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7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逻辑满分 “妈,你帮我把我的旧衣服打包一下,我准备捐掉。”“不要捐了,扔了吧。”“别扔,还有些吃不上饭的孩子需要。”“我没听说过还有穿 4XL 码衣服的人会吃不上饭。”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温暖的故事 适合冬日

      🌸每次阅读《读者》都有感动《二次捐献》,当生命像一场接力赛,一次又一次地为需要他的人带去希望的时候,所有的捐献,所有的爱心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那就是幸福。《解忧公主的信》,远离故土。有多少和亲的公主,一遍又一遍的思念家乡,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着权力的争斗,文化的冲突以及无力的孤独感。这些看似金枝玉叶的公主们到底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而终有一天她们回到了故土,才能感受到这平静的世界。家乡对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啊。悲伤或难过,请喝一杯茶,安静下来,让自己有一刻的放松,有一片的天地。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我们在谈论《读者》杂志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我个人以为,我们是在谈论自己的青春、奔跑、爱情和美好的年代,也是在谈论共和国的那一段燃情岁月,以及这一片土地上的壮美风景。海德格尔曾说,培养和关心,乃是一种建筑。我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读者》杂志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人的 “心灵读本”,所以要向它致敬!因为,每一颗珍贵的心灵,事实上都来自酿造的奇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手机就是人类近视的电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是跟我妈解释,这个游戏不能暂停。一个人的一生中其实没有几个大日子,在冗长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那些为数不多的大日子,才是我们生命当中闪闪发光的纽扣。                             ——— 《敦煌本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琼浆玉液三十载

            暮色苍茫中,总有人捧起那本墨香萦绕的册子,指腹摩挲着泛黄的纸页,仿佛触碰到了时光的纹路。当我们在谈论《读者》时,究竟在丈量哪段生命的河流?是青涩年华里追逐晨光的身影,是共和国初生时滚烫的热血,还是山河经纬间流淌的千年诗行?海德格尔说 "培养与守护皆是筑造",这薄薄的刊物,竟在三十载春秋里砌起了多少精神的屋檐。它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千万颗心灵共同酿造的琼浆 —— 那些被文字浸润的夜晚,那些被思想点亮的黎明,都在纸页翻动间化作了民族的精神年轮。或许正如敦煌壁画前的朝圣者,我们叩击的不只是油墨的芬芳,更是整个民族在文化长河中刻下的深深印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近在网上常常出现的 “凹点心理”,是德国心理学家霍尔曼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术语,指阅历丰富的人的心灵,有着更持久的战斗力,也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这里的 “凹点”,是指失败的经历及其在心理上留下的烙印,好比高尔夫球面的凹点。高尔夫球运动兴起之初,球表面的图案并不固定,参赛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加以设计。奇怪的是,有经验的球手都喜欢用旧球,特别是表面有划痕的球,有人甚至故意在新球上制造划痕。原来有划痕的球要比光滑的球有更优越的飞行性能。于是,科学家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出如今表面有凹点的高尔夫球。人们在生活中会遭遇各种挫折和不幸,它们一次次给心灵带来冲击,留下疤痕,但同时又能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就像高尔夫球表面的凹点。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者》杂志有着它特殊的美学风格和启蒙作用,恰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那个文化相对贫瘠与闭塞的年代,一帮老先生用剪刀和糨糊,为我们这些当年的学子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见了课本以外的世界,发现了新的表达方式、新的词汇、新的文字之美、新的理念与艺术风格……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种特殊的美学风格沉雄且广大,不仅成了这本杂志的表情,还是它的筋骨与血肉,更重要的是已成为一种文化力量。套用一句熟语,当我们在谈论《读者》杂志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我个人以为,我们是在谈论自己的青春、奔跑、爱情和美好的年代,也是在谈论共和国的那一段燃情岁月,以及这一片土地上的壮美风景。海德格尔曾说,培养和关心,乃是一种建筑。我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读者》杂志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人的 “心灵读本”,所以要向它致敬!因为,每一颗珍贵的心灵,事实上都来自酿造的奇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久别重逢

                  缘起:好久不读《读者》今天再次重读,我觉得就像久别重逢的好友,非常熟悉,又觉得有些陌生。我得试着给 2024 年的读者编写一个清单,方便我重读时找到,方便我要用时找到。感受:期待下一期《读者》,给好友也送一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陪伴我三十年的《读者》,首次电子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保持柔软

                      唯有拿出软和的心底,暴露出那个心底,才能建立人与人的连接。我们正是为此而活着的,也因此才算活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小时候最爱看的杂志是《党的生活》,直接翻后面,有漫画。

                        我一直在想:人类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回想起生命中闪耀光辉、让我觉得值得一活的时刻:和家人共度悲喜的时候、跟朋友畅谈无忌的时分…… 那些时刻都是柔软的。是的,唯有拿出软和的心底,暴露出那个心底,才能建立人与人的连接。我们正是为此而活着的,也因此才算活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出差途中,打开《读者》,没有看完,到了酒店,洗漱完毕,继续读完。大学开始度过《读者》,中间停了十多年,因为得到可以看到电子版,又把这个习惯捡了回来。洗涤灵魂、陶冶情操,这是我喜欢《读者》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么多年了再看《读者》仿佛穿越到初中,很有文艺气息的一本杂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恰到好处的孤独

                              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你一个人关上房间的门,坐在透亮的窗前,捧起一本喜欢的书,让自己彻底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你体会到的则是积极的情绪,甚至是极致的享受。这种安于孤独的状态,也就是恰如其分的孤独,恰到好处的孤独。有人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当我们看到他人都处在关系之中,只有自己被排除在外时,内心就容易生出一种羞耻感。而如果我们不能把完整的自己表达给别人,即使与他人建立了连接,这个连接也只是部分连接,并不完整。没有建立连接的部分同样会让我们产生羞耻的感觉,因为这部分是我们没办法展示给他人的,是我们想要藏起来的。这时,我们就会有一种被动的孤独感。也有人说,孤独是最大的自由。相比于热闹和喧嚣,有的人更喜欢独处时的轻松,即使有些乏味,也不会感到不安。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自愿选择的独处,是在远离无效社交,甚至有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极致享受。因为自己想要,所以选择孤独。这就是一种主动孤独。不过,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孤独不太容易给人以享受的感觉,更谈不上是较高层次的生命体验,反而会带来一种不安的,或者说不舒服的感受。如果你也有此感受,那或许恒常稳定的客体还未在你的内在形成,此时,接纳这种不安,将是你接下来的功课。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