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8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该与谁和解

    抛开现代医学带给人们很多不可想象的改造 —— 比如代孕、试管婴儿,我们一直都无法改变的基本事实,就是我们在我们的母亲子宫中生长 —— 不论是什么样的方式脱离母体,从一颗受精卵,成长为血肉之躯,这是母亲的伟大之处,也是母亲的意义所在。这是难以分割更不可能改变的事实,不论你多么不喜欢你的母亲,但,在你的生命从被动地被孕育之刻开始,就已经改变不了这一切。即便你可以切断所有的关系,但是这赋予你生命的事实,是无论如何都逃脱不掉的。 
    生命的意义,是否只是肉体的孕育?


    中国人关系学中最复杂的,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婆媳关系,第二位,我想就是与母亲相处的关系。
    这也许是个伪命题,但是大多数人都会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与母亲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亲如姐妹的,类似好朋友的,自然也就有前世冤家、敌人、仇人的尖锐对立。
    但不论怎样的相处模式,换一个角度,也就看出母亲对自己心理、精神层面的影响,这是大部分人人生的第一课,如何处理与 “妈妈” 的关系。
    更多的人习惯将自己成年后的某些陋习归因于幼时的成长经历,甚至将罪责直接推给了 “妈妈”,自己很多的不理性都是 “妈妈的错”。
    “妈妈” 或许有错,但即便有错,也是错在过去,成年或者接近成年的时候,如果还走不出 “妈妈” 的阴影,就怪不得 “妈妈”,而是自己的问题。
    我的童年也经历了很多自我挣扎的痛苦,也曾怀疑这一切的结果都是因为小时候母亲管理严厉造成的阴影。包括后续我在与很多朋友解析自己问题的时候,回溯幼时经历总会让别人以为我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任。后来慢慢发现,即便我无比坚定地感激母亲给我的一切,包括她的严厉、不公、苛刻等等,潜意识中,我多少会有些许的迁怒,甚至是责备。而当有一天,我发现,这只是自己绕不过那道弯,那道弯,也不是谁造成的,而是自己非要去走的。
    我们与 “妈妈们” 的对话,其实是希望得到 “妈妈们” 的认同,这不是 “妈妈们” 的问题,这就是自己的问题。
    这就像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看似谦卑地去请教问题,但事实是,我们大概率只是接受和你意见一致的答复,而反对你的,自然会被屏蔽,甚至会遭到你的攻讦。我们不是在请教,而是在寻找认同感。真正的请教,是希望对方否定自己,帮自己重塑。
    我们都习惯性地认为,我们的最主要问题是没有处理好与世界的关系,世界上不理解不懂自己的太多了。比如你的男朋友、女朋友,比如你的领导、你的下属,比如你的家人,而扎根最深的,就是自己的 “妈妈”。“妈妈” 永远看不到我的优点,“妈妈” 永远都是落伍的,“妈妈” 永远不懂我。于是,我们想通过对话,重塑 “妈妈”。可是,就算你重塑了 “妈妈”,你又有什么样的成长和进步?
    “妈妈” 已经不只是妈妈,“妈妈” 是我们精神之外一切的 “敌人”。
    我们的每个人内心世界中,只有我,还有敌人。
    中国有句话,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很多时候,养了儿也一样不知父母恩。因为我们大概率会沿袭那种亲子之间的对抗。于是,我们也都会成为 “妈妈”。
    “妈妈” 给了你生命,也给了你一个参照的 “敌人”。这也许就是 “妈妈” 的意义。
    你生命的意义呢?就是不断的去把你认为的敌人都变成自己人,因为,那些敌人都是你内心的魔鬼幻化出来的假象。那个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和自己对话,看到真的自己,让自己和这个世界合二为一。
    感谢自己的 “妈妈” 们,如果可以,不要让自己成为 “妈妈”。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读的心理治疗故事什锦拼盘

