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7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溥仪离开紫禁城,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醇亲王府,但在这里,同样会被他的父亲载沣和其他皇室成员束缚。因而,在庄士敦和郑孝胥等人的帮助下,溥仪旋即逃到了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当时情况紧急,只有日本公使馆愿意收留溥仪。溥仪受到日本人的庇护,为他十年后的第三次登基埋下了伏笔。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一个合格的政治家,需要哪些素质?

      看看庄士敦都做了哪些事情,当英语教师,管理颐和园实务,跑外使馆联络,写书出版。反正庄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罗振玉、郑孝胥这些老汉奸,才像是玩政治的。1 外国人一些奇奇怪怪的滤镜,认为清朝文官、文人全都是诗人,其实文采可能只是当时发朋友圈的水平。2 大家都对儿皇帝尽溢美之词,结果庄也习惯了对溥仪夸夸夸?是不是无脑夸另外说,还夸得挺真诚的。3 都说旁观者清,庄对有些问题倒是看得很清楚。例如,内务府这个管家贪图坑蒙主人钱财;儿皇帝这个儿童应该怎么教养对溥仪本人才是最好的?张勋复辟失败的大体原因。4 庄因为身份立场问题,总是显得想要管管,但又不能过分干涉 5 老外在中国当差,吃穿用度社会地位混得比在英国国内好太多了 6 内务府王公遗老一直在反对庄的意见,庄仍能坚持自己想干的事情,不为环境所动,威胁所迫,有点佩服。7 庄对当时发生的一些时事有些迷糊,这些小误解书中都注释清楚了。庄并没有现在搞历史研究的这么清楚当时中国的史实,可能是因为文化壁垒、立场加信息不对称?8 胡适博士老往这群人里凑,还发文章蹭热度。此人文采如何另说,炒作加一堆骚操作。参考:第 75 期 罗辑思维 - 胡适的百年孤独总结,那个时代的翻译家,翻译得十分地道老练,附评注及其他文史材料,但本书内容没溥仪自传详细好看,没提供多少新鲜视角,仅能作《我的前半生》的补充说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部回忆录畅销了八十多年,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名著。作者是中国两千多年帝制时代唯一担任过 “帝师” 的外国人,也曾是溥仪身边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之一,对溥仪的思想和命运产生过深远影响,他亲眼见证了紫禁城作为皇宫存在的最后一段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紫禁城的黄昏

          溥仪写道:“后来在我眼里,庄士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甚至连他衣服上的樟脑味也是香的。庄士敦使我相信西洋人是最聪明、最文明的人,而他正是西洋人里最有学问的人。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料到,他竟能在我身上产生这样大的魅力…… 庄士敦已是我的灵魂的一部分。” 在《紫禁城的黄昏》里,庄士敦也处处表现出对溥仪真诚的爱护。庄士敦生于 1874 年,当他 1919 年经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介绍进入皇宫、担任帝师的时候,正值 45 岁的壮年,而此时溥仪才 13 岁。这位洋师傅博闻强识,又有从政经验,对东西方的文化、艺术、历史和政治都颇有研究,他不只是一个英语老师,而是全方位地塑造了溥仪的知识体系和人格。他会给溥仪讲解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区别,分析一战的战局和各种新式武器,介绍各国历史和世界潮流,以及西方上流社会的社交礼仪。这些内容,是溥仪以前的那些保守迂腐、满脑子纲常伦理和帝王之术的师傅们所不曾讲过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清末民初的历史

            关于清末民初的这段历史,甚是感兴趣,也许是距离现在比较近的缘故吧,前前后后看了一些关于讲这段历史的资料和影视作品,排除一些站在个人立场自说自话的作品外,大体的内容还是符合史书的记载,但是谁又能保证写史书的人能客观公正的描述历史呢,也许只有亲历历史发生的现场才能还原最真实的事件原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译者实属抢戏,戏这么多就自己写一本,干什么翻译呢。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