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84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清明假期,了解下传统文化岂不美哉?

    你知道阴阳历法的来历吗?在这本书里你只需要 1 分钟就能了然于胸。你可以以漫画的型式,了解到元宵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各个节日的习俗。最绝的是最后的 24 节气图,从中你能了解每个节气与人的关系。正好清明假期,了解下传统文化岂不美哉。如果你有孩子,借这个机会让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个良机。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应景的一本书。混子哥用风趣通俗的语言加漫画的方式,把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的如此超凡脱俗、引人入胜,实属科普读物之精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漫画书过时了

        漫画没有过时,但漫画书过时了,因为现在的信息量的输出速率和容量和传统完全不同,本书 2 万字文字稿,以现在电子书语速播放每分钟 240-260 字,2 倍速收听,40 分钟就播放完毕,大屏幕上下浏览逐字逐句半小时也看完了。如果不是为了欣赏漫画,只是吸取信息来说,在现在先贤哲人的雕像都可以由 AI 生产数据人的时代,家里的书架会如同传统的电视墙在家里消失,取而代之是家庭放映室和无处不在的各种屏幕。这种漫画书如同技术说明书已经和必将被短视频取代,著书立说,著作等身是传统知识分子的陈旧执念。

          2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于传统节日中,窥华夏文明脉络在众多讲述民俗文化的书籍里,漫画版的《中国传统节日》就像一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通往华夏千年文明深处的大门,带着读者在时光长河中穿梭,领略传统节日里的深厚底蕴。书中对每个传统节日的起源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从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到端午节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传说的紧密相连,作者旁征博引,把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渊源一一挖掘出来。这些起源故事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追思。比如,了解到春节的起源,便能感受到古人对新一年的祈愿,以及对农耕文明下春种秋收循环规律的尊崇。除了起源,书中对节日习俗的描述也让人大开眼界。中秋赏月、吃月饼,那是阖家团圆的温情时刻;重阳登高、插茱萸,满是对健康长寿的美好期许。作者不仅记录了习俗本身,还阐释了它们蕴含的文化意义。像春节的贴春联,红红火火的纸张上写满吉祥话,这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驱邪祈福的文化内涵。这些习俗就像文化的基因,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不过,书里要是能多一些不同地区节日习俗的对比,或许能展现出更丰富的节日风貌。比如不同地方春节的饮食差异,南方吃年糕,北方吃饺子,背后有着地域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因素。要是能深入挖掘,这本书会更具深度和趣味性。总体而言,漫画版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审视传统节日,唤起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让更多人明白,传统节日不仅是简单的日子,更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过年了,新的一年正式开始。阴阳合历结合了太阳年和月亮年的周期,但新年第一天通常依据月亮年确定。春节作为最重要的节日,从腊月二十三持续到正月十五,是全球参与人数最多的节日。端午节,“端” 意为初始,“午” 通 “五”,因此 “端午” 即 “初五”。如今,端午节常与屈原联系在一起,因其文学成就和爱国情怀,成为节日的主要象征。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多依赖迷信,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有趣的是,一些事物的名称与实际内容不符,如鱼香肉丝无鱼、雷峰塔无雷锋、月海无水,这些名称背后充满文化趣味。二十四节气被编成诗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生动描绘了四季变换。谚语 “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则表达了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许。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过节是文化也是生活