      1、欧文在自己的回忆录《成为我自己》里说,《治疗悲伤的七堂课》是他所写过的最棒的教学故事,而他最欣赏的故事是《九命怪猫的诅咒》,这些都收录在了《妈妈及生命的意义》这本教学故事集中。所有,有什么理由不去看看呢?2、第一篇《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从那个反复被作者提及的梦魇开始。他的粗鲁的、强势的、狡黠的、刻薄的、固执的、不可理喻的母亲,他想从心中洗涤除尽的母亲。但在她入土十年之后,他却还会在梦里呼喊着 "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 好父母的天职是让羽翼已丰的孩子顺利离家,而他的母亲却在死后十年依然撕扯着他。他不喜欢母亲总是闯进自己的生活,他恨她悄悄溜进自己心中的缝隙,恨自己无法把她连根拔起。他自己恨在生命之终,却不得不问:"我表现得怎么样?妈妈?"《妈妈及生命的意义》这一篇奠定了整本合集的基调。欧文那种渴望母亲的爱的同时又想拯救母亲的矛盾心态,影响了他对很多患者的反应和处置方式。3、在《与葆拉共舞》中,他重逢了 "母亲",也重复了宿命般的遗憾。欧文跟母亲之间缺乏心灵交流和直接沟通,直到母亲去世。在葆拉这里,他找到了他期待的跟母亲交流的感觉,他甚至非常嫉妒葆拉的儿子能有这样一位母亲能跟他谈论深刻的话题。但是,在欧文与葆拉的关系中,仍然重演了他跟母亲之间的隔阂。当葆拉不再是团组中完美的精神领袖,欧文无法做到跟她坦诚相见、也无法找到一个恰当的定位和方式帮助葆拉。最后,欧文想要重建跟葆拉的友谊却未及时采取行动,随着葆拉的去世再次留下了遗憾。一如他与母亲之间的遗憾。4、而在《模范的折磨》中,他想拯救却误伤了 "母亲"—— 那时他的母亲刚去世 3 个月。在病人团体中,梅格洛丽亚无私奉献的美德与她日益严重的困境和症状同样的明显。欧文发现了她 "光是帮助别人,却不让别人因为帮助她而得到帮助",邀请她说说大家可以帮她的事情,建议她把计划目标设定成 "学会诉苦或者需要被人聆听的经验"。当梅格洛丽亚说出了想当老师的梦想而无法实现的难过、也对不幸的命运表达了牢骚,她从开始的感动变得难过、无助。但作为医生的欧文很自信,他断定 "若她能够开口求助,她的症状就会消失,这些症状正是她拐弯抹角求救的象征。只要找到合适的钥匙,可以开启任何人的痛苦之门。" 于是,他使出了温柔一刀,毫不留情地剥下了她的防御。但为什么没有丝毫的成就感和快乐?欧文反思了自己的失误:"我打破了心理治疗的基本规则:不要剥除病人的自我防卫,除非你有更好的可以取代。" 在梅格洛丽亚所处的这个阶段,在症状的日趋严重和经济拮据、随时可能中止医疗的情况下,这样的心理干预已经徒劳,只会剥除病人的防卫,让人更加痛苦。5、这才到了《治疗悲伤的七堂课》,主题也逐渐从 "妈妈" 过渡到了 "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陪伴治疗丧偶的外科医生艾琳长达四年的故事。虽然欧文研究和支持过丧偶群体,有重要的经验和心得,但是没有一个像艾琳这样从生命早期开始就接连遭逢太多失亲(兄长、丈夫、父亲、母亲、教子)的痛苦,特别是经历了身为医师清楚地了解和看着至爱的丈夫被脑瘤一点点吞噬。从预见丈夫的去世到最终释怀,4 年的治疗和陪伴被作者浓缩成了一个教学故事,而故事里的老师就是患者艾琳。艾琳的愤怒和悲伤,让欧文学会了如何包容、面对、聆听、信任和处理。 "以患者为师",这是他的理念。6、很好的故事,但我更喜欢藏着秘密的《双重曝光》。这是一个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移情(来访者将生活经历中的某些情感投射到咨询师的过程)与反移情(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面对来访者产生的感受和情绪)的觉察和互动的故事。呈现出来访者和咨询师经常都会受到原生家庭中跟父母的关系的影响,投射到现实关系包括咨访关系当中。治疗师由欧文变成了虚构的赖许,背后依然有 "母亲" 的影子。赖许为什么唯独对梅娜如此不尊重?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付出被忽视了,而这种价值感缺失的感受又源自他跟母亲的关系 —— 他感受不到母亲的肯定和回报,却因母亲感到难为情,面对母亲有着非常矛盾的感觉,一方面觉得他应该爱母亲,一方面认为如果是陌生人,他痛恨母亲的一切。不剧透情节了,我觉得这个故事改编成电影也会很好看。7、《双重曝光》是基于现实的虚构,而最后一篇《九命怪猫的诅咒》就是完全的超现实了。一只拼最后一命复仇的九命怪猫,它诅咒仇人世世代代,永远跟任何男人都不能同处两次。家族的一代代女性每个月都会发情,但她们所取悦的男人都会离开、永不回头。为此,怪猫最后这复仇的一生,就是整天 "等待梦的召唤",在梦魇中驱赶男人。"你没有活在第九命。等待是生命吗?你的诅咒并不是永恒的复仇,你是用这个诅咒来避免到达你最后一生的终点。最怕死亡的人正是最不能好好发挥生命的人。用尽生命,让死亡只得到糟粕,只剩下光辉燃尽的躯壳。" 真相戳破,道理讲通,怪猫走了,诅咒解除。—— 毕竟怪猫是跟海德格尔的猫相处过的,有见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学的天花板原来是哲学😂

