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4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的孩子会庆幸你读过这本书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英文名 “The book You Wish Your Parents Had Read”。如果你为人父母,一定要读一下这本书,你的宝宝一定会庆幸你读过。这本世界畅销书,是非常独特的,从孩子未来的视角,让父母审视自己当前的行为!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讲亲子关系和父母带来的伤害,帮助我们做情感上更好的父母。让你直面在陪伴孩子中的种种错误,比如:孩子提出要求时,你呵斥 TA"别胡闹",阻挡了孩子向你表达真实感受;和孩子在一起时,你却沉迷于手机,只是偶尔看 TA 一眼;你只是把育儿当做需要高效处理的工作,而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可以交流的 “人”;当孩子哭闹时,你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不是确认他当下的感受;你不能忍受孩子难过、哭泣,你要求孩子时时刻刻都保持快乐;...... 这不是一本育儿指南。而是用儿童心理学理论,讲透亲子关系,家庭成员关系,让为人父母者生活的更舒适,更自在!每个为人父母的,都要读一读,从孩子未来的视角审视当前自己的行为!

      8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和孩子一起再活一次

      【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他都会以行动来提醒你,你在他那个年纪时所经历的情绪】 无条件地去热爱孩子,接纳他们的所有,无论是学习成绩、外貌、兴趣爱好,亦或是性取向,同样的,也要接纳自己。 坦承自己的能力有限,并让孩子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对于孩子们的求助,我们要尽全力提供帮助,若他们选择不寻求援助,我们便不再过多干涉,反之亦是如此。把握上述两点,以感恩之心去对待孩子,认清我们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本书中的其他内容,诸如教育技巧、心理学知识等等,都可视为细节。若不能把握住这两点,便将面临与孩子相处困难的挑战;反之,一切便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发生。杰克马的公司管理经验在于担任教师时学会,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是目的,每位父母对孩子期望都是如此,然而,现实社会往往相反,正如古人所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应当学会接受平庸,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用这种态度对待我们的亲人,也这样对待自己。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去感受而不是处理孩子的情绪。

        看见,就是爱。对婴幼儿来说,妈妈就是镜子,如果妈妈没看见,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存在。父母呼应小婴儿很简单,就是当孩子 “啊啊啊” 的时候,你也和孩子一样 “啊啊啊”;当孩子表达 “嗒嗒嗒” 的时候,你也跟着孩子一起说 “嗒嗒嗒”。你会看到,仅仅是这样去呼应,孩子就会乐不可支。所以,婴儿最初都在寻求妈妈的看见,他们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无论成人或者孩子,当我们感受不好时,我们不一定非要被治愈,我们需要的只是能被感同身受。婴儿与儿童特别重视感受。你如何因应及回应孩子的感受很重要,因为人类无论老幼,都需要生命中的重要人物来关注及了解自己的感受。肯定、认真对待、确认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坚持安抚的理念,去感受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处理。如果你认真看待孩子的感受,并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抚慰,他们将逐渐学会内化那种抚慰,以后就能够自我化解。多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尽量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孩子会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并懂得怎么要求。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诚实勇敢地修复任何裂痕,原谅自己并意识到我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可以让亲子关系更美好、更牢固。我们可以帮助及鼓励孩子锁定他们的愿望、希望和梦想去奋斗,我们可以相信他们。我也相信你可以做到。诚实勇敢地修复任何裂痕,原谅自己并意识到我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可以让亲子关系更美好、更牢固。我们可以帮助及鼓励孩子锁定他们的愿望、希望和梦想去奋斗,我们可以相信他们。我也相信你可以做到。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干货分享——《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读书笔记

