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罩袍下的阿富汗女性

    揭开神秘的罩袍,跟随作者的视角了解罩袍之下,阿富汗女性的真实面貌和生活。作者说 "种种刻板印象就如一根根刺,牢牢地扎在罩袍上面。这布料有时遮挡的不仅是她们的生活,还有我们的双眼。" 这大概是为什么书名叫做 "罩袍之刺"。作者是个年轻的姑娘,也是一位摄影师,早年被阿富汗的一个湖泊吸引,冒险去湖泊拍照,后多次前往阿富汗。我最早在故事 fm 里听到了她的传奇故事,这次在得到阅读了她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游记,这本书类似于人物访谈传记,旨在揭示她了解的几位阿富汗女性的生活和思想,但出乎预料的精彩,文笔也很好。因为各种限制,我们很难亲自去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书籍是打开我们视野的绝佳方式。通过阅读,可以尝试去了解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阿富汗,这里不只有战乱。关于宗教对人的意义,我觉得文中一个阿富汗的女大学生说的很好:"只有宗教能带给我平静,伊斯兰是我的信仰,在我迷惘、痛苦、无所适从时带给我力量。宗教是一种思想,就像一团柔软的橡皮泥,你怎么理解就可以怎么捏,它就是你想象中的形状。它会使恶人转而向善,同时也会被坏人利用。但有错的是坏人,而不是宗教本身,就好比一头牛因为手术失败死掉了,这罪责不能让手术刀去承担。人人都知道要去看看握刀的到底是哪一个笨医生,你说对吗?" 推荐大家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阿富汗罩袍下女性的生活。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京飞机上一口气读完

      看见不一样的阿富汗女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似乎看到了三毛的笔法,独特的异域风情底下,是女性浓重的苦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透过文字去看那些脚步暂时无法抵达的远方

          "人们对于阿富汗的印象,似乎只有战争、童婚以及对女性的虐待。是的,以上皆为事实,然而事实不止于此。" 感谢作者以尽量客观的角度去描述阿富汗,让读者了解到:阿富汗不仅只有烈日下漫天沙土中,干燥的皮肤、无神的目光而只有枪支在反光,这里也有人性温柔和善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细致入微的描述阿富汗普通女人

            多年前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能够有两周时间深入到伊斯兰世界里对国人比较神秘的伊朗探寻一番。在去之前我也曾惊恐而认真的问同伴,飞过去不会被迫击炮什么的打下来吧?其实在此提及伊朗,是想谈谈在那段时间中对伊斯兰女性粗浅的近距离观察。在我们走过的城镇里,绝大多数女性,不论老幼,穿着的都是书中所说的茶杜里(即露脸的罩袍)。据路上和各国背包客的聊天获知,独自旅行的东方女性最有可能遭遇 “咸猪手”,甚至有被无端当街辱骂的情况出现(一名韩国女性和一名台湾女性告知)。而西方女性无论结伴还是独自,都没有听到过。南部城市设拉子当地人告知,男性和女性在造访别人家时,敲门的次数及位置是不同的,以告知主人来客性别方便主人家的女性成员避开,伊斯兰文化中女性不能随便和丈夫父亲兄弟外的其他异性见面。德黑兰大学里有很多女学生。这本书对于阿富汗普通女人细致入微的描述非常精彩,忍不住摘录下面四段:“小鸟从不害怕站在细小的树枝上,因为她知道保护她的是自己这双展开的翅膀,而不是那根脆弱的树枝。我喜欢武术,武术就是我的翅膀,婚姻才是那脆弱的树枝。”————— 女孩为争取当武术教练向自己的父亲说道。“贫穷才是一切恶行的根本吗?可很多 "现在" 都是 "过去" 造成的。如果没有几十年的战争,阿富汗人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过着如此贫穷的日子。那么贫穷的原罪是战争吗?打仗是要花很多很多钱的,又是谁在为这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付费呢?” 作为一个有信仰的大学生,你是如何将科学与宗教平衡的?“平衡?在我心中宗教与科学并不冲突啊。科学告诉我,牛发烧时要打多少毫升退烧药,骆驼分娩难产时我该怎么办,可以医好动物,想想都是很满足的事。但是满足和平静又是两码事。只有宗教能带给我平静,伊斯兰是我的信仰,在我迷惘痛苦无所适从时带给我力量。宗教是一种思想,就像一团柔软的橡皮泥,你怎么理解就可以怎么捏,它就是你想象中的形状。它会使恶人转而向善,同时也会被坏人利用。但有错的是坏人,而不是宗教本身,就好比一头牛因为手术失败死掉了,这罪责不能让手术刀去承担。人人都知道要去看看握刀的到底是哪一个笨医生”—————— 以上两段来自出生在伊朗并于 12 岁返回阿富汗的女大学生,对宗教的理解是我所听过最平易近人的。“罩袍,英国人称为波卡,阿富汗人叫它茶达里,这种长至脚踝,面部用网眼布料织成的蒙面长袍,是外界对阿富汗女性的刻板印象之一,虽然它是一种典型服饰,也并非所有女人都会穿它。种种刻板印象就如一根根刺,牢牢地扎在罩袍上面。这布料有时遮挡的不仅是她们的生活,还有我们的双眼”———————— 作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罩袍之刺

