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沉默的大多数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552 本)#2023 年读书主题(四)文学 - 散文《沉默的大多数》(96)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主题、52 个细分话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文学的主题开始,选择散文的话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四本是《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集:思想与快乐的结合,风格独具"小波体"。这是一部王小波杂文作品集。王小波的杂文是值得也经得住反复细读的。真正能思想的人并不多,能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者更是寥寥,王小波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些文章游走于个人与人类、外向与内省、幽默与严肃、情感与理智、常识与哲学、逻辑与悖谬...... 的多重张力之间,形成了他风格独具的 “小波体”。2、精彩段落:花剌子模的君王有一种近似天真的品性,以为奖励带来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励好消息的到来,处死带来坏消息的人,就能根绝坏消息。另外,假设我们生活在花剌子模,是一名敬业的信使,倘若有一天到了老虎笼子里,就可以反省到自己的不幸是因为传输了坏消息。最后,你会想到,我讲出这样一个古怪故事,必定别有用心。君王总是对的,臣民总是不对。君王的品性不可更改,臣民就得适应这种现实。假如花剌子模的信使里有些狡猾之徒,递送坏消息时就会隐瞒不报,甚至滥加篡改。鲁迅先生有篇杂文,谈到聪明人和傻子的不同遭遇,讨论的就是此类现象。据我所知,学者没有狡猾到这种程度,他们只是仔细提防着自己,不要得出不受欢迎的结论来。由于日夜提防,就进入了一种迷迷糊糊的心态,乃是深度压抑所致。获得受欢迎的信息有三种方法:其一,从真实中索取、筛选;其二,对现有的信息加以改造;其三,凭空捏造。第一种最困难。第三种最为便利,在这方面,学者有巨大的不利之处,那就是凭空捏造不如奸佞之徒。假定有君王专心要听好消息,与其养学者,不如养一帮无耻小人。在中国历史上,儒士的死敌就是宦官。面对公众和领导时,大家都是信使,而且都要耍点滑头:拣好听的说或许不至于,起码都在提防着自己不要讲出难听的来 —— 假如混得不好,就该检讨一下自己的嘴是不是不够甜。有关信使,我们就讲这么多。至于君主,我以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粗暴型的君主,听到不顺耳的消息就拿信使喂老虎;另一种是温柔型,到处做信使们的思想工作,使之自觉自愿地只报来受欢迎的消息。假设有真的学术和艺术存在的话,在人变得滑头时它会离人世远去,等到过了那一阵子,人们又可以把它召唤回来 —— 此种事件叫作 “文艺复兴”。我认为,一个人快乐或悲伤,只要不是装出来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去分享他的快乐,同情他的悲伤,却不可以命令他怎样怎样,因为这是违背人类的天性的。众所周知,人可以令驴和马交配,这是违背这两种动物的天性的,结果生出骡子来,但骡子没有生殖力,这说明违背天性的事不能长久。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安徒生有一篇童话《光荣的荆棘路》,就是献给这些直率、坚硬的人,不过他提到的全是外国人。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理应有自己的榜样。此刻我脑子里浮现出一系列名字:陈寅恪教授、冯友兰教授等等。对于这句话还可以充分地推广:贫困是一种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种生活方式;追求聪明是一种人生的态度,追求愚蠢则是另一种生活态度。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在追求快乐,另一些人在追求痛苦;有些人在追求聪明,另一些人在追求愚蠢。这种情形常常能把人彻底搞糊涂。人的本性是不喜欢犯错误的,所以想把他搞糊涂,就必须让他吃很多的苦 —— 所以糊涂也很难得呀。因为人性不总是那么脆弱,所以糊涂才难得。经过了七十年代,有些人对人世间的把戏看得更清楚,他就是变得更聪明。有些人对人世间的把戏更看不懂了,他就是变得更糊涂。不管发生了哪种情况,七十年代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所以,以愚蠢教人,那是善良的人所能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绝不可对善人放松警惕。假设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罗素所说的 “真知” 是指科学。