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生是旷野,而弯路也可能是必经之路

    他是一位临床医生、神经科学家,也是用文字治愈人心的作家。但在这本生前最后的自传里,作者萨克斯褪去主角光环,将自己剖开成一份 “病例”—— 一个迷惘的同性恋者、一个曾深陷药物泥潭的瘾君子、一个直到 75 岁才敢拥抱爱情的独居老人,以及一个用一生与疾病和解的医生。萨克斯出生于伦敦医学世家,父母是受人尊敬的医生,却无法接受他的性取向。母亲那句 “我要是没生下你就好了”,成了他一生的枷锁。年轻时,他爱过诗人、经历过生离死别,却始终无法坦然面对自己的欲望。书中记录了一段苦涩的告白:20 岁的他向年长 4 岁的诗人表白,对方温柔回应 “我也爱你,用我的方式”,但这段感情以对方病逝告终。此后他独居 35 年,用临床工作和写作填补情感空白,直到 75 岁遇见挚爱,才在暮年尝到纯粹的爱情。萨克斯的暗面不止于性向。他曾沉迷药物,在致幻剂中逃避现实。他坦言:“成瘾背后是深刻的心理问题。” 最终,心理治疗、写作和临床工作的意义感将他拉回正轨。这种挣扎反而塑造了他独特的职业视角 —— 作为医生,他不仅是治疗者,更是 “病人状态的记录者”。他在精神病院观察自闭症儿童,用音乐和绘画唤醒他们的潜能;他记录帕金森患者服药后的 “爆发”,甚至在自己罹患眼癌时,冷静记录身体的变化。这种将自身困境转化为研究动力的能力,让他的病例记录既严谨又充满人性温度。萨克斯的职业生涯充满反叛。他拒绝刻板的学术路径,自称 “江湖郎中”,深入卡车司机、好莱坞明星、诗人的世界,从市井中汲取灵感。他与诺奖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杰拉尔德・埃德尔曼的合作,尤其体现跨界思维。埃德尔曼的 “神经达尔文主义” 主张大脑通过进化式选择形成独特神经回路,而萨克斯提供的临床病例 —— 比如胼胝体隔断患者的认知异常 —— 为这一理论提供了血肉支撑。科学于他,不仅是实验室的数据,更是鲜活个体的生命故事。书名 “每条弯路都通向自我” 或许是对萨克斯一生最好的注解。他走过毒瘾的深渊、性向的压抑、学术的争议,最终在书写与爱中找到归宿。晚年的他罹患癌症,却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平静面对:“专业与生活早已融为一体,治愈他人亦是自愈。” 这本书没有成功学的鸡汤,只有一颗真实到粗粝的灵魂。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避开弯路,而在于如何将每一次迷失转化为对自我更深的认知 —— 正如萨克斯笔下的病人,那些 “异常” 的病例,恰恰照见了何谓 “正常”。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部个人全景成长见闻

      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也许是太过丰富的个人经历其中多数难以共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纸质的也买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 很多地方给我力量,或者启迪。作者和中文译者的文笔都很好,无论是阅读还是用听的方式都能跟上, 很轻易的跟上 不会走神,有的书 如果用听的方式听不进去跟不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语问苍天》电影里的医生原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没看完,但是不影响对他的评价。不认识这个作者,但是作者的叙事很有趣,读的时候感觉晕头转向,这里不是贬义(一个未知的人叙述未知领域),有种光之下的阴影。穿插这就是对自我的探索,一如这个在世俗之光不容的阴影。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怎么回事,如果能读原版就最好。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