        无非是借得这一副躯壳换来这以为随心实则机巧风雨裹挟尘埃拼尽全力也撕不开的一个局苍穹不语唯有满天飞絮三丈浮土仰仗几许又换来多少尘烟后世不过后事岂非向死而生规矩之内何苦贪这一寸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母亲节选择的书

          因为母亲节才看的这本书,还有就是心理圈老师也讲了这本书,一共是六个故事,前四个故事都是跟母亲有些很多的联系,也是心理圈老师讲的重点。这本书其实是作为教材使用的,让专业咨询师学习的材料,只不过被大众以为是科普读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妈妈及生命的意义》用六个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一点点打开心扉,正视过去对自己的困扰和牵绊,从而从自己为自己搭建亦或是他人 / 物为自己搭建的固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故事,去阐明关于妈妈,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是两个范围非常宏大的词语,想要窥探其中奥秘,须先放下固有思维,一点点去接纳过去,然后再从中解脱出来,走向新的开始。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死亡才是这本书的主题

              最后一篇写猫的那一篇。核心是最后和猫的对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死亡越恐惧,说明越没有好好活。生命是生与死之间一刹那的烟火,如何绽放你说了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点疑惑,好像就开头谈及了和妈妈的关系,后面是其他的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窥探心理咨询师是个啥活计

                    第一章相当于特写,呈现心理大师自己与妈妈的相处是怎样的,如何去看见理解到妈妈。相当充满细节与直视自身内心,感受心理大师对自己内心的洞察与探索。后面几章故事,各个角度呈现心理咨询师从业者干的都是啥样的活,都再忙些啥,这个行业的价值、意义、魅力在哪里?去读这本书,能够感受的到。这本书本来就是写给心理咨询师从业者的教科书,作为普通对心理学好奇的读者,也有很好的阅读价值。我是看的停不下来,好看,精彩,真是本好书。看完之后,我梳理一下书探讨的主题有以下:主题一:我与妈妈的关系相处模式是怎样?妈妈带给我哪些感觉?过去青少年时期是怎样感觉?此时此刻当下是怎样感觉?未来又会有怎样感觉变化?还有不可避免有那么一天,妈妈离开了,又将会是怎样感觉?这些需要你自己去探索思考寻找自己的答案。本书却非常有参考价值意义,好好认真去阅读开篇那章妈妈及生命的意义。惊讶于心理大师对自己内心的坦诚、直视,那种狠辣,那种勇气。惊讶于即使是心理大师的作者,直到晚年,直到母亲去世十多年,才真正做到看到理解了妈妈,却已经天各一方,错过那么多年,不能拥有和妈妈坐一起享受午时时光去达成和解。只能在梦中去想念妈妈,去问妈妈,我表现的怎么样?这给我启发是,我并没有好好看见理解妈妈。让我想起武志红心理学课提倡我们做的一个练习:闭上眼睛,想想你是妈妈,慢慢将意像的身体穿过妈妈身体,想像成为妈妈。模仿妈妈的说话,妈妈的走动,妈妈的动作。心理大师关于妈妈,值得参考借鉴,他是怎么通过梦境去反思,他又是怎么去倾听到妈妈的心声,让妈妈去说出那些委屈那些真实的未曾说出的感受。书中写的太精彩,我想这个作家一定许许多次把自己想象成妈妈,成为妈妈,去感受过往的妈妈。最终留下白茫茫一片只剩下遗憾。主题二: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讨论死亡?面对着离死亡很近的癌症病人,那些人是怎么看待死亡面对死亡?面对亲人的离去,自己最爱的人离去,该怎么面对,又如何走出来?中间两个故事都是身患绝症,面对身体疾病痛苦的故事。了解到团体治疗,身受病痛折磨的病人,很了不起。让我再次体会,活在关系里,好的关系可以疗愈。就会发现,随着人类进入长寿时代,我们必将体会到绝症带给我们身体腐败遭遇死亡威胁,苦苦挣扎维持好多年的身体很不好状态活着,那时你该怎么面对?书中是通过心理治疗去帮助这些人的视角去呈现这些人真实的故事。就会发现,我们正常人对这些群体有很多误解,他们会教会我们很多。主题三: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严格尊守心理咨询结束时间,时间空间的确定性意味着什么?心理咨询是怎么做到与来访者建立起安全亲密深入的关系?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难在哪里?心理咨询师是怎么做到理性怎么自我稳定包容接的住来访者的负面攻击情绪的爆发?最后一章九条命猫的诅咒,我没看懂,故事却很劲爆刺激。很想有人给我解惑一番。这书真是心理咨询教科书般存在,一定要去读读后半部分,心理咨询室展开的细节咨询故事。一个是朋友老公的去世带来的心理创伤,心理咨询师本来回避不能够去给社交圈认识的人做咨询,但朋友就认定他做咨询。咨询了五年,各种细节冲突,难点,有趣的点,书写的太好啦。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对抗角力,关系不停的变化,咨询师的坚持稳定的关怀、陪伴、抱持。非常值得去细读。另一个是单身大龄剩女的心理咨询,哈哈哈,很有意思,心理咨询师钱真挺难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里面的对话让我昏昏欲睡