            # 物格意诚 2021 年的第 30 本书与投资一样,养育孩子也是一种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重新学习的过程。如果自己正在为父子关系焦头烂额,正在思考孩子的脑袋在想什么,或许本书就是解开谜团的一把钥匙。作者相信偏离正轨的关系可以重新步上正轨,无论现在有没有孩子,这本书肯定能让你开启一个新的篇章。可能在阅读时,你会想 “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该多好”。对!你的孩子也是这么想的。1. 当父母容易,做父母难原以为育儿就是,婴儿在婴儿床里面熟睡,在草地上快乐的玩耍,牙牙学语的快乐。与之相反的是,快乐时光是少数的,育儿过程单调乏味,甚至让父母失去很多自由。更甚者,在育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让自己不自觉的就开始在记忆中寻找解决方案。这样,自己的童年经历就影响了自己的育儿方案。有人说:“我一张嘴,说出来的话竟然跟我妈妈如出一辙。” 当你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提出要求的事情感到愤怒时,最好把它视为一个警报。那个警报不是在提醒你,孩子肯定做错了什么,而是表明你的记忆闸门又被打开了。不要让上一代错误的养育方式留在你身上的阴影,再影响到你的下一代。比如,父母往往会维持自己的权威,而不承认错误。但是作者提醒: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实可信,而不是十全十美。如果我们假装自己不会犯错,不承认情绪的真实起因,那么孩子就会过于相信你的话,甚至过于相信任何人的话。承认你会犯错,不要为那些错误辩解,把争输赢这种传统的亲子相处模式抛在一边。在育儿的过程中,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自己是一个孩子,希望父母怎么对待我。2. 不要评判 1)不要评判自己是好父母或坏父母。如果自己期望成为好父母,也很有可能将亲子沟通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塑造完美父母的形象上,而不是思考如何改善亲子关系。为了避免被贴上 “坏父母” 的标签,往往会避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这会让孩子失去感知事实的成长机会。2)不要评判孩子不要对孩子做结论性的评判,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体行为,并说出你欣赏的优点,鼓励孩子。这比笼统的夸奖要好,比批评要好。比如,与其说 “你的数学很好”,不如说 “我很喜欢你做算术题时聚精会神的样子”;与其说孩子 “画得好”,不如说 “我很佩服你为这幅画下那么多功夫。我喜欢你画的那栋房子,看起来好像在微笑,让我的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3. 处理家庭争论的方法在生活中,父母双方,亲子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1)不要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事实 “你感觉自己受到攻击,并不表示你真的受到攻击了。” 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情,当别人说了一句话,感觉到有被冒犯,事实上,有可能对方根本就不知道这句不复杂的话会伤害你。2)不做结论性评判理想的争论不是以获胜为目标,而是在追求理解。按照这句话,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争吵是耍流氓。当然就不应该争吵,争吵已经注定无法解决问题。因此不要做结论性评判。人们大多不喜欢被别人定型或归类,尤其是负面的类型。那应该怎么表达?3)描述事实,谈谈感受如果你只是描述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给你的感受,你是在谈论自己,这样对方就比较容易听进去。其实这和《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mp.weixin.qq.com/s?__biz=MzIxOTk4MzY4NA==&mid=2247483769&idx=1&sn=b3caa552743f410904be51a5c9c35f92&chksm=97d3bb52a0a432444363e0b2c7d2e22fc0b4315caeed80a8e2225d18a4a1c0021348c5dfe649&scene=21#wechat_redirect 也就是:(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 / 听到的)……”(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 / 看重……”(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4)帮助表达愤怒当对方愤怒时,要理解他为什么愤怒,帮他用言语表达出来,并为他找到可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不让他受到愤怒的惩罚或被情绪压垮。对其他的情绪也是如此。4. 常见的错误:转移注意力很多家长喜欢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哭闹、悲伤等情绪。但这只是权宜之计,这并不能真正的带来快乐,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而只是让问题看上去被解决了。设想一下,你的孩子带来了一份令人血压升高的成绩单,你的孩子给你说,“快看,窗外有只松鼠”,你怎么想?