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中国城市数据梳理

    可以当资料库看。中国 106 个城市人口超过 100 万,其中超过千万的 7 个超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成都),超过 500 万的 14 个特大城市(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14 个超过 300 万的 I 型大城市(南宁,石家庄,厦门,太原,苏州,贵阳,合肥,乌鲁木齐,宁波,无锡,福州,长春,南昌,常州),其余 71 个 II 型大城市。美国 10 个城市超过 100 万,只有纽约 800 万和洛杉矶 400 万,其余 7 个 300 万以下。日本 12 个城市超过 100 万,东京都市 1394 万,横滨 372 万,大阪 270 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潜力,综合日本的都市城市圈和美国的海岸线分布,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长三角 + 珠三角 + 省会城市圈,如果没有高校的城市都会逐渐萎缩,人口被大城市虹吸,中国超过 300 万的 35 个城市的房产都会保值增值,其余 71 个超过 100 万的城市存在风险,其他低于 100 万人口的城市都只是适合养老休闲,不适合置业。如果现在身处这 35 个城市的可以坚定置业信心(石家庄,南昌,郑州在挣扎但会有转机),如果不是应该考虑迁移,“树挪死,人挪活”。

      5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有了一些不一样的认识。经济发展是宏观的,但城市作为一个载体,是能带给我们最直观感受的。有人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二线城市的房产就像股市里面的绩优股,你买了其中的房子,就像买了股票,房价翻倍,是因为享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红利。城市崛起,要么靠外因,比如政策,交通。要么靠内因,比如历史,地理。但是我们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几年发生了太多的事,很多的意外。日本核污水一倒,很多逻辑就发生了变化。沿海城市的宜居就真的宜居吗?日本的核污水倾倒,是公开的,那么没有公开的呢?污染问题是一直存在的,以前看德爷的荒岛求生,在无人岛周围转一圈,就能找到很多可以利用的垃圾,塑料,玻璃瓶,废旧金属,啥都有。科技在发展,但是对垃圾的处理,主流方式一直没变,就是填埋。以前我这边还经常烧秸秆,整个城市都灰蒙蒙的。这都是污染啊。陆权与海权的竞争,从斯巴达与雅典到苏联与美国,苏联的失败有个原因是技术条件没跟上。目前的中国高铁是对外的一张名片,技术已经成熟。欧亚大陆的整合连接,技术上已经有条件了。向南,中老铁路已经开通。向西,搁置多年的中亚到欧洲线路,也因为俄乌战争有了转机。路上丝绸之路应该会逐步兴起。北方的气候条件也在慢慢改变,从以前的干旱少雨,到现在的冷不防来个暴雨突袭。当条件环境都在改变,那城市发展应该也会改变。内陆城市的突破也有可能。以前是人扎堆往东部跑,以后有没有可能人扎堆往中西部跑。以前是离海岸线越近,越受人欢迎。以后会不会离海岸线越远,越受人欢迎。鬼子倒核污水,美帝表示不知情。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文明在进步,但骨子里的强盗逻辑一点没变,这是我看到的。中西部几个主要城市我查了一下,远离海岸线,远离地震带的有一个我比较喜欢。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还有一点,贵阳也是一个低调的美食之城,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18 年,西安成为第 9 个国家中心城市,且是大西北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除西安之外,西北的乌鲁木齐、兰州均不乏竞逐国家中心城市的想法,但多年以来国家中心城市未再进行大幅扩容,西安作为西北地区龙头城市的地位由此奠定。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富裕深圳穷广州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不断扩张,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乡村空间不断被挤压,城市的发展处于新的变局之中。作者在这本《中国城市大变局》中着重介绍了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等 37 重要城市,将其经济发展状况和竞争趋势 为我们梳理了一遍。回顾历史,中国历经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发展时期四个时期。产业重点从发展基础产业到服务业,从发展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如今,第四次科技革命已来到,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创意、新能源等高新科技领域兴起。面对如此形势,各城市又该何去何从?其实一直是个很伤脑筋的问题其实,城市的发展受很多因素影响,地理位置、技术改革、产业更新、结构调整、资源配置、人才引进情况、政策扶持等。有的城市却因为资源枯竭、产业变迁、城市间人口迁移、政策错误、产业引进不理想等原因处于收缩状态。比如曹妃甸因为过度超前开发,产业引进不理想而一度被称为 “鬼城”。 作者凯风认为,未来城市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会呈现一线城市地位继续稳定、经济重心持续南移、抢人大战白热化、楼市大分化等趋势。不管是省会城市还是地级城市,抑或是乡镇,不管是内陆城市还是沿海城市,因地制宜、稳中求进、多边可持续发展才是最佳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省会” 背后的经济逻辑和现实逻辑不难理解。就经济逻辑而言,经济集聚本身就是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以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发展,同样得到现实世界的检验;而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的人口、环境、产业承载力,也得到了政策支持。就现实逻辑来看,一个省份,如果连一个显眼的大城市都没有,恐怕连参与区域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遑论在重大国家战略中获得一席之地。在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战略日益明显的今天,没有中心城市,就没有引领者,无论是人口竞争还是产业竞争,都缺乏 “领头羊”。用马太效应对抗马太效应,用大城市对抗大城市,成了许多中西部省份的共同选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了一个星期左右,终于看完了,通过本书把全国各个城市产业和运营模式都了解了下,值得静下来了解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上海港核心港区所在地竟然是向隔壁的浙江省租来的;河北省目前只有 1 所 “双一流” 大学,即河北工业大学,但这所高校坐落于天津市;京津包围之下,在北京通州隔壁还有一处类似于 “飞地” 的区域,即隶属于廊坊的大名鼎鼎的三河、香河、大厂 “北三县”… 这些都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才知道的知识。看完这本书,相当于通盘了解了中国各大主要城市的经济脉络,对于增加见识、开拓视野、谋划未来等,无疑是蛮有帮助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城市发展规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城市发展