这种知识,一个心智正常的人,只要肯花工夫,就能学会。众所周知,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特别是在价值的领域。因此有人说它浅薄。不过,假如你真的花了些时间去学,就会发现,它和儒学有很大的不同。优秀的统帅总是选择于己有利的战场来决战。军事家有谋略是件好事,学者有谋略好不好就值得怀疑。赞成传统文化的人现在有一种说法,以为任何民族都要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否则就没有前途。晚生以为,这种说法有选择战场的嫌疑。在传统这个战场上,儒士比别人有利。不是儒士的人有理由拒绝这种挑战。圣贤就要高明很多。因此,他们很快就达到了全知全觉的水平,换言之,达到了 “内圣” 的境界;只是这些知和觉可靠不可靠却大成问题。我们知道,内圣和外王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假如我们说,圣贤急于内圣,是为了外王,就犯了无凭据地猜度别人内心世界的错误。好在还有朱熹的话来作为佐证:他也承认,自己格物致知,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沉默者的思想突围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像一把闪着寒光的解剖刀,划开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困境。这部杂文集以特有的黑色幽默,将那些 "不可言说" 的荒谬一一晾晒在理性阳光下。 书中展现的思想者形象令人难忘 —— 不是振臂高呼的英雄,而是保持 "思维的乐趣" 的普通人。王小波用买菜、养猫等日常琐事作引子,却总能刺中集体无意识中最敏感的神经。他对话语权的解构、对道德绑架的嘲讽,至今仍在叩击着每个时代的痛处。 最珍贵的是书中那份清醒的乐观:沉默或许是被迫的,但独立思考的能力永远不会被剥夺。这些文字不仅是 1990 年代的思想标本,更是一面照见当下的镜子 —— 当我们重读 "沉默的大多数" 时,或许能听见自己内心深处的回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经历中沉默,相识又模糊的全景图许多不喜欢这种文字和内容的人会觉得小题大做,尤其生活在现在的人,这让我对时代记忆意味着什么有了更深的体会。实际上我也感觉重复同一种荒谬并将其与一种文明对比有失公道,但我能理解这种动机,而且我表示尊重。王小波的文字辛辣讽刺,观察的角度也是切中心底最不愿意提及之处,每当提一次,心中难言和不堪便被审视一次。这不能成为愉快,但却值得品味。在阅读的过程中,许多记忆被提取,更像不自觉冒出来,因为成长环境就是这样的,许多事情还没变,或者尽管有变化,但是依旧让人觉得难以接受。有些画面可能在之后的人生中出现,想一想,都会让我觉得有些悲伤甚至羞耻,但无可奈何。我相信不止我一人如此。用书中的定义,这本文学,更像一个全景图,清晰的细节,凸出的明暗对比,我想思考到这一步,应该已经足够回答许多人生疑惑了,剩下的就去经历吧。在经历中沉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再沉默的老实人老实,如今变成了一种比较稀缺的品质,对其的需求却更为迫切。老实人,似乎也变成了一种被污名化的存在,人们早已忘记了其中的可贵之处以及那一片赤子之心。《沉默的大多数》虽是王小波的一本文集,但更像是一个不再沉默的老实人为沉默的大多数人发声。书中所言之事,虽然年代久远,时至今日依然有着较高的价值。1. 毋杀信使要说本书最让人熟悉的恐怕还是《花剌子模信使问题》,其根据野史记载讲述的故事既是要提醒人们毋杀信使,也是要尊重常常作为信使传递消息的学者和科学家。人都喜欢听好消息,不喜欢听坏消息。因而即便是同为信使,传递好消息的会收获赞赏,而传递坏消息的却可能因此被杀头。在现实世界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概要数讳疾忌医,人们不想听和死亡相关的消息甚至躲避传达消息的人。在书中作者从让信息变得欢迎的角度支了几招,不过说来也有有些局限性。要是按照《行为设计学:打造峰值体验》里的建议来看,这个问题倒有不一样的解法。从人的普遍心理来说,最好是避免成为传递坏消息的信使。倘若摊上了这个差事,最好将坏消息一股脑倒完,不要接二连三让人受打击。要是在此基础上传递一些好消息,或许看似没有多大改变,带来的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行为设计学理由峰终定律让当事者的体验能好一点,可对于有更高要求的人来说自己能做到听取逆耳忠言才是更为重要的。尤其是那些事关重大的消息,不要因此耽误了重要信息的传递以及此后的行动。话虽如此,我们倒也需要理解人之常情。毕竟哪怕是和魏征长期扮演君臣佳话的唐太宗也不是可以做到坦然接受其所提出的建议,由此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更是在所难免的。2. 