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根据过去几个世纪的人类记录,没有人敢肯定地说,始料未及的转折将不会出现。或许到那时,出生率可能与死亡率持平,人口和资源间的相对平衡也可能实现。但就目前和不久的将来而言,人类显然仍处于这个星球上最大规模和最不寻常的生态动荡之中。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正如在不久的过去那样,从目前微寄生和巨寄生的动态平衡当中,可被预期的不是稳定,而是一系列激烈的变化和突发的震荡。假如我们能像了解过去那样,努力地预测未来,那么,对传染病的影响就绝不能置之不理。技能、知识和组织都会改变,但人类面对疫病的脆弱,则是不可改变的。先于初民就业已存在的传染病,将会与人类始终同在,并一如既往,仍将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给理解历史提供传染病视角的开山之作

      历史前进的推动力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而在寻找这个问题答案的过程里,也正是历史研究方法的进步。


      就是如果按照中世纪历史学家的看法,历史的前进当然跟上帝的设计和安排是密不可分的,直到马基雅维里写出了《佛罗伦萨史》,把这种陈旧的看法扫进了垃圾堆,马基雅维里第一次提出,人的作为对于历史的进步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的。这就是新的视角取代了旧的视角。
      而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来说,重要人物的道德、品性,以及正统地位就显得格外重要,直到近现代的历史研究方法出现,看待中国历史才告别了帝王将相之史的境况,中国的历史也不单单是孤立地封闭式的历史。当我们放眼全球,把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世界历史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各个国家、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那么,这就是新的视角完善了旧的视角。
      或者可以这么说,越是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看待历史的视角就越多。但是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都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也就是传染病。事实上,传染病的威力和对于人类历史的影响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比如说 1918-1919 年的大流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从那至今的 100 年里,整个世界的形势都跟那次流感有密切关系。但是当我们去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书籍时,关于这个话题的内容却并不多。
      中世纪的黑死病大概是唯一的特例,从它出现的时候开始,就反复被文学家提及和记录,前有薄伽丘的《十日谈》,后有笛福的《瘟疫年纪事》。但它毕竟是特例,绝大多数传染病对于世界的改变还是被人们忽略了。
      这个严重的视角缺失是从时候得到改变的呢,正是从历史学家麦克尼尔的这本《瘟疫与人》。在这本书出版于 1976 年,可以说是把传染病作为历史重要推动力的第一本书。在这本书里,作者麦克尼尔纵览整个人类历史,并且指出其中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其实都是源自于传染病。比如说,古代印度之所以形成了四种等级的种姓制度,其根源是这是一种传染病隔离制度。再比如中国古代文明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而不是由长江至黄河,正是因为当时中国南方的传染病更加严重,南北方之间存在 “传染病梯度”。
      为什么要将这本书作为五星推荐?就是从它出版的时候开始,就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看待历史的视角,之前能看到的历史事件,又得到了另外一种合理的解释。事实上,历史并非是某一种原因推动的,但是让我们每多一个角度的时候,离真相也就更近了一步。
      关于历史题材的书籍来说,有的是提供了翔实的史料,有的是看待一时一地一事的观点。而这本《瘟疫与人》是以更宏大的构架,要改变整个人类看待历史的方式。因此它的意义在于,看过这本书之后,再去看其他历史著作,众多本来不被我们重视的细节就显现出了价值和作用。
      不过另外一个问题是,其实现在我们对传染病的意义已经有所认识了,而关于传染病历史的书籍也不在少数,所以这本书看起来似乎不是那么耀眼。但是得清楚,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的这类书籍,事实上几乎都是在这本《瘟疫与人》的启发之下才出现的。可以说,这本书的作者麦克尼尔是开启了一整个历史研究的门类。
      当然麦克尼尔教授确实不是一般人,在写出这本《瘟疫与人》之前,他已经对史学界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因为正是他开启了全球史的研究。近年来被大家广为推崇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是全球史视角的代表作品。单单从这一点看,其开拓性就重要之至。麦克尼尔也不愧是一代宗师。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公元前 430 年 — 前 429 年,雅典与斯巴达之战胜负难分,一场来去无踪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后来的历史走向。1520 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以六百人征服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他们带去的 “致命杀手” 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连阿兹特克人的首领也死于那个 “悲伤之夜”,于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1870 年普法战争之际,同样是天花病毒,使两万法军丧失作战能力,而普鲁士军人由于做了预防接种而未受影响,战争胜负改变于朝夕之间。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一代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瘟疫与人》是威廉・麦克尼尔备受欢迎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佳作。《纽约书评》称 “此书从此扭转了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纽约客》则认为此书是 “一部真正的革命性作品”。普利策奖得主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盛赞它提出了 “富有创新也具有挑战性的历史概念,影响深远”,而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有言:“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瘟疫与人》中的很多观点是作者麦克尼尔的推断,缺少详尽的科学考据,但是,从疾病的角度观察人类历史,仍然是一次很有价值的思考。本书的要点:第一,人和瘟疫之间的博弈,是一场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当人类产生抗体、疫病变成儿童病,两者之间就形成了共生共存。第二,这种平衡很容易被打破,一旦发生战争,瘟疫将成为生物武器,和人类同步进军,它们不仅改变了战争的结果,也影响了世界格局。第三,瘟疫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家的内部形态,人在跨越地理版图的同时,还要征服看不见的疾病版图。第四,瘟疫影响文化,现代医学出现之前,瘟疫迫使人类演化出各种各样的预防手段和心灵疗法,以宗教文化的方式流传下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瘟疫,历史背后看不见的手

