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值得大声朗读
我最初读到雷莫教授的这本《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的英文原版,只读了前两页,我就惊叹不已。
作者开篇绘声绘色的描写了一个波士顿大街上滑板少年撞倒孩子的事件。从撞击发生,到孩子腾空而起,弹跳,再落到地上,再到孩子妈妈和行人尖叫,这个过程只持续了 1 秒钟。雷莫把这 1 秒钟的过程拉伸成了一个章节。在滑板撞倒孩子的一瞬间,仿佛一切注意力都被抓住,一切声音都停了下来,就在这个空当里,作者开始讲述宇宙中的寂静时空和超新星爆发的遗迹,课讲完了,撞飞的孩子正好落地,波士顿大街又重新喧闹起来。
我一口气读完一章,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用这样的语言写就的天文学内容,我从来没有想过宇宙空间中不能传播声音的这个道理还可以这样讲。
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概括起来说一共有 3 点。
首先,作者的语言太过美好。如果不是读到这本书,我可能一直会觉得天文学的科普与这么优美的语言之间毫无关系,甚至我会怀疑这么高层次的文字驾驭能力用在科学表达上是多此一举的奢侈品。现在,雷莫教授用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或者说打开了天文学科普的一扇窗。在你阅读甚至写作恒星的基本结构的文字的时候,也可以考虑这件事在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文化符号,也可以借助此时此刻你身边的一草一木共同制造犹如电影的场景感。你可以让你的家人在科普书里登场,你也可以在科普书里大谈诗歌和美术。
在语言的文采之外,雷莫教授渊博的知识更耀眼,更严谨的说法是雷莫教授的文化素养。每一章,作者都能引用数为诗人和作家的诗歌,或者是引用大量的博物学中关于野生动物的知识。这本天文学科普书中,天文学之外的部分同样精彩。
当然,只有文采和丰富的知识,还不足以让这本书了不起。最让我感动的是,雷莫教授把人频繁地放置在宇宙的尺度里,给你展现宇宙的辽阔,但是还没完,雷莫教授还会更进一步,把宇宙拿回来,展现在人的尺度里,给你增加新的认知体验。
你可能读过一些科普书,觉得知识讲的都对,但不容易产生感动。雷莫教授的写作不同之处在于,他会把人,甚至是作者本人放进去。他毫不掩饰自己作为一个人在科学面前表现喜怒哀乐。因为能连接人的只有人。所以,雷莫教授的书不仅是优秀的科普读物,同时也是优秀的写作范例。9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5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文采斐然比喻精妙的天文科普高爽老師在「天文學通識 30 講」專欄中的其中一講加餐特別提到了這本書,除了本書是高爽老師親自翻譯之外,更多的是雷莫教授淵博的知識與令人驚豔的文彩。本書的第一章開頭特別有意思,講的是一個波士頓的小女孩被滑滑板的少年撞了一下摔倒在地。從撞擊發生、到孩子騰空而起再落到地上,這個過程的發生也就幾秒鐘的事。但作者就在一瞬間按下了暫停鍵,開始描述這幾秒鐘內,宇宙發生的事情。就在那孩子騰空而起的時間裡,地球帶著這個小女孩,向東自轉了 800 米,而這個小女孩和太陽的相對位置,又朝西移動了 6 萬 4 千米,整個太陽系帶著她朝織女星的方向運動了 32 千米。「在穿越宇宙的壯麗飛行結束後,小女孩落回了地面。」讀到這估計多數人也有感覺了。把這段文字念給一個不懂天文學的人聽,沒准他就愛上天文學了。過去我們看書總覺得文字只是資訊的載體,是寫給眼睛的。但我們也知道,有的文字其實也是給我們的嗓子和耳朵準備的。如果不是讀到這本書,大多數人可能一直會覺得天文學的科普與這麼優美的語言之間毫無關係,甚至會懷疑這麼高層次的文字駕馭能力用在科學表達上是多此一舉的奢侈品。現在雷莫教授用這本書給讀者提供了一個範例,或者說打開了天文學科普的一扇窗。在閱讀到恒星天文學知識時,也可以考慮這件事在人類歷史上產生的文化符號,也可以借助此時此刻身邊的一草一木共同製造猶如電影的場景感。可以讓家人在科普書裡登場,也可以在科普書裡大談詩歌和美術。在語言的文采之外,雷莫教授淵博的知識更耀眼,更嚴謹的說法是雷莫教授的文化素養。每一章作者都能引用數為詩人和作家的詩歌,或者是引用大量的博物學中關於野生動物的知識。這本天文學科普書中,天文學之外的部分同樣精彩。當然,只有文采和豐富的知識,還不足以讓這本書了不起。