智足拒谏提到理想国的时候,人们似乎更相信哲人王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即便如此,能当国王的哲学家少之又少,倘若真碰上了对于黎民百姓来说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作者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哲人王的一大问题,在于其对于普通民众的不在乎,或许可以说不那么在意个体的真实处境。用罗翔老师常说的话就是,更在意抽象的人,而不是具体的人。在这样的人眼里,治下的百姓和集中营的犯人没什么两样,不过是一连串的数字和代号。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其所拥有的学问,这学问有好的一面,也有让人感到可怕的地方。《史记》在提到殷纣王的时候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很显然和唐太宗那种标榜虚心纳谏的帝王相比,他更容易拒绝别人的建议。要是搁在哲人王身上,所拥有的学问就给了极大的底气去拒绝他人的建议。眼高于低、自以为是、缺乏谦卑之心,在其败亡的道路上学问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加速器。学问越好,越容易深陷其中。3. 写作之问《念念远山》里曾对马洛里那句著名的 “山就在那里” 有过更为深入的思考,作者在引用此言回答写作之问的时候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这幽默感的回答里隐藏着内心更为真实的想法。“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作者结合自己思考给出的这个答案可以说有一定的特色,至于读者是否选择相信那就是另一回事,不过结合本书来看也算是比较可信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提到人生三问,其中对于写作,他的答案是为了母亲。基于自身真实经历,却也让人为之动容。要是和刘震云在《一日三秋》里解个烦闷之说相比似乎又显得高大不少。或许每个作家有自己的答案,甚至于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在参考他人的人生经历中我们更加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未必就可以因此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些时候在开始阶段或许是因为某一原因去做,可回过头想想每个阶段的自己可能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在写作这件事上恐怕也概莫能外。作为事后诸葛亮我们显然可以给出一个看似更好的答案,却往往远离了真实。4. 思维之乐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罗素的这句话可以说家喻户晓,在作者看来思维之乐就在其中。或许可以说思维创造出的多样性带来了不一样的快乐,让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这或许是作者以及那些对知识和智慧有着渴望之人的普遍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显然就是在追求这一快乐过程中的产品或者是副产品。只是代表人类至高智慧的未必就能被普遍接受和认可。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似乎成为一种摆在当下人眼前的选择题,而大多数人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后者显然更具有吸引力。在这种问题上争论孰对孰错不敢说没有意义,但至少也无助于现状的改变。作为一个不再沉默的老实人,作者在书中借助自己的思考给出了不少让人感到实在的想法和观点。哪怕时隔多年看,有些略显陈旧,甚至带有一定错误,可读起来却有一股清醒的感觉。假装糊涂,似乎是一些学者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可总需要有人说话。说真话,说那么大多数人不爱听的话,乍一听确实刺耳,可细想之下尤为可贵。“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商君列传》里的这句话如今听来更是让人觉得震聋发挥。或许因为这个原因,我对本书和作者的评价会更高一点。5. 不再沉默知识分子是外界对作者的普遍印象,在作者看来其更像是一个学者,甚至是经常传递坏消息的学者。不那么受人欢迎,甚至被人讨厌。可即便如此,有些话还是不吐不快。结合自身的真实经历,他对于曾经发生的人和事有着一种独特的见解。对于当下的读者来说,他的观点和看法未必就是毫无瑕疵的,只是很难理解在其所处的环境下发出这般声音所要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世人如果沉睡,叫醒是相对容易的。可要是大家都在装睡,那就难了。