当你老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是子女说 “老糊涂了,听我的!” 是的,当你没有正视他们的感受时,他们和你正经历同样的感受。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也是从模仿父母的行为开始成长的。现在你对待孩子的方式,极有可能是孩子在你老年时对待你的方式。5. 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尊重孩子的感受面对孩子的话语,要积极回应并表示兴趣。不仅仅是对孩子,对亲友也要如此。在感受方面,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孩子,他们不是可被忽略的对象。不要和孩子争论他的感受。我们都希望有人理解我们的感受,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若孩子的想法不被尊重,则有可能将关系引向冰点。从思想、言语和行动上,都需要让孩子知道他在我们心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当然,认真对待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必须要遵从孩子的想法,重点是做决定时会考虑他的感受,让他感受到他被感受到了。在尊重孩子的观点之前,要认识到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控制及安抚孩子情绪的关键,接受来自心里的每个感受。不仅仅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还要从行为举止上,以平等的地位回应孩子。积极互动,互相影响。其实,孩子可以让父母再一次成长。再次重温随着长大而丢失的东西。婴儿天生就会和环境和父母沟通,每时每刻都是沟通的机会,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姿态。不要因为看手机刷电视剧而影响了和孩子的沟通。此外,不要主动去做孩子可以自己学会的事情,那会剥夺他的学习力。养成和孩子在一起的习惯,不是一起做事情,而是陪伴他,让他主导。年幼的孩子想和你一起玩时,陪他一起启动游戏。等他沉浸在游戏中、不需要你时,你就可以抽离了。6. 讨厌的孩子是怎么 “训练” 出来的?孩子期望得到关注,如果得不到关注,则会做一系列事情以博取关注。所以,没有受到关注的的孩子开始搞破坏,慢慢成为令人讨厌的孩子。如果,很不幸你已经和孩子有一段冰冷的感情,还有没有办法缓解甚至解决这件棘手的难题呢?有!作者提供了一个叫做 “温情轰炸” 的方法:在只有你和孩子的时光,你可以在家 (最好是去家外的一个环境),不断向孩子表示关爱,尊重他的想法。7. 舒适基线有些人采用 “睡眠控制的策略”,在睡觉前小孩子通常会哇哇大哭,你如果采用了置之不理的方法,让他自己慢慢地养成不哭就能睡觉的习惯。那么,这样的做法在坐着看来是一种将孩子视为 “物品” 的做法,即控制孩子。这让孩子缺少了安全感和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睡觉是困难的,但在六个月内尽量不要让孩子独立入睡,应给与他充分的关注与安全感。在大于六个月后,可以实施进行下一步。睡眠逐步推进不是以忽视孩子的方式让他安静下来,而是在孩子的容忍范围 (又称为 “舒适基线”)内劝孩子入睡。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整个过程中感到安全。顺着 “舒适基线”,慢慢的让孩子独立。睡眠训练是一刀切,甚至是惩罚性的,而顺着 “舒适基线” 可以慢慢改变。8. 孩子撒谎怎么办?“孩子会撒谎。身为家长,你的任务是不要对此大惊小怪。” 每个孩子都会撒谎的。这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可能在模仿大人撒谎,可能正在创造私人空间,可能正享受欺骗别人但别人还相信的快乐。以严厉的道德管教方式来处理说谎,并不会使孩子变得更诚实。事实上,研究显示,那会导致孩子更擅长撒谎。从他们的角度看他们的需求和欲望,找到撒谎背后的原因,才是最好的方法。9. 界限:界定你自己,而不是孩子没有边界的爱是不负责任的爱。如何界定?1)界定自己界限的宾语是自我的,而不是帮助他人划定界限。当孩子弹琴的声音干扰到你,那可以说:“我觉得音乐太大声了,我想请你调小声一点。” 而不是说:“你的音乐太吵了,把音量调小一点。”2)不要负面陈述尽量不要以负面的话语来设定界限。与其说 “不要在墙上画画”,不如说:“墙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才是画画的地方,这里有一些纸。” 前一种说法有可能会引发逆反心理,而后一种是从解决孩子真实需求的角度来思考的。3)真诚分享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期望,否则有可能进入 “事实网球” 的状态。“事实网球”—— 把理由抛向球网另一面的对方,而且理由会越来越多。在这种争论中,双方的目的变成追求得分,而不是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4)冷静、温和、坚定说话要冷静、温和、坚定,而且要说到做到,始终如一。不对孩子发出空洞的威胁,贯彻执行 “离开现场” 的优点在于,孩子会学会认真看待你的话,因为你是言出必行的人。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写给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书 ¥ 35.00 起物格意诚,每周读书,创造长期价值。如果你想养成读书的习惯,但不知如何找到持续读书的方法,找不到共读的好伙伴,快来看看,把总结的书单、写过的读书笔记统统无条件分享给你。在【物格意诚】输入 “我要读书” 查看整理好的读书笔记,结识爱读书的小伙伴。还有一份书单送给你:【硬核】知乎万赞 + 豆瓣高分必读书单!!!13651 个赞同 11 赞同・2 评论文章 11 赞同・2 评论文章

