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是美国历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发行量已达 3000 多万册,直到今天都是美国人最喜爱的文学读物。1936 年,小说出版的第一年就卖了 100 万册,这个成绩哪怕放到今天看,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 “现象级” 畅销书,更何况是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 本书核心内容:《乱世佳人》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的重建时期,小说中塑造了上百个人物,好几个家族庄园,因此人物关系复杂,故事的主线副线交错缠绕。中文版《乱世佳人》分为上下册,上册主要讲述了南北战争爆发前南方种植园的日常生活,直至战争爆发。而下册的故事则集中发生在南北战争后的南方重建时期。第一,战争给南方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作者在描写北军骚扰南方庄园的情节时,笔触冷静而克制,没有大肆抹黑北军,这一点值得我们在阅读时细细品味。第二,军事意义上的战争已经结束,但是随着另一批入侵者涌入南方,南方社会出现了许多问题。野蛮的报复,难以收拾的残局,对南方人来说才刚刚开始。第三,从读者的角度看,斯佳丽和巴特勒若即若离、亦步亦趋的关系发展了大半部小说,然而直到结婚,他们在情感归属上也始终在玩着你追我逃的游戏。所有的读者都能看出斯佳丽对于爱情的理解大有问题,唯有斯佳丽自己执迷不悟。不过,这种认识偏差也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代入感,这种从通俗小说中发展起来的模式如今也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学艺术样式,成为增加作品亲和力的有效手段。第四,女儿美蓝的意外坠马身亡是压垮斯佳丽与巴特勒之间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直到玫兰妮临终前,斯佳丽才明白自己真正爱的是谁。小说最后设置的开放性结局,令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斯佳丽能否重新赢回巴特勒的心,构成了永恒的悬念。第五,电影《乱世佳人》虽然删减了原著中部分衍生情节和次要人物,弱化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但终究瑕不掩瑜,至今仍是影史上的佳作,也是好莱坞商业电影成功的典范。第六,《飘》虽然是《乱世佳人》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译名,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美丽的 “误译”。书名实则反映了作者既满怀留恋,又深知历史趋势无法逆转的深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一次读《乱世佳人》是在初中,不过不是这个译本,而是傅东华的译本(《飘》),到高中时代自己攒钱买了这个译本,封面是电影剧照,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和傅本的差别较大,后来索性读了英文原版,并看了不少介绍才知道,上海译文的这个译本最接近原著,而傅本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吸引读者,译者对内容进行了适度改写,总算明白,为什么傅本更接近一部爱情小说,而上海译文版的更有宏大的历史感。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是极出色的,小说的内容更丰富,电影为了剧情节奏删掉了一些人物,比如,斯佳丽的妹妹下嫁的威尔,他的一部分戏份分给了黑妈妈。读小说不仅仅可以休闲,更是理解人性的窗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百颗星也不为过

        我是去年看完了《乱世佳人》这部电影,实在没想到竟然如此精彩,在此之前我心目中最好的电影是《死亡诗社》,看了《乱世佳人》以后,我才感觉到《死亡诗社》和《乱世佳人》还差一些。《乱世佳人》这部电影带给我的真的是史诗级的震撼。今年读原著小说,我个人是不太喜欢吃回锅饭的。一般来说,我读了原著,就不会再去看小说,或者看了小说也不爱看影视剧。不过,我还是太喜欢这部《飘》了。在我心里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关于恋爱婚姻情感的有三部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浮生六记》,还有一部就是《飘》。日本的《情书》也还不错,是不太一样的风格。《浮生六记》的婚姻太苦逼,《霍乱时期的爱情》又太梦幻,不真实,我认为只有《飘》这部作品在我心里面才是最合适的。当然,虽然我在这里认为《飘》是一部和情感有关系的书,无非是斯佳丽的三场婚姻,追寻爱的过程。不过,书里面多次出现土地这个字眼,我认为把整本书的基调落在土地,甚至是落在时代上才是更合适的。可以说本质上这是一部关于生存的书,人怎么在乱世中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Gone with the Wind

          玛格丽特・米切尔的《Gone with the Wind》,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主线是好强、任性的庄园主小姐斯佳丽纠缠在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与之相伴的还有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反映了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由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主演的影片亦成为影史上 “不可逾越的” 的最著名的爱情片经典。1900 年,米切尔出生于亚特兰大。她祖上四代都生活在亚特兰大,祖父还曾因为参加内战而负伤,不少长辈都对这场战争有着切身体会,常常对她诉说那段封存的记忆。1922 年至 1926 年,米切尔一直担任《亚特兰大周日报》的专栏作家和记者,在此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和生活素材,直到后来辞职在家养病。养病期间,在第二任丈夫的鼓励下,米切尔才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创作。在动笔创作之前,米切尔通过亲人口述和材料积累,对美国内战这段历史的了解,无论在感性上还是理性上,都已经相当充分。米切尔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本书是一部从南方人视角出发,描述美国南方在内战背景下由旧制度向新制度转型的小说,体内流着南方血液的米切尔对整个南方文化持一种温和、依恋的态度。想起了小学时第一次看乱世佳人,认知不足,不明白为啥这部电影能获得 10 项奥斯卡金像奖,看到一半看睡着了的情景,这次重读小说,不一样的体会。本书塑造的众多女性人物中,斯佳丽勇敢顽强,个性张扬,敢爱敢恨,像一朵艳丽、多刺的玫瑰,拥有张扬的生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玫兰妮并非是绿叶的角色,她看似平凡,不善言辞,但却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坚韧不拔,在某些关键时刻她能表现出比斯佳丽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后续中外很多小说的情节和人物都深受本书的影响。都能在书中找到本书情节的影子。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