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4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钟鼓楼的一天,四合院的一天。这一天有人结婚,有人相亲,有人离家出走,有人出差,就是普通居民们普通的一天。好像把一个日子就那么切开,然后所有人的生活都展现在眼前。每个人都有过去,这些过去将他(她)推到了现在,顺着现在又会继续走向未来,那是另一个现在。这样的小说没有结尾,书翻到最后一页,发现所有人的所有事仍然千头万绪连接在一起,没有答案,但还有另一个明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近二十年后重读《钟鼓楼》

      翻了不到三分之一,竟然想塞回书架去!当年饶有兴趣的书,怎么浑身起鸡皮疙瘩了?是他那不加收敛的直白的大段议论和 “哲思”?还是那浅白幼稚的 “历史责任感”?幸好翻到了 “四合院” 这一章(难道也是向《巴黎圣母院》致敬?),引起了我对北京四合院的兴趣。于是放下这本书,抄起一本介绍北京四合院的专著研读起来,并且周末骑上自行车逛了两趟钟鼓楼、什刹海、南锣鼓巷周围。接下来平心静气且快速地读完整本书,也是为了找到 “装车”“卸车” 那一段(我依稀记得这个桥段)。放下书,仔细想想,还是套用 “时代之眼” 理论,这本书在当时那个年代还是不错的,要不也得不了茅盾文学奖。至少给我们仔细描绘了八十年代初期北京城的 “风俗画”。即使是那些议论和 “哲思”,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废待兴时代知识分子时不我待的上进精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钟鼓楼》是刘心武以 1982 年北京钟鼓楼四合院为舞台,用 12 时辰串联起一场婚礼引发的社会众生相。小说以薛家婚宴为轴心,通过荀磊、路喜纯、郭杏儿等不同阶层人物的命运交织,展现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民的生活图景 。刘心武以 “桔瓣式” 叙事结构 ,将历史记忆与现实矛盾编织成京味浓郁的浮世绘,既保留老舍式的市井烟火气,又注入对时代转型的哲学思考 。那些在时代夹缝中坚守善良的普通人 —— 如自学成才的荀磊、隐忍向上的路喜纯 —— 如同钟鼓楼般沉默却坚韧,见证着历史洪流中个体生命的尊严与微光 。这部茅盾文学奖作品以微观视角折射宏观变迁,让读者在琐碎日常中触摸到时代的体温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么多年第一次读这本书,回忆拉回到了四十多年前,记忆中的生活。作者用分时段来平铺陈述一家一家的生活,厚重朴实真实,每个细节交待的一清二楚。就像吃一顿大餐一样,值得不断回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看完回味无穷

            想去钟鼓楼溜达溜达,感受那个空间,那个时间,感受正向的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说从平实的生活中入手比较温情。钟鼓楼 就是在钟鼓楼附近生活的人们的日常,家长里短,三餐四季。平静的岁月中发生的各种小时,温情脉脉温暖人心。本书获得了矛盾文学奖,能获得这个奖说明了其本身的优秀,能照亮黑暗的角落和人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不是重大的事件搭建的时间线,而是平头百姓一代代的生活缩影。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