              6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来自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英】菲利帕・佩里【题记】当父母容易,做父母难。—— 德国画家、诗人,威廉・布施(Wilhelm Busch)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亲子教养书。我不打算详细说明怎么教孩子上厕所或什么时候该断奶。这本书讲的是如何培养亲子关系,什么因素阻碍了亲子沟通,怎么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深厚。这本书讲的是我们从上一代获得的亲子教养方式,以及那些教养方式对我们养儿育女的影响,也会讲到我们在亲子教养方面可能犯下的错误,尤其是那些我们从来不想犯的错,以及有了过错之后我们如何弥补。在这本书中,你不会看到很多秘诀、方法或教养技巧。可能书里的内容会让你觉得有些不舒服,甚至生气,然而却可以帮助你变成更好的父母。多么希望在我初为人母时就读过这本书。如果我父母以前就读过这本书,那该有多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很多家庭中,这种关系经常出问题,令人痛苦,甚至很难再回归正常。这是一个从业 20 年的资深心理治疗师的畅销儿童心理学巨著,在英国掀起巨大轰动,全英家长热烈讨论,甚至没有孩子的人都迫不及待地买来,用于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简单一句话:它用育儿理论讲透了亲子关系,以及围绕着我们的家庭成员关系,所有人际关系,让我们更自在地活在关系里。这是一本关于 “关系” 的书 —— 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也许你是一位工作忙碌的父母,你的孩子仿佛从不入睡,总是在哭闹或尖叫,敲打平底锅,戳插座,喊着要更多的糖,看更多的电视。这些让你感到疲倦和绝望,很难保持冷静和理智。你是一位好家长,但还可以变得更好:菲利帕・佩里的这本畅销书,将帮你打开育儿的新视野。与一般的 “亲子教养书” 不同,这本书并没有把养育孩子当作令人生畏的杂事。孩子不是一堆有待处理的麻烦,也不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育儿是一种关系,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归根结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仅会使他们以后成为更优秀的人,而且也会使你自己变得更好。它的阅读体验并不轻松,正如作者所说,书里的内容会让你觉得很难受,很不舒服,甚至很生气,要牺牲你的自尊来阅读。因为它会让你直面自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所犯下的种种错误。任何父母都会为了孩子奉献自己,但美好的愿望也许不会带来理想的结果。父母的心愿就是让孩子幸福快乐,让他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在无心之中伤害了孩子。这本书会剖析我们在亲子教养方面犯下的错误,尤其是那些我们从来不想犯的错,这些错误的深层心理根源,以及有了过错之后我们如何弥补,修复裂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知道自己是怎样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吗?

