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离阴谋论越近,离真相就越远
贪婪和欺骗炮制的谎言,为何经久不散?因為利益,巨大的利益。这是一本极为出色的作品,堪称纪实探险文学的佳作。作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调查记者,同时也展现出卓越的小说家才能,将新闻调查编织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而这一切均建立在严谨扎实的调查基础之上。此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之处包括:1. 高智商诈骗犯凭借精心策划的骗局,竟能成功蒙蔽众多专业人士,进而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2. 权威人物、专家学者乃至社会精英,有时也可能因个人名利驱使而行为失范;3. 人类常因自身短视而重蹈覆辙,比如本应绝迹的病毒因拒绝接种疫苗而再度肆虐;4. 调查记者需直面暴力、威胁、诉讼及诽谤等多重挑战,同时深入钻研调查领域的专业知识,其勇气与专业能力令人钦佩;此书不仅揭露了 “外部世界” 的复杂纷扰,更彰显了在其中坚持独立调查的记者们的非凡能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可能是我看到最恐怖的一本书了。韦克菲尔德一开始可能确实有猜想,可后来真的全是利益。最可怕的是,我一直在想,这样的事情能不能不再发生?可是我想不到破解之法。从第一步发表开始,单位加强对科研的监管?姑且不论学术保密(实际上不可能不考虑),单位不希望出成果吗?如果是单位的负责人搞的成果呢?是不是能够部分绕过内部监管呢?单位只能流程性监管,真心欺骗,是很轻松能够编出数据的。如果从第二部发表开始监管呢?柳叶刀发表之前严加审核?还怎么审?对于编辑来说,那篇论文的数据很丰富了。要求同行重复实验?杂志部没这个义务也没这个经费。等到事情发酵,那就彻底没办法控制了。网上那么多反转的故事,有多少啥都不懂的网友会跟着节奏在下面随意站队。现在简直越是官方否认的,越是网友觉得有问题的。所以,类似的事情怎么能够杜绝不再发生?我表示绝望,深深的绝望。那些枉死的孩子们的哭声,韦克菲尔德必然是听不到了,因为哪些孩子们,如何能够知道地球那端的韦克菲尔德动动嘴,这端就将掀起一场夺取他们生命的疫情。叹息,叹息。造谣容易,辟谣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