            本书用了大量的史实和猜想(对,是猜想)试图说明传染病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被低估了。作者认为那些主要的传染病(例如天花、麻疹、鼠疫、梅毒等)一定程度上参与塑造了地域政治和社会形态。一个严重的传染病在一个相对孤立的群体里与人类相互适应大概是 120-150 年。在这个族群里绝大多数人产生抗体后,就会逐渐演化成儿童病。但一旦这个族群与其他族群发生了频繁的人口流动(例如贸易、迁徙、战争等),就会对另一个 “处女” 族群产生巨大的杀伤力。在全球各大文明历史中,战争对瘟疫的放大影响最大。这是因为一方面战争使得瘟疫快速传播;另一方面瘟疫有时候成为战争中隐形的生物武器。书中特别提到了两场战争:一个是蒙古骑兵于 14 世纪从东往西席卷欧亚大陆,导致黑死病在欧洲的爆发;第二个是 16 世纪西班牙人入侵美洲大陆带去了天花病毒,导致瘟疫在原住民中蔓延。在国家内部,地域化的疾病也对民族迁徙和交融产生影响。书中的例子是中国华北地区文明早期朝代交替,却没有蔓延至气候条件更好的江南地区,直至唐代后期,很可能就是因为江南地区潮湿而导致的疾病或血吸虫之类的疫病阻碍了北方族群。印度早期开始也是这个情况,不同的是由于南方疫病的阻挡印度南北文明未能完全融合,导致了种姓制度的产生。瘟疫还对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基督教在罗马时代的兴起时间上正逢当时的一场瘟疫。正因为瘟疫的流行,基督教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痛苦和乱世的思想和情感理论,在平民中收获了大量的信徒。这本书是早期把疾病纳入到社会学和历史学范畴的著作之一,对后来著名的《枪炮、病菌和钢铁》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书中对疫病资料的研究别具一格,将历史进程与瘟疫时间轴联系在了一起,美中不足的是,对于结论大部分还是以推测和猜想为主,当然这部分也是因为古代关于瘟疫的详细史料实在是太少了。这也并不影响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位历史学家把瘟疫放在人类历史大背景下的独特视角,深度思考人类、微寄生、巨寄生关系,在人类抗击新冠病毒的今天,阅读此书不仅应景,更敬佩作者基于 1970 年代的远见卓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疫情前的脆弱

                新冠疫情的爆发,呈平已久的全体人类需要重新与微寄生达成平衡,成本高昂,单个人是如此脆弱。人类的历史是与瘟疫抗争和平衡的历史,相对幸运的,是能活在微寄生和巨寄生的短暂平衡期中。向奋战在疫情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致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中对瘟疫和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纠缠关系阐述有体系且明确,观点新颖颇视角独特。      但是对于政治作者比喻为巨型寄生关系认为历史大事件走向背后推手为病毒细菌之说不敢苟同。      社会科学家往往喜欢以一个切入点来解释这个多维的复杂世界,这是片面的,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调适

                    这是一部人类与瘟疫共存共生的历史。本书最早出版于 1976 年,但是今天看来,尤其对于那些经历了 2002 年非典和 2020 年新冠两次疫情的人们,这部书简直就是一个寓言。书中提出了其他历史著作从未出现过的两个概念,微寄生和巨寄生。伴随着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出现那一刻起,这两种寄生状态就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起起落落。人类只要继续存在下去,微生物和社会组织就会一如既往地继续陪伴着你,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离不弃。在本书的附录里列出了中国疫情年表,虽然书中也注明这一年表并不十分精准,但是我注意到其中两个年份:公元 208 年,疫,湖北军中;2/3 死于此病和饥荒……1127 年,疫,河南,首府死者几半…… 熟悉中国历史的都知道,公元 208 年赤壁之战,公元 1127 年靖康之难。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转折点,都好像有一个虽然看不见但又熟悉的陌生人到访,在某个时点,触了下按钮……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