                  一 "爸爸妈妈,真希望你们也读过这本书!" 上周末,家庭读书时间,儿子从书柜里找到这本封皮醒目的书,无意中蹦出这样一句话。当时,我的心头竟五味杂陈。不为书名,只为孩子的声音背后传来的需求。妈妈摸摸儿子的头,解围说:我们读书的速度,似乎永远赶不上你爸买书的速度。来,我们一起读吧。 二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亲子教育书。这是写给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书。" 作者英国心理治疗师、专栏作家、主持人菲利帕・佩里女士,做到了。书中讲的是:・我们从原生家庭承继的教养方式;・这些方式对我们养育儿女的影响;・亲子教育中我们常犯的错误,尤其是那些我们从来不想却还是会犯的错误;・以及犯错之后的我们应该如何弥补。没有秘诀、方法论或一试百灵的技巧。直面根源、直言不讳,才是这本书的底色:・如何培养亲子关系从上一辈说起;・什么因素阻碍了亲子沟通从我们自身说起;・怎么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深厚从行为剖析说起。层层探检,结合鲜活案例,娓娓道来。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甚者生气。但良药苦口,它可以帮助我们变成更好的父母。 三当初,儿子降生后,我手足无措。一直到他 2 岁时,我已经开发出又吼又叫的高敏感自动模式了。怎么办?急得拼命寻找出路。第一时间学习了《Dr. 魏的家庭教育宝典》,阅读了课程中大家推荐的亲子教育书籍,并学而时习之。育儿育己,孩子拦不住地成长,我也不断跟着高手父母们试错、矫正。一路跌跌撞撞,满以为别人偶尔称赞的那句 "真是个好爸爸",自己是适配的。这不,儿子的一句 "爸爸妈妈,真希望你们也读过这本书!" 如当头棒喝。我的父母身在农家,一生辛劳,为生存而奋斗,所以,"原生家庭" 一节,请大家读书体会。️我在书中感触最深的,是如何搭建 "行动沟通" 的桥梁 —— 用行动。行,是知的一部分。"所有的行动都是沟通",这是 "言传身教" 的最佳注释。父母的任务,是以身作则,用一样的同理心来对待孩子和他人,并希望孩子也能展现这样的行为。记得我第一次尝试蹲下来、让视线与孩子平行说话的方式,儿子直接扑到我的怀里,边哭边说着他的委屈,那种感觉,人间值得。这些行为背后的运行机理,让我明白了孩子 —— 以及所有的人 —— 需要的,是爱加上界限,而不是只能二选一。"爸爸,我想看会电视再写作业,可以吗?"" 爸爸,我想尝尝梦龙雪糕,可以吗?"…… 孩子知道界限,且无拘无束地向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就是良好行为所导引出的沟通,这就是幸福亲子时光的开关。界限对任何人际关系都很重要,它就像你在沙滩上划出的一条线,当它被冒犯后,你便不再冷静,无法控制情绪,有没有?别忘了,一波海浪过来,那条线,就消失了。对孩子,我们手中攥紧" 父母 "的权力棒,定下界限:不许这样,不许那样…… 试问:你有写下它们吗?一条一条的,有 100 条了吗?我们发表了权威,孩子听了,然后带着对它们的疑惑,在对我们的言行的体察中找着答案。当他们慢慢发现这些约束、甚至威胁是空洞的,而且我们自己也常常办不到的时候,很容易破坏孩子思考流程 —— 他们会质疑、反驳、轻视、不屑…… 接下来怎么办?大吼大叫、歇斯底里?越吼叫,越无力,这是典型的能力障碍 —— 我们总是违背着自己的本意,做出让自己懊悔不已的行为,且反反复复,停不下来。—— 有没有觉得被冒犯到?这样的情形,如同我们守着我们的阵地,而其实并不存在进攻的敌人 —— 然后我们对着我们自己人,发泄着莫须有的情绪。书中用大量篇幅剖析父母与孩子们的沟通场景,比如" 事实网球 "的理由之争 —— 是什么让父母与孩子做着无谓的" 生命的布朗运动 " 等等,虽都是西方家庭的例子,也有作者 “治疗师逻辑” 的局限性,但确是处处直击要害,确又是我们每日必见的功课。所以,建议所有爱孩子、同时也真心喜欢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一读这本书、聊一聊生活。 四我已经读完两遍,一样的,边学边用,突然觉得原来读的书里的知识,一起喷涌而出,心绪豁然开阔,再无歧路。写完这段,我就把书放在儿子床头。默契已有。所以,什么,都不用说。推荐阅读:(美)罗娜・雷纳《不吼不叫》(美)朱迪斯・哈里斯《教养的迷思》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二月份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迫不及待打开了,但是看了两页我就放下了。我那汹涌澎湃的情绪波动实在难以招架。经过半年的修炼,我觉得我可以了。终于分了 19 天时间读完了。情绪确实没有波动的那么厉害了。或许有时我会想,如果…… 但很快就会有弹窗告诉我,如果是不存在的。你只可以活在当下,拥抱未来。过去的经历,犹如过去所吃过的食物,无论好坏,最终都会分成两部分 —— 留下的和扔掉的。这是身体的选择。而经历,却是思想可以选择留下的和扔掉的。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活在当下,重塑自我,迎接美好的未来吧!关系是从小培养出来的,但是,只要开始,任何时候都不会晚。哪怕,已经塑化了,但那也只是父母。我自己还是可以改变的。就像书中说的,关系永远是以自己为出发点来建立的。其实,只要知道了怎么做会好,以后就这样去 “养育” 自己的内在小孩👶🏻就会好起来的!🌹让我们别再把 “好” 与 “坏” 当成父母的属性,没有人是完全的圣人或彻底的罪人。🌹处理意见分歧时,一次只解决一个议题,想想争论的焦点究竟是什么。别把怨气憋在心里,而是一次讲个明白。从那个问题带给你的感受开始讲起,而不是先攻击或责备对方。🌹良好的互动不是为了操纵对方,而是为了培养和谐的关系。🌹1. 承认自己的感受,也考虑对方的感受。🌹2. 定义你自己,而不是定义别人。🌹3. 不要反应,而是反思。🌹4. 接纳你的脆弱,而不是害怕示弱。🌹5. 不要径自认定他人的意图。🌹怎么做可以培养善意呢?有两种方式:1. 回应对方寻求回应或关注的请求;2. 在对方身上寻求慰藉,而不是把对方视为对手。换句话说,就是要合作与协作,而不是竞争。🌹展现善意不是自我牺牲或缺乏自信的象征。善意不是指你生气时不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你会说明你的感受及原因,但不会责怪或侮辱对方。🌹把那些麻烦的情绪想成汽车仪表板上的警示灯。油箱的警示灯亮起时,你的反应不该是把警示灯拆掉,使它无法再闪烁,而是赶快为汽车加油,让它顺利行驶。对待情绪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尽量不去忽视它或压抑它,而是关注它,通过它去找出我们需要什么,并把握机会去争取。🌹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犯错。重点不是错误本身,而是我们如何改正错误。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民族兴衰的根源

