦下去的。我们就是普通人,没有能力左右任何事,帮不了任何人。想清楚这点,你唯一能做的不就是努力成为那 20% 里的一员吗?群里聊天,有朋友说,也不知道小亮都四十多了,哪来的那股劲儿,实话实说,因为恐惧,所以努力,仅此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般般开脑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般

          Ai 的运用缺乏想象,所以对宏观和微观影响的分析没有啥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两种态度都出现在基督教传统中。“The devil makes work for idle hands to do”(无事生非)是一句著名的基督教谚语,它可能来源于公元 4 世纪圣杰罗姆(Saint Jerome)的一句话。然而,在伊甸园中,工作似乎完全没有发挥作用。这种无工作生活的幻景不仅限于《旧约全书》(Old Testament)的描述。在《马太福音》(Matthew's Gospel)中,耶稣告诉他的门徒不要担心工作和金钱。他说:“想想田野间的百合是如何生长的:它们既不辛苦劳作也不转动不休。” 如今仍然存在的很多对工作的消极态度可以追溯到以前,即便不是伊甸园,也至少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它把人们吸引进了工厂,改变了工作的性质。相比一个人同时做几个不同的任务,亚当・斯密支持的劳动分工或许更有效率,但它也有其不利的方面,亚当・斯密也承认这一点。在 1776 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他写道:“如果一个人一生都花在执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上,而这些操作的效率可能总是相同或者几乎相同,那么他就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个分不好打

              我主观的给打 3.5 分的辛苦分,你有没有那种时刻,读一段文字,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不知道啥意思,这本书就是那种感觉的升级版,每章每节作者都是做了大量研究的,有理有据,连起来就会让你感觉他真的懂 AI 吗?其实也不怪作者,这应该是中英两国文化底蕴的冲突,我们觉得现有的 ai 顶多就是个好用的工具,谁先会用谁就先进步,没有控制不了的工具。作者给我的感觉是,ai 是个好用的野兽,它能做到很多事情,能改变未来生活,能改变社会规则,能变好,更能变坏,要未雨绸缪,要做好准备,巴拉巴拉。总得来说了解了解不同文化对高科技的看法,还是这么有深度下功夫的思考挺好的,长见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技术没那么可怕

                人工智能和奇点概念的普及让不少人对这类技术过于敬畏甚至恐慌。作者在描述了诸多现象和可能的同时也在尝试表达这样一个观点:这些技术没可怕到灾难,各种问题已经在出人意料容易的解决,将来也会解决;这些技术没有安全到无需警惕和顾虑,一些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也觉得技术只是技术,好事还是坏事在于社会,政府以及每一个具体人民的选择。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