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6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活着真好。没有感同身受,就不要胡乱地去劝说。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不容易,但每个人都有力量,相信自己活下去

      如标题所言,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力量。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有心理问题的人能量非常大,因为他们在煎熬着的同时也进行着日常的生活,他们付出了三倍的力量,一份力量维持生存,两份力量在内心对抗。作为心理咨询师,学过生理心理学的咨询师,我强烈认同任何病都去正规的医院去检查去吃药,如果说药吃了好几年没有明显效果,那不是无效,那是控制住了没有更加重,这时候可以找个咨询师一起疗愈。书里面所有的人的病症背后的故事让人唏嘘,那些可爱的人的人际关系、思维方式都与心理咨询的理论一一验证,我没有果然如此的成就感,只有为何这么多年过去了,大众遇到心理痛苦的时候不愿意及时进行心理咨询的难受。小左很厉害,小左住院吃药,在父母的陪同下渐渐走向痊愈,接纳自己的不好,带着症状生活,不内耗,就会越来越好。如小左所说,得了心理问题的人都是善良的自我攻击的人,不愿意对别人坏,可是坏究竟是什么呢?委屈自己让朋友开心让父母开心,然后内心一点点疏远就不是坏吗?说这个不是指责,而是提问,提出我的疑问,让痛苦的人思考一下,能不能做真实的自己,是不是真实的自己真的不可饶恕?昨天看书的时候看到她很好很好的时候,我想我要写下来我做过的所有坏事,给那些不敢做坏事的孩子们看,做了这些坏事也可以健健康康长大,也有父母疼爱和朋友,也能长大成人。而且快意恩仇,真的很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这个人间,真的有我们看不见的世界。

        一口气读完了,作者的亲身经历让人更多的了解了抑郁症,大众对抑郁症误解太深,曾几何时自以为是的我们那么 “痛心疾首” 的批判抑郁症患者脆弱无能,怎么能这样潦草地、不负责任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读罢此书,方知过去的很多想法是那么的无知与浅薄。感谢作者以亲身经历带自己真切的走进抑郁症患者的世界,学着正确地认识抑郁症,学着去理解这些饱受折磨的人们。在这个人间,真的有我们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人们如此痛苦、挣扎、生无可恋…… 但依然有着温暖与感动!掩卷唯愿:“加油,好好活着。加油!一起活着。” 也理解了抑郁病人自残其实是自救的一种方式,我不想死,所以需要用肉体的疼痛来提醒自己:我活着,我痛着,我没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停不下来的读完了,对于抑郁症从病人的角度重新认识,理解,作者文笔幽默,医院里的痛苦被轻松诙谐代替,让人在轻松中同理抑郁症患者,是比较好的一本抑郁症信心鼓励读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抑郁症

            最初选择开始阅读是被插画吸引,后来慢慢被文字以及作者描述的切身感受吸引。这是一本很好的了解抑郁症的初级书,让我知道抑郁症发作就跟癫痫症类似,并不是我之前以为的所谓 “矫情”,个体自己无法控制,他们也很苦恼也跟无奈却什么办法也没有,更可悲的是得不到家人朋友的理解。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理解,任由发作过去后再鼓励安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加油,活着

              比生病本身更痛苦的是家人对疾病的误解,认为你只是想不开,扛不住,小心眼;由此引发的更可悲的是连真实面对自己情绪的勇气都没有,死扛;或许幸运的是因着这种从小刻入骨髓里的恐惧,连死都不敢。—— 来自一个权威型家庭中的抑郁症患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接触心理学 6 年,我自诩对抑郁、对焦虑、对精神分裂等等心理疾病有不少的了解。但是,每当多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多了解一个案例的时候,多去接触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空泛的理论的时候,内心都会生出一种无助感。原来,是这样的,原来,这样的让人心痛,原来…… 很多次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都不可以再激励自己了。但,索性,火苗依旧在,好似依旧燃烧。本科上课的一个场景总是浮现在眼前:是走他前面,还是走他身旁,还是背后推他?理智上是走在身旁,但可能,不,但总是走他前面带路,或在身后催促。保持自省,保持觉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好活着

                  书中写 “能在一个人面前,不用理智去过活,所有行动让位于自己当下的想法;此时此刻,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要做的,疯自己爱疯的,一切行为准则都只遵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友情。” 大部分人对于抑郁症并没有准确的认识,以为就是心情不好,其实真的不是,只是生病了,无法控制住自己,但是经过治疗是可以好起来的。我有朋友曾得过抑郁症,家人的陪伴和支持是最重要的,当你不了解她经历的事情,不要轻易给出建议,也不要以你的经历和想法来推测她~有时候就算知道该怎么做,也不一定能做到,对别人宽容一点,也对自己宽容一点~   当你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时候,就算有人喜欢你,你也觉得他们一定是被你骗了,只要他们了解真实的你就会离开你。当你真的拥有一段能够让你做真实的自己,也依然爱你的关系,一定要好好珍惜愿我们都可以拥有真实且有爱的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力量