别忘了你没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 ta 自己醒过来。本书中所涉及的某些话题和内容,放在当时和现在都如平地起惊雷,可未必就能叫醒某些人。学识等后天可以获得的东西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否能在此过程中坚守自己的良心那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或许可以说有太多的前车之鉴,才显得那些不选择同流合污的弥足可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作者以及本书所呵护的不光是自己的良心,也是世人都需要的。只是当大家在忙碌之时,往往会忘记掉这些宝贵的存在,需要有人去提醒去践行。6. 写在最后耳闻已久,初读王小波的著作,书中却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放在当下更是一点都不过时。平心而论,也有一些观点和看法,我是很难去赞同和认可的。阅读本书,读的不光是作者的见解和思考,更像是在通过它去了解一个真实的人。通过作者的文字,我试图去想象并尝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恍惚之间,甚至有种照镜子的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有多少名声在外的人往往是经不起审视的。作者的作品不敢说有多好,但目前来看还是经得住时间的检验。随时光流逝,不仅没有贬值的趋势,更有着含金量不断上升的走向。对于本书这样的作品来说,听别人再多的分享远不如自己亲身去体验。文字可以所能表达的相对有限,那些言外之意需要仔细去品味。在细微之处发现那些文字难以传递出来的信息。当人们习惯了快感,是否还能接受深度?太多直接刺激感官的体验,不敢说让人无法体会阅读和思考的乐趣,但至少会产生一定的阻碍。或许需要一点缘分,在恰当的时机下去相遇。同样的一本书,不同的年龄段可能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人生阅历的丰富更是让其中的内容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或许我们只是在借着他人的文字在认识和了解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博尔赫斯到王小波博尔赫斯有句普通的名言,他说当作家写作的时候,他总是写他能写的东西,而不是写他想写的东西。我之所以说它是 “普通的名言”,一方面我觉得他道出了书写本身某些难以言传的神秘;另外一方面我也觉得博尔赫斯道出的不过是一种写作的常识。是的,我毫无疑问肯定这是一种常识,被书写者自身因为沉迷于写作本身而忽略的常识。我们写作有多重的目的,但是无论多么复杂的目的都会自然导向一个方面:我们觉得通过写作能了解这个世界所不为人知的那一面。但是很奇怪,一旦我们觉得仿佛获知了这个世界的奥秘所在的时候,我们往往发现通过写作所传递出的貌似高深的东西其实大都是常识。这样以来,我们写作的终极目的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本以为是在发掘真理传递真理,其实我们不过是说出了某种常识。我们通过写作所做的不过是普及常识。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王小波。我真正开始写作的时间是进入大学,是从进入大学的图书馆开始。而后的一段时间,我把我写作的文稿拿给我的一个老师看。令我十分惊讶的是,她对我的大部分文章都赞赏有佳,唯独对我原本十分看好的一篇关于王小波的评论文章提出严厉的批评。那个时期我十分喜欢王小波的文章,为了写好那篇评论文章,我甚至专门去书店把王小波的文集购入囊中。对于一个平时十分清贫的大学生来说,这样奢侈的购书经历自然十分的少见。所以可想而知我在这篇文章中倾注了多少心血,但是独独就是这篇文章遭到了否定。我自然十分的不悦,但是我当时可能觉得我的老师根本对王小波不了解所以才这样妄下定论,所以我后来又把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拿给她看,希望她从中给我文章一些认同。但是更没有想到,过了不久,我的老师主动约我谈谈。我以为她可能对我的文章有新的认识,兴冲冲感到她的办公室,却看到她严阵以待,很严肃的表情给我谈话。我有些忐忑不安的刚刚坐下来的时候,她开口就说,以后最好不要读王小波的作品,这种人写出的东西怎么能模仿呢。说着她还翻开我拿给她的那本《沉默的大多数》,里面很多地方都折叠做了记号,她指着书中的某个段落说,一个作家怎么能这样写东西呢?竟然把自己早年偷偷的拔别人自行车的气门芯事情写出来宣扬,而且还对此洋洋得意。最后她用一种总结的口气说,这样没有道德感,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怎么可能是一个高尚的作家!而且他的文体十分的散漫,大都是废话,语义重复不说,宣扬的都是很多低俗的价值观,我希望你不要学习这样的写作,多学些古典作家,模仿他们的写作,诸如此类。当时的我被她温柔的训斥弄的无可辩驳。