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的养老比美国更痛

    这是一本讨论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方面的书,正如译者后记中写道,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切的个人故事,展示了大量心理学、社会学和实证的研究成果,信息量非常大,给了我们如何对待生命的诸多启发。作者选取的案例,是美国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老年人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在作者的笔下的这些美国老年人,实际已经有个隐性假设,他们并没有经济负担的压力,这些老人虽然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实际还是能找到比较体面,舒适的养老环境。而美国的社保服务也比较到位,有类型多样,选择丰富的养老机构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医疗、生活、社交等方面需求,而且这些机构还不断改进,往更人性化、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作者的观点也比较鲜明,并不是对美国养老资源不足提出了批判,而是从医学伦理和养老观念方面进行的更深层次反思:当我们延长生命与维持生活质量冲突时,如何定义医疗目标,当亲人的期待与病人的愿望发生冲突时,是以谁的需求为中心提供服务,而从 “抗衰老” 到 “善终” 观念的转变,社会的价值观又如何重构?这种复杂的张力,作者引用了苏格拉底关于对勇气本质的一次追问,从而将这一哲学思辨延伸至临终关怀,勇气是对恐惧与希望的清醒认知,第一层直面死亡的必然性,第二层是重新评估得失,能在医学治疗和生命尊严做出正确的平衡。此书成书于十年前,很羡慕美国的医保和养老条件,而又过了十年,我国的老龄化,少子化比当时的美国更严重,但经济发展程度,养老基础保障水平与当时的美国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据 2023 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机构床位约 829.4 万张,仅占 65 岁以上老人的 0.4-0.5% 的水平,就是这些养老床位中,也是以传统养老院居多,只能简单满足老人的安全与生存需求,而真正能从 “延长生命” 到 “拓展生命” 高端养老院,在全部养老院中占比不到 3%。这如此,这些传统养老院的床位还是过剩,养老机构的利润率普遍低于 15%,部分还长期亏损。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悖论?一方面文化上的认识,许多老年人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怕被别人指点 “子女不孝”,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中国中低收入群体太大,普通的养老积蓄和退休金水平很难负担更高端的养老服务。我国与美国国情不同,可能大量进入养老序列的低收入老年人并不是年老和患病时候拥有放弃过度医疗的勇气,而是他们甚至都没有选择。我们村有两位老人,就面临这样的困境,他们虽然也有五个子女(事实上还不如没有子女,没有子女反而还能享受国家的五保户待遇,能保证基本生存条件),但这五个子女生活都不好,老大在老人跟前务农外,其它子女都到城里打工,因为这些城里子女都做一些低端体力活,买房买车还要供子女上学,自顾不暇,很少能给老人提供经济帮助,某种程度是把这两位老人完全甩给了农村的大哥,理由是大哥种着老人的地。时间长了,这个大哥还好,大嫂不乐意了,也就按地的承包费,折算成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须品,再多一分也不给,平时还给老人甩脸色,指桑骂槐,老人大气也不敢出。这两位老人剩下的经济来源就是每月国家的普惠制 160 元的养老金。还有逢年过节,侄儿侄女们给的看望金,两个人全年的生活费不足万元,也就勉强能支付了水电费和冬季供暖的煤钱。因为有老人这份开支的矛盾,老大媳妇和其它姊妹搞的越来越僵,最后到了连鸡鸭猪等家畜也不养了,蔬菜也不种了,说是老人凭空又占了他们多少便宜。老人就更可怜了,油肉断顿,只靠邻居施舍,吃蔬菜就到周边邻居家的菜园子里 “偷”,邻居也看着老人可怜,也由着他去摘,睁一眼闭一眼不去管。去年,老爷子突发心梗,农村的老大也不管,村里人只好给最近的城里一个孩子打电话,120 送到了市医院,医生建议做心脏搭桥手术,他们家哪能拿出这大笔钱,后来输了几天液,症状缓解后就出院了。因为病根未除,仅仅一个月后,老人还是因为心脏病去世了。目前,这个老奶奶身体尚可,孤苦伶仃地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里生活,她的未来,我已经看见了结局。当然,这个案例里面有很大的儿女不孝成分,但也折射出另一个现实,因为力所不逮,儿女们也真没有给老人治大病或送到养老院养老的条件。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个家庭不和睦,归根到底还是稀缺思维限制了他们的行为模式。所以,文中作者讲的美国案例,是能给我们中国养老未来更多借鉴,但我觉得,中国下一步养老难题,如何解决高质量养老是中高收入人的事情,国家肯定会把更大的力气放在低收入群体的老有所养问题上,这个难题,比高质量养老更迫切。而诺大一个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问题,某种程度仅凭国家财政之力很难负担,这就需要全社会构建系统工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从政策、科技、金融工具创新和社会观念革新等多方努力,政府、企业和家庭形成合力,才是最终的破解之道。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治疗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生命的长度,而更重要的是生存的质量和意愿匹配度。在这点上我们的医生还需要多多努力,更注重医学伦理和人文关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生命是一条单行线,生老病死的进程不可逆。正是如此,末期病人和老人才会成为无效治疗和精神照顾缺失的牺牲品。好在社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正在为生命的末期关怀开辟安宁缓和医疗的新路径。我们相信,到那一天,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阅读启示~1. 在生命到了不可逆时,不要电击,不要插管,不要拼命的无效治疗,最终在挣扎后被推进太平间,能够在家安详的离开将是一大兴事。2. 关注老年心理学,养老院可以办的更人性化,给老人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当人老了内心更想要的是一份尊重,独立。那里应该是生活辅助中心,儿非老年幼儿园,老年监狱。3. 人生是一张返程车票,生而为人,要不枉此生,在正念中过好每一个当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也颠覆了国人 “好死不如赖活着” 的传统观念,受益匪浅!听罢,我的第一反应是,趁自己还明白要写个遗嘱,告诉家人如果我有无可救药那一天,请让我优雅地死去!!!而后我要把自己埋葬在大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此,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永远怀念妈妈