最感動的是,雷莫教授把人頻繁地放置在宇宙的尺度裡,給讀者展現宇宙的遼闊,還沒完,雷莫教授還會更進一步,把宇宙拿回來,展現在人的尺度裡,給你增加新的認知體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默封面上说 “让天文学浪漫如诗”,我其实对此没抱太大期望,作为仰望者之一,就是朝圣去的。万万没想到,这位科学家的文笔居然好到梦幻!寂静,面对这个词,你脑海中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我的话,是旷野。可其实旷野并不静,至少有风声。而在宇宙中,寂静,是一种常态。就连 “星体爆炸” 这种我们人类心中的大场面,对于那片无垠来说,充其量就像一根火柴擦亮后燃烧到熄灭般稀疏平常,而且连最细微的声响都没有留下。在我们头顶上,那个不知边界为何物的空间里,每天上演着惊心动魄的毁灭与新生,却竟然是一部部默剧。人类仰望着、探究着、追问着的宇宙正按照自己的法则沉默着、运转着,人类之于它,不过是瞬息中的微尘罢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天·文学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天文学” 和 “文学” 其实也有着很强的关联。什么?它们俩也有关系?对!而且相似度很高。是多少呢?66%。这不有两个字是一样的嘛!天文学不就是 “天上” 的文学吗?为什么在现实中它们却一个像干柴,一个像泉水?因为仰望的人们,只顾着抬头,却忘记了看看脚下。 谁说天文学只属于星星?又是谁把地球开除出了 “星星” 的行列?没错,天文学研究星星。但地球也是一颗星星,也存在于宇宙之中。观星之时,如果也能兼顾万物,那将是非同寻常的 “天・文学”。比如,一位古人就曾经预言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在被滑板少年撞飞的小孩腾起之时,我想按下暂停键,但是此刻,地球仍在旋转;在刚刚绽放的兰花旁边,银河系的大风车,一刻也没有停止它的吱呀;当林间的小虫们放下一天的喧闹,享受夜晚宁静的时刻,1054 年前,金牛座那颗爆发的新星,依然在吐着喧腾的泡泡疾速扩张…… “星星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恒星的尺度,在我们看来,不可想象。它的形成,它的消散,似乎就是永恒。但它们也有孕育、出生、年老、消亡。只是这些只能出现在望远镜中的无声的璀璨,太过震憾。 地球的存在,是宇宙演化的小数点后几十位的精确结果。而这浩瀚的星空,也是宇宙给这些小生命的终极盛典。 愿每个人都能停下脚步,“采菊东篱下,寻觅星宿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给自己留一天,仰望天空吧也许,你曾俯看大地;
也许,你曾仰望天空。
如果你曾在一个静谧的夜里将目光投向星空,很难不会被那种闪亮中透着的神秘吸引。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之一,是拉张凉席躺在阳台上,看星星眨眼,我以为,那是最亮的星星。
直到后来我到了藏区支教,那漫天的星辰,简直伸手就能摘下一大把。离开支教那所希望小学的前一夜,孩子们带着我爬上了后山的山坡,在一首首我听不懂却好听得要命的藏歌中,孩子们挨个说起了自己的梦想。
那一刻,他们眼中的亮光,比天上的星星还闪亮。
《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中有一章 “夜晚的数字”,作者提到了很多很多的数字:
5000 亿颗恒星
每颗恒星有 6 颗主要行星
几十颗卫星
一万颗小行星
还有,《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造房子所用的花费,小王子的财产…
这书,你可以拿它当作天文读物来看,也可以当作散文来欣赏,无论哪个角度,都会有不一样的启示。
像这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观察以及经验写就的文章,这书一共有 20 篇。带着它去海边,去爬山,去高原,说不定,你会诗性大发,留下一段自己都很难想象是出自自己笔下的话。
————————————
补充材料:
APP:Star Walk(观星神器)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天文学的文学经典你能想象读一本天文学的科普书,能读出《瓦尔登湖》和《低吟的荒野》这样的感觉吗?本书的作者切特。雷莫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博物学家,他信奉自然主义,他说:“我以崇敬、敬畏、感恩、赞美的态度,关注着这个无限神秘的世界”,这本《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就是他关注这个宇宙的成果。用科学加浪漫加优雅的文笔,作者让我们在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整个星空仿佛拥有了生命,那些遥远的星光也从此有了不一样的含义,这一切,都成为人类瑰丽想象力的一部分。 如果你想找一本可以诵读的科普书,那么这本就是。而我自己也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带着美的科普这是一本科普著作,只不过是用诗一样的语言写成的。虽然经过了一次翻译,失去了母语独特的感觉,但依旧保留了相当一部分的诗意。这不是华丽词语的堆砌,而是作者利用自身的广泛知识面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来营造出意境上的震撼。比如在一开头作者就把镜头定在一个小男孩摔倒的瞬间,然后又拉至太阳系甚至银河系,最后又把镜头拉回到小男孩身上,独具匠心的写法把天文学独特的美感展现的淋漓尽致。书中还涉及不少鸟类的知识,可以看得出作者涉猎广泛,在某个章节还引用了陶渊明的诗句。最后一点建议,可以在夜晚睡前读一读这本书,这个气氛更搭。节选:
宇宙在大爆炸中开始膨胀,创世的火球悄悄地释放出无限能量,像根终极的爆竹一样。这里没有任何声迹。薄膜破裂了,一个孩子飞越半空,宇宙保持沉默。
是我所求的太多了吗?我不求肆意大作的铃声,也不求震裂神庙的惊雷。我只求远处柳树林里一声干涩的啼鸣,还有那遥远星系中丛丛柔荑的飒飒窸窣。
沉重的云层后面,猎户座渐渐西行。海神之子行走于水上。在阻隔视觉的黑暗中,他会不会先用一只脚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迈进水中,以免跌入世界边缘的深渊?
给我 92 种元素,我能创造一个宇宙。无处不在的氢,冷漠淡薄的氦,令人恐惧的硼,内涵深刻的碳,行为放荡的氧,忠诚可靠的铁,神秘莫测的磷,另类新潮的氙,自以为是的锡,左右逢源的汞,动作迟缓的铅……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天上月亮有两个作者和译者在图书馆对谈,他们俩背后的书架上除了无尽的书籍之外,还藏着天文望远镜、彗星的光彩、星团的入口、星座的图谱、鸟类的图像、天体的光谱、各类的元素、蝴蝶的翅膀、野花的枝叶、流星雨的尾巴、微生物的光芒……
他俩慢慢说着话,随身从身后取出书架上的野花、流星,用着优美优雅到奢侈的近乎于诗歌的语言缓缓诉说着给仰望者的天文朝圣之旅。
我一直记得小侄子在四岁多的时候,指着天上的月亮喊出的他的 “大发现”。
夏夜,我们在庭院乘凉,侄子拽着我的手拉我去门外,大声地告诉我:姑姑,天上月亮有两个!
在门外,他指着月亮说:看,这边有一个。
他又把我拉到庭院里说:看,这边也有一个!
在我小的时候,我会时常盯着墙面的污迹、地面的水痕、天上的云朵,还有一些奇奇怪怪毫无关联的痕迹,把他们想象成诸天神佛、飞天神女或者是某段情节的展现,陷入自己的思绪中不断为他们构思接下来的事态发展。
谁不曾仰望星空?谁不曾认为过月亮在跟着自己行走?
书中说:观测夜空的艺术,50% 靠视力,50% 靠想象力。
这也是像我这样毫无天文学基础的人也喜欢看看月亮、看星星,一无所知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的原因吧。
你如何理解微观、颜色、鸟类、蝴蝶和花朵?它们都和星空有关。
智慧不只是在我们的河渠中流淌,自然之美值得欣赏。
这本书会帮我们推开欣赏自然之美之门。
——
后记
我把这本书的某个章节读出来并录音,然后用微信发给了侄子听,今年 12 岁的他反手给了我一个王者荣耀领取金币的小程序。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对人们最常提出的关于宇宙的 “大” 问题,现代天文学提供了谨慎的回答。宇宙是什么?宇宙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及,在大地之上,像萤火一样在物质表面起舞的、名为生命的东西,又是什么?这些来自新天文学的回答,向我们展现了与人类尺度极不相称的时空。在这之中,包括多如恒河沙的恒星,每一颗(可能的)潜在的温暖的行星,或是其他充满了生命的星球;包括星系 —— 千亿颗恒星于星云中诞生,又在壮烈的爆炸中死亡;包括或斑斑点点或如丝如缕的星系集团,跨越数光年甚至数十亿光年,好似窗外光线下飞舞的微尘;还包括世界的边缘,让我们得以抵达最初的那个无中生有、创造万物的时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