但是我突然又有了一些庆幸,我庆幸的是当时并没有把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拿给她看,否则一定加上一条看淫秽小说的罪名。在这里我提到了我的老师。我需要说明的是,我始终对我的这位老师充满敬意,她实际上是我大学期间最尊敬的一位老师。所以尽管我不能同意她当时对王小波的一系列批评,但是我已经意识到我们对写作本身有不同的认识。在我的老师看来,写作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我们通过写作发掘、传递、宣扬乃至说教真理,通过写作提高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在写作上作一个社会的楷模,给社会发展一种良性的引导。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她不允许我们在写作中犯错,不允许写作中的不道德,不允许在写作中宣扬一种纯粹个人的价值观,要把写作的神圣义务贯彻到底。而在当时的我看来,写作就是一种纯粹私人的事情,写作的痛苦,写作的愉悦都与个体有关。我无法把写作当作一种教化和宣扬某些社会理念的手段。我所 “能写的” 和 “想写的” 无法统一。我所能写的无非是从我的一个个体出发,讲述我一个人和我背后通过有限的阅读积累起来的故事;而我想写的则实在太多,已经脱离了我个人所能承担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喜欢王小波。但是毫无疑问,现在的王小波已经面目全非了。他由原来的一遍遍讲述从自身写作经验获得的常识的王小波变成了现在被过度阐释变成神话的王小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转变,王小波生前写作的时候不止一次说他在讲述常识,但是现在我们认为他讲述的都是真理。一个华丽的转身之后,王小波成为了神话,以至于去世十年之后,我们(包括写这篇文章的我)还在不遗余力的写文章祭奠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写了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说,我觉得我已经写了我的最好的作品,然而,我不认为我的写作生命已经结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和我年轻的时候相比,现在的青春距离我更近了。这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老人对自己一生谦卑而自足的总结。我们丝毫不认为这是一种夸大,当博尔赫斯说 “我已经写了我的最好的作品” 的时候。当然,我们不可能猜测说王小波去世之前十分也如此这般的想过他的一生。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王小波去世的时候很可能是痛苦缠身,他不可能如此悠闲的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想表达的是,无论王小波生前十分这样想过这个问题,他的短暂的一生都是一种遗憾,他的写作更是遗憾。无疑,他在写作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远。王小波生前很看好自己的小说,而不是自己的杂文。但是被公众迅速接受的却是他的杂文。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对于王小波来说,写小说是纯粹私人性的一面,他喜欢在自己的小说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虚构,在他的小说世界中,虚构等同于现实。而在进行杂文书写的时候,他所显示出的是他公众的一面,需要承担道义和责任。但是正如 “能写的” 和 “想写的” 总不统一,长期形成的焦虑和分裂让他不堪重负。《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把王小波的杂文一度推向公众前台的朱伟先生就曾披露,王小波写杂文后来无法忍受自己写作方面灵感的枯竭而痛不欲生。我认为,正是王小波被看好的杂文害了他,他实际上向往的还是那种写小说的生活。他生前实际上很想从公共写作领域中退回到私人的写作领域。但是,他的公共写作或者说杂文写作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让他无法退缩。自己 “能写的” 和自己 “想写的” 始终无法统一的时候,这种写作过程中的分裂同样会导致精神和肉体上的分裂,这个还没有来得及写出自己最好的作品的人就这样在痛苦中悄无声息的离去了。叔本华曾说,当我们阅读时,我们是在用别人的思想在思考。但是,阅读王小波文章的时候,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们是在用他的思想去思考么?看看现在已经面目全非的王小波,已经被奉为大师的王小波,已经被过度阐释的王小波,我真的希望我们能真正的用王小波的思想去思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