                      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兴致勃勃地读完了,感受了一下心理医生的工作过程,最后一个章节很魔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多小故事

                        用很多的小故事述說作者的想法,讀者可以透過精彩的故事去從中體會,並將自己帶入,問自己問題,來思考自己的想法。很好讀很有趣,也很有啟發的故事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要可能,我会尽量把所有的事件都转为此时此地的事件。例如,艾琳常直接走进我的办公室,到她的椅子前坐下,一眼也不看我。我通常都不会忽略这一点,有时她会回答:“看着你会让你成为有血有肉的人,意味着你不久也会死亡。” 或 “看着你让我觉得自己无助,觉得你对我的影响太大。” 或 “我看到你的眼睛命令我赶快痊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书中关于死亡的论述让我恐惧,特别是最后一个故事,看完午睡竟然还做了噩梦。我时常问自己,我似乎不害怕自己的死亡,害怕的是生病的痛苦,害怕身边亲人的离去,对于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上感到恐惧。我也时常在旅行前焦虑,对于出行期间孩子未必会出现的健康问题焦虑,会对伴侣并不喜欢我频繁的带孩子出行而焦虑。目前,我正处在带孩子出行前,且孩子有些不舒服的情况,所我害怕状况的叠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容很棒,引人入胜,不读完停不下来。总觉得第一章写他和母亲的故事没写完,似乎在等一个对错的结论,也许是投射了自己的想法。是的,我的母亲,有时跟她打电话,觉得愤怒:她不自知的抱怨和挑剔,不体谅。负能量有点多,无论开导还是抚慰都有很深的无力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完了,但一些没有看懂

                                书薄,内容深刻。其中模范丈夫和「九命怪猫的诅咒」没有看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漫长的治愈

                                  6 个故事。《妈妈及生命的意义》是打开这本书的原因,对于挑剔、打压式教育的母亲,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母亲的认可和肯定,这是一种父母控制欲的后果,哪怕父母一事无成,长久的打压也会让孩子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从而深深怀疑自己,连心理治疗师也不能幸免。最喜欢最后一个《九命怪猫的诅咒》,结合了科幻、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治疗,精彩奇幻。《治疗忧伤的七课》里面对于丧偶的治疗,后续又在《生命的礼物》里面治疗了亚隆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治疗忧伤的第七课感受颇深,也许是和我的经历相关。更感叹于来自医生的治疗,没有被修饰过,记录本身对于相同的心理医生或者是读者都是更加直观。这是亚隆的第二本,两本书都是 200 页左右,看起来很快,还没能掌握到精髓,不能理解其中,以我的阅读水平 Ranking 三颗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死亡

                                      面对死亡,我们终究都会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母亲与死亡的讨论

                                        亚隆治疗师在本书中从与母亲的和解开始,叙述了在团体和个体咨询中很多女性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让其想起了母亲对其的影响母亲的力量以及未获得期待中的母性关爱。另一个部分亚隆也谈到了很多关于死亡的看法。其中影响最深的一句是 “最怕死亡的人正是最不能好好发挥生命的人。用尽生命,让死亡只得到糟粕,只剩下光辉燃尽的躯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过渡作品

                                          本书在亚隆博士的著作中不算顶级,感觉是一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品。书中不少写法(包括一些悬疑的设计)在《叔本华的治疗》、《诊疗椅上的谎言》等作品中得以发扬光大。本书展示了一些亚隆博士与母亲的关系,并重点展示了各种形式的死亡焦虑。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章有关九命怪猫的故事,很有想象力,同时很巧妙地揭示了死亡焦虑的主题。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