              好友很久以前就向我推荐过了这本《最好的告别》,我磨磨蹭蹭地不愿意读,似乎死亡的事情遥不可及。上周妈妈在华西四院 EICU 时,医生对我们说要做好准备,我心里虽然觉得不至于此,但是回家找到这本书还没读完,亲爱的妈妈就逝世了。我心里很后悔,如果早一点读这本书,在妈妈最后的日子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她是不是可以更舒适更自在地离开?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就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世界卫生组织服务项目负责人,奥巴马政府的医改顾问。他在这本书里讲述了若干死亡的故事,包括他父亲(也是著名的医生)从罹患癌症到治疗到接受善终服务最后在家人陪伴下逝世的全过程。他在书中写"他左右为难,是将就现在的一切尽量把生活过到最好,还是为了一个前提渺茫的机会牺牲现有的生活",让我想起今年一月,妈妈对第三次化疗的极端不情愿;他写"生命之所以有意义乃是因为那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具有整体感,其弧度取决于那些有意义的时刻,那些发生了重要事情的时刻","疗养院的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我们对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残酷的失败是没有认识到除了安全和长寿,他们还有优先考虑的实现建构个人故事的机会,是维持人生意义的根本","唯一让死亡并非毫无意义的途径,就是把自己视为某种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家庭、社区、社会","尽全力救治也许不是最正确的做法,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而智慧是审慎的力量。"我还是很高兴和很幸运,在妈妈弥留之际向她表达了我们对她的爱,医生也说急性心梗相对而言是痛苦是最少的。永远怀念我们亲爱的妈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名《最好的告别》真的值得一看。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滴活到终点。我们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怕痛。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里面的情节是两个人一起执行任务,互相告知当一方没事但救不活的情况下,请立马给对方一枪。那时候不懂,看过这本书后,其实很多时候也让我们能够有尊严的选择自己的离开。书中印象深刻的故事是葛文德医生老婆的奶奶最后与儿子的那段对话,不要再让我苟活了,可能这就是一个解脱。也不要有什么顾忌和心里包袱。这就是最好的选择。医患关系有的时候不是患者一定要怎么样,当医生只是把这当做工作,没有站在患者角度去思考,那就会引起很多沟通上的问题。从书中也看到未来疗养院或者养老院其实可以做单间,选择自己喜欢的装修,里面放上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可以选择到底要不要救助等。如果手术不能改变或延长寿命,让个人追求幸福,那干脆不要去做手术。其中是写到如果出现某某,应该要什么交换的思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注身体,更要关注心灵

                  第一次读这类型的书,受到很大震撼,作者分析美国养老的案例,呼吁政府更关注对老年人的养老护理疾病治疗,呼吁医学工作者关心心灵需求,维持解释型医患关系,不可明知治疗方案作用甚微时依然推荐冷冰冰的手术方案过度治疗,我的关注点尚未到社会层面,对我最大的作用是让我了解人到老年,尤其生病期间会有那么多痛苦,面临那么多的失去、功能丧失,而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心灵的陪伴家人的陪伴。未来我也会面临亲人的老去,届时关注他们的恐惧、希望、在乎的事情,希望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平静离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丈夫已经做了三次化疗,一次比一次虚弱,因为移植,他需要去具备移植资质的医院,不得不告别第一次的医院(这里的医护人员对他非常好,令他很温暖),但是换了医院后,所谓好的医生很多,但我想没有一个是解释型的医生,从来没有真正地坐下来与我先生好好地聊过他想要的是什么,我也是一名曾经奋斗一线的医护人员,但我还是对中国的医疗充满担忧。作者在书中用温暖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令人感动又充满力量的故事,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我们终将要面对身边的人和自己的死亡,如何更好地活到终点,这个掌握权必须得握在自己手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告别

                      向死而生,对自己,对重要他人。我们爱从金钱的角度来理解临终前的医疗,估量是否划算,从而陷入经济无力感和良心的谴责等人伦和道德的鞭挞。这何尝不是因为缺乏对生命有限的接纳。我们需要回归到当事人本体来理解这个事情。求生欲和有尊严地离去,其实是当事人鱼和熊掌的命题,有技术的提问和引导,帮助当事人去做取舍,那所有的选择,就回到了道德的框架之内,同时,也是对当事人莫大的帮助。生命很难圆满或者完满。记住峰终定律。更何况,灵魂的课题尚未成功破解。时空的长河里,用有限对抗无限,接纳有限,就有了无限的力量和智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