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近二十年后重读《钟鼓楼》
翻了不到三分之一,竟然想塞回书架去!当年饶有兴趣的书,怎么浑身起鸡皮疙瘩了?是他那不加收敛的直白的大段议论和 “哲思”?还是那浅白幼稚的 “历史责任感”?幸好翻到了 “四合院” 这一章(难道也是向《巴黎圣母院》致敬?),引起了我对北京四合院的兴趣。于是放下这本书,抄起一本介绍北京四合院的专著研读起来,并且周末骑上自行车逛了两趟钟鼓楼、什刹海、南锣鼓巷周围。接下来平心静气且快速地读完整本书,也是为了找到 “装车”“卸车” 那一段(我依稀记得这个桥段)。放下书,仔细想想,还是套用 “时代之眼” 理论,这本书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是不错的,要不也得不了茅盾文学奖。至少给我们仔细描绘了八十年代初期北京城的 “风俗画”。即使是那些议论和 “哲思”,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废待兴时代知识分子时不我待的上进精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钟鼓楼》是刘心武以 1982 年北京钟鼓楼四合院为舞台,用 12 时辰串联起一场婚礼引发的社会众生相。小说以薛家婚宴为轴心,通过荀磊、路喜纯、郭杏儿等不同阶层人物的命运交织,展现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民的生活图景 。刘心武以 “桔瓣式” 叙事结构 ,将历史记忆与现实矛盾编织成京味浓郁的浮世绘,既保留老舍式的市井烟火气,又注入对时代转型的哲学思考 。那些在时代夹缝中坚守善良的普通人 —— 如自学成才的荀磊、隐忍向上的路喜纯 —— 如同钟鼓楼般沉默却坚韧,见证着历史洪流中个体生命的尊严与微光 。这部茅盾文学奖作品以微观视角折射宏观变迁,让读者在琐碎日常中触摸到时代的体温 。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