                      养育孩子看似大人的事,是父母的事,是家庭的事,是家族的事。归根结底,其实是一个民族兴衰的大事。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重不重视培养合格的父母,决定了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未来。都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没有合格的父母,就培养不出合格的花朵,没有合格的花朵,那来强大的祖国。我们的大学和中学就应该设立如何成为合格父母的必修课,让每一个人在当父母之前,就能够成为合格的父母。这是祖国的需要,这是民族的需要,这也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孩子当成培养终生亲密关系的对象

                        当父母容易,做父母难。这个社会存在许多奇怪的现象,教育学生的老师需要教师资格证,公司会计上岗需要会计资格证,而作为孩子最重要的教养人 — 父母,却没有父母资格证。一对男女结婚了,可以很容易地选择成为父母,没有人来教他们怎么当父母,孩子出生就像选盲盒,遇到什么样的父母全凭运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整个社会都在提倡科学育儿,尽管大多数父母的素质提高了,但养育孩子仍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时时精进自己,养育出合格的孩子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不是一本提供养育孩子技巧而是专注如何培养亲密亲子关系的育儿书,讲我们从上一代获得的教养方式及对我们养儿育女的影响,讲我们在亲子教养中犯下的错以及犯错后如何弥补。书中说,如果我们对孩子做的事有负面情绪,这提醒我们,不是孩子做错了,而是孩子的行为触动了我们过往不愉快的体验,我们需要利用这个契机学会修复过去,对孩子,我们需要表达出爱与尊重,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安全。关于孩子的成长环境,父母相处融洽是养育快乐孩子的重要因素,父母需要学习正确处理分歧,学会在家庭中培养善意。单是这一点,很多父母就做不到,当着孩子的面肆无忌惮的争吵,还让孩子做裁判,这让孩子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培养善意最重要是积极回应需求并表达兴趣,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适用。敏锐回应孩子的感受,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引导孩子和他的感受建立健康的关系,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其实这一点很不容易,面对孩子激烈的情绪,父母更倾向去压制或者漠视,这对他们更容易,但这也容易埋下孩子心理不健康的隐患,孩子是感觉动物,不要和他们争论感受,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去包容孩子的感受,这很难但值得,父母要学会做虽然难但正确的事,而不是很容易却错误的事。这本书甚至把亲子关系的建立追溯到最初的孕育,对即将做父母或已成为父母的人,本书的建议是,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把眼光放长远。从一开始就把他们当成 “人” 看待,当成培养终生亲密关系的对象。把孩子当 “人” 看,看似简单,其实很多父母做得不好,父母的控制、压迫、漠然都在把孩子当做一件东西,而唯有回应、包容、尊重孩子的感受,才算把孩子当 “人” 看。亲子关系的培养是持续一生的事业,这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这是最值得的一笔投资。也许我们小时候并没有受到理想的养育,但我们不该被过去困住,我们还有机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与我们的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这会给彼此以滋养,父母成长之路,任重道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接纳感受是尊重的开始

                          亲子关系 亲密关系和子女和父母的关系,都是可以从接纳对方感受开始,了解对方,不要为对方做决定,要跟对方做伙伴,这样的关系才是有韧性的,温暖的和持久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养的核心

                            这本书,真的很适合父母去读,它能帮我们更加懂得尊重孩子,回应感受的重要性。回想自己的童年,很多时候其实与父母的交流并不多也不顺畅,更多的是他们强加给我们想法,让我们怎么怎么去做,所以也有过不理解甚至埋怨。可能也是因为这样,有时候觉得自己的性格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亲密关系的处理不是特别好。也是去年当了妈妈之后,才逐渐懂得了父母的不容易,也逐渐去理解他们多些沟通。所以,也是因为这样,我会有意识地想调整自己的心态跟行为方式,给我的小孩一个好的童年和好的性格。这本书起这个名字,还确实是挺恰当的。回应孩子的感受,用 “我陈述句” 来界定自己而不是孩子,这两个是我最有感触的。当大人久了,我们总以为自己很有生活经验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会不由自由地想去 “操控” 孩子,让他们按照我们的设想去成长,殊不知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成长规律。当妈这一年,从最开始的焦虑到现在的淡定,中间这一大段的旅程,走过来也是不容易呐。当然现在也还比较小,他们还比较好带一些,过段时间会说话了,估计又会面临新的难题了。这本书算是提前给我打了个底,让我在后续的教育中,能够调整自己的方式,平视我的小男孩,多去照顾、倾听他的感受,我希望我能和他建立一段有爱的互为力量的亲子关系。而用 “我陈述句” 来界定自己,会成为我这段修炼路上的应该时刻谨记的工具。亲子教养的核心,在于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养育小孩有启发,对家庭成员相处乃至对成年人之间的交流也有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等对待孩子,看到并回应行为背后情感的沟通