                    借书中的一句话:有力量的文字并不是告诉别人力量是什么,而是在极其绝望的环境中,生出乐观和希望。我感受到了力量,谢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抑郁真的是一种病,不管你了解不了解,这一点应该要理解的。书中记录的仅是作者在医院的点点滴滴,不过贯穿始终的一点就是,我要活着。只有这一条还成立,那么患者就有治愈的可能,如果这一点也没有了,可能真的病入膏肓了。不管是爱情,亲情,乐观,幽默,只要保留那点对生的渴望,就还有希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轻松的语言述说沉重的故事

                        作者是位 90 后漂亮女记者,用轻松活泼的语言纪实性地描述自己在精神病院 40 多天治疗抑郁症的经历,对精神病人的描述很有画面感,让人对有他们更多的理解,各病有各因。可惜关于她的认知调整部分,涉及很少,基本是用药物治疗,甚至电休克,这些副作用较大。抑郁症如果配合心理咨询,应该会更有效,而且几乎没有副作用。作者在精神病院遇到真爱是千万分之一的概率吧,幸好这不是她好起来的原因。全书可读性很好,逻辑性略逊,前文关于病因有伏笔,后文却没有了交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乐观的文字

                          乐观的文字,温暖的笔触 写着自己在精神病院的经历还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在我看来这是一批相对边缘化的群体,很多时候被符号化和妖魔化。直到身边也有人精神状态不好。这些人如果不是我们的家人我们往往会远离,但是他们比我们更需要关怀和爱护。多谢理解吧,多多感恩生活吧,不要对我们拥有的视若无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苦中作乐

                            这本书可读性很强,一是作者流幽默洒脱的文字风格,笑料不断,二是独特的题材 —— 关于精神病院和抑郁症的陌生话题。这一切源于作者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坚韧的品格。对于专业的心理学书籍来说,这本书显得比较生活化,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了精神病院和精神病患者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有助于了解相关的内容,值得一读,尤其是在今天,精神危机不断爆发,成为一个社会普遍问题的背景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共情,因为是经历者,所以太能体会这种感受和痛苦。无数次不体面的崩溃又治愈,无数次的理智崩塌又建立。每当一颗一颗剥出药片,聚合在掌心,一口吃进嘴里,到最后喉头滚动吞咽下去。这样一气呵成的动作,像是有人在 "指挥" 我。用半死不活又亢奋阴鸷的声音蛊惑着我:"吃下,你就自由了!你就自由了!!" 像演绎着一场万劫不复的魔咒。它不像感冒发热一样那么让人一眼辨别,表面看起来,肉体完整无缺,但事实上大脑和身心都是病灶。肉体和心灵的无力感会在无数个瞬间把我推向地狱深渊。当所有人都在告诉你:想开点,看开点,开心点就好了。可是,如果这样就能好的话那为什么还要受那么多苦呢。很多人以为,治愈抑郁症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高兴起来。其实不然,我们的最终状态,不是高兴,而是平和。所以我们不是想方设法让自己高兴,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宠辱不惊。说通俗点就是,既不能太难过,也不能太高兴,要保持情绪的相对平稳。乐极生悲,一点儿都没错。我们的这种病,让我们在体验极度快乐之后能瞬间体会到极度绝望。所以我明白,每次的欣喜若狂之后,等待着的是怎样的万劫不复。抑郁症就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任性小孩,喜欢在各种不合时宜的场合调皮捣蛋。发作时,除了本身的难过,让你最痛恨的,是它的随时随地、莫名其妙、不讲规矩。饭桌上,工作中,与朋友谈笑风生间,毫无规律、章法,毫无公式、体系。突然一下子,你就觉得全世界都糟糕透了。这种不讲道理的突然袭击,是最折磨人的。你要一次次接受它的突如其来,并一遍遍告诉自己:这很正常,接受反复,它一定会好的。真心的觉得应该去给这类人群多一点理解,多一点耐心,在这个人世间,真的有我们看不见的世界。好好活着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想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开始爱情描写之后就读不下去了,有一种言情小说即视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断断续续的终于读完这本书,我喜欢看左灯和易汆的爱情。书中写的抑郁症感觉还是被美化了吧,那种心理和精神的痛苦并没有刻画出来。愿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的活着,一路向前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