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天來一首

    每天來一首,如你在身邊。每天來一首古詩十九首,可以撫慰心靈。讀一讀,怎樣的事兒都不用算是事兒了。點點繁星點點情,磊磊澗水磊磊映;讀詩是唯一能夠體會,你的有的沒的這些那些自己不會寫詩,但可以把日子過成詩,喜歡這個讀書小快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古诗”的经典结集,和它风行的年代:诗三百之后,唐诗之前

      ●古诗,在 “诗三百” 之后,唐诗之前,没有大赋的规模气势,借鉴了很多乐府歌谣,但还依依不舍,不自觉地使用汉赋里文辞考究、却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生僻字和修饰词。
      这是 “古诗” 的整体特点,就像这个时间段内的人的生存、人的精神依归,读书人,一般庶民,士族寒族,都面临 “此心归何处” 的难题,整个社会的氛围是还在探索、尝试、磨合。


      因此,出现一些我们现在看来生僻古怪的字,出现读起来很有一番气势,但却不明所以的文句,并不奇怪;这正是文化传播自身的多方向冲撞和尝试。好的古诗,不是单纯的练词造句的技术问题,还有此时的贵族知识分子,一般文人,甚至民间的普通百姓等创作者主体,其精神状态如何,这方面的原因,也是这个阶段诗歌作品形式多元,内容杂糅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古诗中的一大类,或者讲,古诗中主体的写作方式,为我们熟悉的体裁,是:叙事和叙事诗,叙事歌谣,叙事辞;而且是情感见长的叙事诗。《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属于其中的名篇,它们中的大部分,要么直接用的旧乐府的曲调,要么假借了一个旧乐府的标题,实际是重新创作。虽然还在借用旧型式,不过,创作者已经在自觉地开拓新的写作方向、书写新内容了。
      ●诗,的作用,承载的功能,自诞生之时起,从来不是纯文学的,也不能够是纯文学的,教化民庶、调整国人内部的利益关系、疏解大人君子们的不平不忿,诗、歌、礼、乐,人人有份,虽然作用各别,但目的和方向是一致的 —— 对正襟危坐、严肃规整的常规秩序,作出一种模糊阶级关系和等级高低差异的文化努力。
      与常规秩序里的刑罚律例,诗歌礼乐的教化,其作用范围,远大于现在的文教宣传,文教宣传的生硬、不通畅,比不得诗教的温和柔软,容易被接受认可。在叙事诗里,把一个温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或者时代悲剧,娓娓道来,如后世我们看的戏剧,也可见,表达形式并不影响内容和思想的传递。
      ●太史公司马迁写完年表之后,接上的是什么?礼书。作为八书之首。史公如此重视礼书,有大乱之后对重建新秩序的迫切需要,更有诗歌礼乐实际的教化作用弱化淡化的担忧。直到两汉,吟诵诗歌,诗经里的段落,仍旧是一般士民表达感情常用的寄托手段和传达载体,汉去两周不远,古风犹存。
      礼乐即使还存在一点,功能也大大下降,根本不具备二周春秋时代里的教化功能,而简化成了单纯的礼节仪式,在重大节日和外交场合使用,仅仅为了彰显大国气象;教化功能是谈不上的。
      ●古诗的地位,就跟它同时代的礼乐制度差不多,名存而实际很弱,在这样的环境里,创作者们自身的眼界、创作意愿。个人天赋,都对古诗能够展现的深度和广度,有着重大影响。真正开始对创作者产生思想的限制,对一般民庶的生活造成束缚,是从晚唐五代开始,到赵宋达到完备。
      两汉魏晋南北朝,虽说动乱,虽说宫廷内斗酷烈,而故事的创作风格,变化不大,传情达意,多直白疏朗,没有遮掩的隐晦,频繁出现的个别生僻字,也不影响理解体会诗的意思。
      ●古诗对于文化传播,对于塑造社会从上到下相近的精神气质,作用很大。诗三百的赋比兴这样高段位的、贵族知识分子掌握的技法,古诗没有用,舍去了,或者简化到不影响受众理解传诵;诗词格律还远没有出现,创作者还没有这个定格式的意识,当然也无此必要。
      可以讲,古诗在它的时代,非常合适,即便少数在苛酷惨烈的政治斗争里,的上层知识分子,为了一些不便公开的原因,引入了清谈的玄言奥语,让故事读起来有些玄奥难懂,也丝毫没有影响,一般知识人对古诗民俗方面的开拓。
      ●写爱情、写亲情,写离别愁苦,写战乱对夫妻家人造成的相思之苦、担忧之念,古诗的文句绝对让你惊叹。直白却直白得并不粗糙,简约但一点也没有支零破碎,天上的星河,地上的崇山大川,松柏草木,都可以成为寄托思念的灵动物事。
      古诗,就正是 “文不胜质,质胜文刚刚好” 的那个分寸,春来无时豫,秋至应早寒,春天来了没感到半份喜悦,那秋天要是来了,怕是要早早地感到寒冷,像这样的感时伤物之作,数量占据古诗大部分。
      在没有格律的束缚前,古诗,可以讲,把能写的都写尽了,至于变形成为诘屈聱牙不好懂的过度修饰的诗,那得是来自上层漠然于现实的贵族子弟刻意造出来的,诗的下一次进阶绽放,只能等狂野、粗疏但情感真挚的北人来做了;比如,落雕将军的《敕勒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萧统编纂《昭明文选》时,从传世的古人诗中选录出的十九首。因作者湮没无考,故冠以 “古诗” 之名,以首句为题,列入 “杂诗” 一类。组诗的写作年代争议颇多,一般认为是东汉末年,也有人以为其产生自西汉末年至东汉初期,乃至有 “词兼两汉” 的说法。关于组诗的作者,亦有多种猜测。部分诗作被归于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名下,后人多疑其不确。当今学界一般认为,组诗为中下层文人作品,但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它的创作时代大约在东汉顺帝以后、献帝以前,即 140 年至 190 年之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乐府诗

          古诗十九首好看,很多熟悉的诗的源头都来自此玉台新咏挺有趣,也许是年代的原因,好多名士的诗都凄凄怨怨,而且好多怨妇诗…… 读曹操、曹丕、曹植的诗,感受到的和传闻中的差异蛮大的。又想到之前读的一本书中说,历史上有两个曹操,一个是真实的曹操,一个是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挺喜欢真实的曹操的,是一代枭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