                                行为贯穿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孩子从出生开始的行为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受哪个方面的影响,都是我想知道的。这本书所有章节里,占最大篇幅的是关于沟通的方法,这也是我想学习的。    书中有很多地方让我产生了共鸣,也让我觉得以前的部分行为欠妥。    首先,要把孩子当 “人” 看。这个 “人”,有情绪,有感受,不是一个任人摆弄的木偶。我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认知问题,孩子不好好吃饭了,孩子不遵守约定了,我总会把这些境况当作问题。找到方法,解决问题,是中心思想。这时候,我们忘了,孩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存在的问题。之所以经常把孩子看成问题,在于我们经常理解错亲子关系真正的含义。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不能听他的。“我们是过来人”,“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听我们的就对了” 等等,都是大人的口头禅,以此帮助孩子解决了不少问题。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我们忽略了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互动。亲子关系依赖于亲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不是父母向孩子单方面的 “灌输”。填鸭虽然长得大,但它们都是病态的。生活在小小的笼舍里,到死都没能等到自己发现世界和成长的机会。孩子出现 “问题” 的时候,往往都是他们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哭闹,或不得体的方式期望与你沟通,家长往往会忽略这种沟通的意愿,同时压抑孩子正在释放的情感。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不愿意和家长沟通。这也是很多孩子越大,越不和家长亲近的原因。我认为,要把孩子作为一个成人来对待,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作为父亲的 “权威感”,在遇到问题时,让自己慢下来。听孩子说话,体会她的感受,同时接受孩子对自己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是有界限的。要与孩子设置明确的界限,并坚决执行。孩子会有意识的对你的界限进行试探,如果你不能守住界限,那么她会一次次的击穿你的底线,直到养成她 “说一不二” 的习惯。希望我的孩子会庆幸我读过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张很幸运,因为他妈妈读了这本书,希望成为更好的妈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和孩子一起成长

                                    因为书名我翻开了此书,我害怕我错过了重要的事。孩子在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有时我应付自如,有时我暴跳如雷。我以为是孩子把我气着了,其实是我自己想起了童年的自己。那些早以为忘记的过去会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不经意带出来,幸好有了她们,我好像从以前的不开心中走了出来。因为要与她们一起成长,我得放低自己,和她们一起看世界,而我就像又过了一遍童年。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又一次印证了沟通的重要性,好好说话对彼此都好。不要想着控制孩子,而是与其商量,这样的孩子也知道如何与旁人相处。就像书名《真希望我父母也读过这本书》一样,我希望自己成为靠谱的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爱,成为她们想成为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抚养孩子的过程也是治愈自己的过程

                                      * 你的所有经历都会影响你的言行举止,包括对孩子的教育,哪怕有些事情你已经不记得,或者感觉不到自己被影响了,但他们依旧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你,在你不经意之间。* 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愤怒或者有情绪,很有可能是因为在你幼年的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而你深受其影响或者不想再次经历这件事,所以会有莫名的情绪或逃避的行为,那是一种保护自己的行为。*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不要过度限于自责,因为那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应该尽快想办法修补裂痕,多晚都不算晚。* 不会要轻易批判孩子的行为的还坏,或者批判自己是坏的父母,不要给孩子和自己贴标签,因为认识不断成长的,也会不断修正,尽量描述你看到的具体行为,以及你欣赏的优点。* 家庭结构不那么重要,哪怕是单亲家庭,重要的是你与孩子的关系,以及提及另一半时你对孩子的阐述。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包括自己内心诋毁对方。* 当孩子提出诉求,不要试图转移注意力,那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敷衍她。* 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并且不要表现过度,也要接受孩子的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并予以肯定。*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安全性依附关系有助于孩子未来人际关系、待人接物、心态等方面的培养,打造安全性依附关系的重心就是她的需求能得到满足(当然不是无理的需求),当她需要你的时候,你能给与陪伴与帮助。* 不要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沉迷手机,那会让你的孩子也对此感到好奇,未来也会沉迷于电子产品。* 在孩子觉得舒适的情况下进行睡眠推进,让她逐渐适应一个人睡,而不是强制割离,这样会对孩子的心里健康产生影响。* 当孩子专注的在做一件事,尽量不要打扰他,哪怕他在玩游戏或者做很无聊的事情。* 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 4 种技能:抗挫折能力,灵活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他人角度看待及感受事物的能力。* 孩子不是天使,也会撒谎、犯错、不得体的行为,不要为孩子的这些行为找理由,想想自己在这个年龄阶段会做的事,以及自己的父母管教自己时自己的心态,给与孩子充分的理解、沟通,即使你不同意他的做法,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注意情绪稳定、温和、并且坚定,而不是摇摆不定。* 不要试图隐瞒孩子一些事情,哪怕孩子不知道真相,他也会感觉到你在瞒着他什么,这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为父母来读这本书