                    1、国家政策。     国家制定的大湾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川渝等具有国家战略发展的增长极,指定的 “国家中心城市”、都市圈等,在人口、工业产业、科技创新有巨大优势,引领和带动周边或区县发展,在国际上某方向、某产业有巨大竞争力。2、区位优势。     因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沉淀等原因,形成的沿海、沿边和交通枢纽,进而因港口、空港大量的物流运输而发展的地域城市,对内产品设计、加工,对外形成贸易、物流,形成巨大优势。3、历史积累和文化特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永葆青春,后来者总能借助新的时运脱颖而出。正如我们难以想象,曾经作为美国第四大城市的底特律,从繁荣到衰落不过几十年时间;同样难以想象,香港、深圳,从曾经的 “小渔村” 跃居为国际大都市,珠三角地区从遍布农田到成为 “一地堵车、全球缺货” 的 “世界工厂”,也就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 每一场城市变局背后,总是潜藏着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国际关系变迁、政策变动的影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城市大变局》分析的城市到是挺中肯,不过就是指导方法不是很多。不过通过这本书也了解到了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也算是一本不错的书。大城市的变局在哪里?现在所有的城市都在闷头朝前冲,有一点值得关注,同质化,所有的发展模式都惊人的相似,如果这样最终都要走向恶性竞争。国家对于整个国家的资源调配和政策支持应该有所倾向,不然是走不出国门的,竞争力也是不足的。抗击打能力也堪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长三角到东三省的反差

                          城市,一直是关注的重点。本书从开篇的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到失落的东北,收缩型城市。祖国大好河山从时间的纵轴发展串起,非常值得一读,非常值得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解城市发展变化的著作

                            这本书从历史、产业布局、国家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阐述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城市。城市是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国家长期繁荣的重要战略节点。个人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密切相关。了解城市繁荣背后的深层逻辑,未雨绸缪选择自己长期发展的城市显得很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般般,泛泛而谈,可以大概了解中国城市的一些情况,回避城市发展的问题,过于正面解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城市参考

                                  不如把一个城市再深入一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新认识当下的城市

                                    这本书很好,对我的启发和触动很多。     首先,看了作者这本书,我对于以往印象中的城市有了一次大的洗牌。虽然通过网络看到了很多有关城市的变化信息,比如网红不夜城的西安、一个街道顶上一个地级市经济总量的深圳、“白菜价” 房价的鹤岗等等…… 但是这本书作者真是用很详实的数据在告诉我们每一个大型城市的前世今生…… 感觉很是触动。比如东北三省的 “f4” 城市、天津、唐山、大连曾经如日中天,辉煌灿烂,但与之对比的是现在的发展迟缓,经济的萎靡不振。感慨不但是个人在拼命竞争,其实亦如这些城市,如果不设计好自己的定位,不卯足劲发展,也许不到十年,这本书里面的排名就会再次大洗牌。    其次,我一直认为比较发达的江浙和福建可能是因为自然资源的原因,比如地势平坦,气候宜人,但是看完书才知道,这些地方的资源禀赋真是够差劲的,但是也是因为地不多、不平,不能很好的种植,因此才有了经商、闯荡的动力。你看,很多时候表面上上天也许给了你一副 “烂牌”, 但是如果你想办法、找路径,有时候是会有 “彩蛋” 出现的。    最后,无论是城市还是个人,形势的作用也许大于一切。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数字化时代,城市中的 “大哥” 随着不同时代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农耕时代中国的中心更多是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的中原地带、工业化时代东北三省是有名的 “共和国长子” 重工业的集聚地、数字化时代的 “北上广深” 以及目前来看变化莫测的其他集聚区。这个 “形势” 也许就是 “天意”, 无论城市还是个人,一定要顺势而为,借势而为,否则只能落后、被嘲讽。    而这本书教会我从全国大视角俯瞰这些生机勃勃的城市,进而鞭策我也应该有大的视角来省视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踔厉奋发

                                      祖国三十多个省市,各有各的特点。自己没有生活在一线城市,很多优势体验不到,偏安一隅的细读自己所在省份与城市,亦有所感。只叹息自己去的地方不够多,但这次让我从经济、人口等方面权衡了各个省份,也帮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美丽的中国。客观,公正,用数据说话,令人信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估

                                        真正认识一个城市的比较优势所在,摆脱历史上辉煌的包袱,顺势而为,某种意义上是还原其本质特性,形成其持续发展之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事实上,像鹤岗一样的收缩型城市还不少。根据清华大学龙瀛团队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2010—2020 年,全国共有 266 个收缩型城市,与前十年相比,增加了 86 个,总数占全国城市的四成左右。以区县来看,全国共有 1507 个收缩型区县,占比超过一半,总面积为 440 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近 46% 的领土,相比 2000—2010 年之间增加了 461 个。这其中,最严峻的当属东北地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东北 40 多个地级市中,2010—2020 年,仅有沈阳、大连、长春三城人口正增长,其他城市全部负增长。如表 7-9 所示,黑龙江 11 个地级市人口全部负增长,辽宁、吉林各自有 12 个、8 个地级市的人口减少。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