              对于阿富汗这个国家,第一印象是战争,贫穷;第二印象是无穷尽的自杀式爆炸。感谢作者,让我们看到阿富汗更日常的一面,普通民众的生活。让生活在平和国家的我们更真实的看到战争对国家的毁灭,对普通老百姓的打击。但也有无数民众为国家的自由平等努力,这才是希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特别喜欢作者在一次演讲中的一句话,真实的世界有温度,悲情的国家也有鲜活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要哭,不要笑,不要生气,要理解

                  是的,最近的新闻热点让我关注到了关于阿富汗的这本书,尤其是同为女性,我想我能够理解到一部分她们的内心感受,并为她们的或者乐观,或者勇敢,或者顽强,或者热爱,或者坦诚,或者迷惑等等感动 —— 真实的活着的样子最是美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一个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阿富汗,你还会好吗?

                      2021 阿富汗又有了更糟糕的变化。记得 2014 年看胡赛尼《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的作品时,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我们的生活真的如我们小学时学习革命前辈故事一般得来不易,我们的生活不是本该如此,真的是有很多人放弃自己、放弃生命,为我们负重前行换来平静生活。而这一本书少了一点小说的故事性,更详细的描述了阿富汗人民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展现。但还是让我如同 2014 年第一次了解阿富汗一样,留下了眼泪。尤其看到碧碧那一家人的文章,心里好想帮助她,那张照片的悲伤都能从手机里侵袭而来,多看一次心里就会被纠一下,好想让她的生活好一点,不要那么凄惨。那张照片真的像会说悲伤的话。我们的生活还是那么幸福,阿富汗也还是越来越不幸,如果真的有信仰庇佑,那块土地到底怎么了?就让那里安静下来吧!让那里的土地不要再尘土飞扬,让那里人民不要每天接近死亡,让那里的女人不要再生如蝼蚁,让那里有动物有牲畜有生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题

                        我在刚开始读时我,隐隐觉得是三毛的撒哈拉,特别是哭泣的骆驼的感读到后面我觉得有比浅薄了有时候真实的力量就是能甚于创作      看完更觉得我似乎看了 6 个不同的秋园的故事,不同国度,教育背景,时代的女性大部分都有些女性独有的宽容,包容,坚韧,热情。从远古而来,女性承担着哺育的责任,所以女性的隐忍和坚韧是全世界共通的       但是我最后印象最深的是鲁巴巴,是因为相比其他美好的女性,她性格里的不讨喜么?居然不是,我对她有点小厌恶,但又厌恶不起来,小同情又觉得多余的复杂感觉。可能是因为鲁巴巴的故事,社交平台上每天都在上演,我不烦鲁巴巴,我烦把鲁巴巴顶上神坛的那些操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帝国坟场“中普通百姓的日常