                                        我的母亲已经没有机会读这本书了,我现在做了母亲,虽然孩子已经是 Teenage 青少年了,依然很及时。亲子关系,与我会持续一生,此时此刻自然算是最为及时。我和孩子们关系,还算不错,至少很多已为人父母的朋友们时常表达羡慕之情。每每听到,我都会在心里感谢我的孩子们,如果没有他们的配合,我真是受之有愧啊。看到文中提到,“和孩子们的联结越多,越容易解决问题及进行协商。如此一来,彼此都能获得需要的东西。” 让我回顾了自己与孩子们之间的日常,有了些许感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在周末或者假期的晚上窝在一起看电影,有时候是哥哥选,有时候是妹妹选,多数时候是我来选。选择这件事上,妈妈总是有办法,来说服家里的孩子们。                            不知不觉的几年间,孩子们从懵懂到小学,又到中学,再到了高中,我们看了大约数百部电影,有些印象深刻,会常常用到电影里面台词的梗,有些似乎已经忘记,而有些还曾反复看了几遍。慢慢地,才觉得看哪一部电影不是那么的重要,不强求选的每一部电影都要带来什么启发。“想吃的零食都准备好了吗?” 便是我们的开场。我们仨喜欢各盘踞沙发一角,互相传递薯片、冰淇淋、爆米花。“这袋薯片好辣,我换给你!”、“把那个 cream 拿给我!”、“给你吧,我不想吃了”、“这个不好吃,下次不买了”...... 品尝平时很少吃的零食(因为都知道深度加工的食物对健康不好)是看电影的重要部分。到了出现紧张惊悚的情节时,妹妹则会躲到我们的背后,还捂着眼睛问 "放完了没有啊?”。看到特别烧脑的内容,我们会暂停下来反复看几遍,再猜一猜往下怎么发展。当看到特别煽情让人忍不住流泪的故事时,我们仨会同时安静下来,等着我抽噎地说,“太让人感动了!”。经常无目的地 “挥霍” 着 2 个多小时的时光,很富足,似乎乘机体验了一次奢侈的生活。要问我们仨看了那么多电影有什么收获吗,还真的没有什么可罗列的。一起看电影已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偶尔成为我们聊天的话题。哥哥放学回来说这学期英文课看了五部电影,“其中一部没看过,但是听你之前讲过,英文老师还说终于有一部你没看过的电影了。” 我接过话:“我们这算不算是补课了?还不用缴补习费的。人家补数学生物啥的,你补的是电影。”“可是他们补课马上就有效果,成绩一下就变 A 了。我这种补课没什么效果。”“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说的就是你这样的情况,别着急啊!以后,你就能感受到了。”" 什么时候?”"以后!到了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了。”" 希望不要太久啊!” 哈哈,收获就是拿来聊天了。                                                           不过,作为妈妈,和孩子们一起看了那么多部电影后,我依稀能够感受到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些许小变化。看完《十二怒汉》那部电影的第二天一早,哥哥告诉我说昨晚的电影是他的 NO1,要推荐给喜欢这样类型故事的同学看。看完《彼得兔 2》的时候,他们告诉我:“最后 Peter 竟然和男生说话了,把整个电影给毁了”。我们看《勇敢者游戏》后,刚巧去了一个丛林探险主题的游乐园,乐园场景设置太有代入感,我直接使用了电影里人物的对话,俩娃马上意会到,然后接着演下去,整个过程我们乐得不得了,让游玩乐园的体验值飙升,成为我们后来一直念念不忘的度假经历。孩子们告诉我游戏里猎熊的狙击手很厉害,我看了后给他们介绍了《兵临城下》;他们又给我看一个游戏里的一个神仙般的角色,我好奇和《我的个神》意思有没有一些冲突;再给我看一个很牛的 UP 主的音乐视频,我问他们比《海上钢琴师》里的 1900 还牛吗?给我说看了一本德国迫害犹太人的小说,我又想到《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悲惨情节…… 稍后,哥哥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觉得,我说的什么东西,你都能找到一部电影联系起来。” 给孩子们的这个印象,我悄悄地沾沾自喜了一下,至于好坏对错,谁知道呢!我现在更加觉得看过什么不重要了,而在一起看电影的时光逐渐成为了我们相互陪伴着的温暖所在。一起窝在沙发上,几支胳膊交叉抓捏各自怀里的零食,每个人眼中的光影随着情节忽明忽暗,这个时候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模糊的,母子三人,似乎变成了一个人,又似乎是三个好朋友。所以,如果作为母亲,我有可取之处,亦是因为孩子们给予我的支持和配合。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你的童年障碍,理解这些障碍如何阻碍你建立更优质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要用孩子的角度和自己的角度交替来观察复盘。在亲子关系中不存在输赢问题,你和孩子不是零和博弈,合作才是王道。帮孩子找到表达真实感受的方法。不要着急告诉孩子什么是该做的,让他自己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解决方案。承认自己的错误,努力改变,及时修复你和孩子的关系。

                                            1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