                          正如书中后记中所写,“人们对于阿富汗的印象,似乎只有战争、童婚以及对女性的虐待。是的,以上皆为事实,然而事实不止于此。种种刻板印象就如一根根刺,牢牢地扎在罩袍上面。这布料有时遮挡的不仅是她们的生活,还有我们的双眼。” 如果只用塔利班、爆炸、头纱作为标签来代表阿富汗,那你就会错过喀布尔的现代化,错过像莫纳德那样善良温和爱自己女儿的阿富汗男人;像阿朴杜拉那样以厨艺为傲的阿富汗男人;像古拉姆那样不畏死亡也要努力改变坎大哈的阿富汗男人;也会错过那个在电台里留言:“希望有一天,当我写下我的名字时,别人不会形容我是一个帕代尔的女儿,一个丈夫的妻子,一个弟弟的姐姐,我希望我就是我自己” 的阿富汗女人。而这些,也只是我们我们所能窥见的阿富汗平民万分之一的日常。我们当然无法忽略掉这个国度对女性的压迫以及仍在不断壮大的恐怖主义阵营,不能忽视偏激的极端宗教保守分子给普通平民带来的伤害,但如果只看到新闻里的战火纷飞,只看到 ISIS 的残暴,我们就会忘了,阿富汗人的生活里也有柴米油盐,有温情以及倔强不服输的抗争。恐惧会蒙蔽双眼,当我们对想对未知充满好奇,想对世界展现悲悯,想去做一些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的决定,就会被这些偏见堵住去路,而对未知的印象,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自己理所当然的想象中。而这本书,给胆小怯懦的我们撕开了一条重新认识这个陌生国家的口子,虽然仍不可避免观察的片面,也难免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但确实也让我们得以听到标签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里面鲜活立体的人,真实地生活在和我们同样的地球之上,却又面临着我们无可想象的困境,那喜悦、那 悲伤、那坚持、那无能为力,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我们或许无力阻止这世界上太多的悲剧,和平也只能是一种近乎于奢望的祈祷,但为什么还要读这些与我们毫不相干的陌生世界里故事,因为至少通过这样的方式,能给我们这些享有着和平却意识不到它珍贵的人们一点警示,又或许,只是在心里种下那么一个种子,如果有朝一日,因为这些种子的存在,让我们在能够为陌生的他们做些什么,能够让我们多一分对世界的谅解,那就都是值得我们现在翻开这本书的理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上皆为事实 然而事实不止于此

                            《罩袍之刺》:从 “罩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关于女性的书;从 “刺”,更是可以猜到这一本关于反击的书。罩袍,阿富汗人叫它茶达里,是一种长至脚踝,面部用网眼布料织成的蒙面长袍,也是外界对阿富汗女性的固有印象。作者深入阿富汗,与当地女性同吃同住,记录了她们对社会偏见、陋习的反击。            她们有在山区里做女性广播的姐妹花,有在小镇里教中国武术的老师卡瓦利,有为 400 名女工提供工作的的绣坊老板瑞吉娜,有行为举止都不像阿富汗人的记者迪巴,有因先天发育不全用嘴画画的撒谎少女鲁巴巴,还有学兽医的大学生热扎伊。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教中国武术老师卡瓦利,以及用嘴画画的少女鲁巴巴。卡瓦利热爱中国武术,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跟老师学习,最后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武术老师。她成为武术老师后,明明有机会可以获得正规学校体育老师的高薪全职工作,但仍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小地方,给更小的阿富汗女孩教授武术。作者没有盲目描写阿富汗女性的正面形象,而是同样客观地呈现了一个异类:鲁巴巴。她从小残疾,但因拥有卓越的绘画天赋而在网络上走红。名气变现,她甚至凭借一己之力改善了贫困的家境。然而她迷失了自己,夸大了自己的绘画才能,还理所当然地享受他人的帮助。       作者最后说:“人们对于阿富汗的印象,似乎只有战争、童婚以及对女性的虐待。是的,以上皆为事实,然而事实不止于此。” 这本书,能让你认识不同的阿富汗女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极为环保,人民极苦

                              少数描写阿富汗人民生活的书,穷过印度。被制造的难民,没有发展的机会。无污染,无工业,无商业,无钱,无安全,无幸福的人生。最关键的是没有希望。印度贱民,住大街上,还有个 “我今生认了不反抗,来世投胎变白牛” 的盼头。“我们并没有出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只是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