              为什么要过节?Deepseek 如是说: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源于多元文化交融,其存在意义可从以下六个维度进行阐释:一、自然节律的文化编码以春节(立春)、端午(夏至)、中秋(秋分)、腊八(冬至)为代表的岁时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太阳回归运动的精准观测。如春节最初对应 "岁首立春" 的农耕周期,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改十一月,汉武帝时期最终确立正月为岁首,形成完整的天文历法体系。二、历史记忆的仪式重构端午节源于先秦夏至驱疫传统,东汉后与屈原传说结合,形成新的文化象征。这种层累式文化建构在重阳节(桓景避灾传说)、七夕节(牛女星宿神话)等节日中均有体现,反映出集体记忆的再造过程。三、阴阳哲学的物候表达清明节的 "踏青" 与 "祭扫" 暗合阳阴平衡,春分后十五日 "桐始华" 对应清明三候,既有对生命循环的哲学思考,又包含对自然秩序的敬畏。中秋祭月仪式中的 "男不拜月" 禁忌,折射出传统阴阳观念的空间实践。四、社会治理的礼俗互动秦汉时期元宵节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唐代将上元节定为法定节日,宋代发展出完善的灯市管理制度。这种官方与民间的互动,使节日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文化装置,如明清时期春节期间的 "封印" 制度。五、经济生活的周期调节传统节日构成以 "市" 为中心的经济节点,如宋代汴京七夕 "乞巧市"、南宋临安中元节 "冥器市"。明清时期形成的 "年货经济",至今仍影响着现代商业周期,2023 年春节黄金周全国零售餐饮销售额达 8210 亿元。六、文化认同的符号生产节日食俗如饺子(交子)、月饼(团圆)、粽子(角黍)等,通过物质载体传递文化密码。春节 "福" 字倒贴、重阳茱萸佩戴等习俗,形成具有排他性的文化标识系统,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谱系。这些传统节日在当代正经历创造性转化,如清明 "云祭扫"、中秋 "数字月饼" 等新形态,既保持文化内核,又实现现代性表达,构成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生动注脚。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过节啦🎉放假了‼️

                这本番外,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的特色节日和 24 节气的由来与变迁,世世代代的祖先们把悲欢离合,可口可乐,梦寐以求,都凝结在一个个节日之中…… 看过此书,每当过节,可能会多一点儿谈资,多一点儿感怀……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简洁生动、以史为鉴、汲取智慧

                  1、 以漫画和段子串联历史:以幽默风趣的漫画和搞笑段子为载体,将严肃的历史内容进行趣味化呈现。比如把东周列国比喻成一个班级,周天子是 “班主任”,诸侯国是 “学生”,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就像同学间的打架,被灭国就如同学生被赶出班级。 2、 梳理历史大脉络:从三皇五帝的华夏文明曙光开始,依次讲述青铜时代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与百家争鸣,秦朝的一统六国与中央集权,汉朝的文景之治与丝绸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隋唐盛世的民族融合与文化繁荣,五代十国与宋的文人治国和科技发展,元朝的蒙古帝国与多元文化,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夕阳与变革等。 3、突出关键历史事件和人物:抓住每个历史时期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人物进行描绘,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等,还对李白等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进行了梳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人的节日,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 24 个仙人,虽然他们人多脸杂,却有着同一个使命:帮助农民丰收!他们就是二十四节气。这些神仙轮番管理人间,大概每隔 15 天,就换人上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搞笑的氛围中了解传统文化

                      一如既往的搞笑画风,用最糙的画质讲最实用的故事。这本漫画呢,讲的是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的故事,里面详细的介绍了除了现在我们熟悉的风俗习惯,还有哪些是我们应该知道的知识点。比如端午节,以前并不是吃粽子,也没有划龙舟,那后来这两个项目是怎么变成限定套餐的呢?看了你就知道了端午节背后的故事。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混子哥,一直都不混

                        嘿嘿,不记得什么时候读完的书,也不记得里面讲了什么,但是作为一个漫画书,消遣一下还是可以接受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趣的漫画

                          全文用段子的形式介绍了中国一些传统节日,让我一口气看完了。很有意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轻松翻翻,挺有意思的

                            漫画的形式,读 / 看起来没什么压力,诙谐的文风给人印象深刻,知识内容也不深奥,适合闲暇之余翻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名: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番外篇):中国传统节日作者: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出版社:海南出版社・读客文化出版时间:2019 年 10 月 ISBN:9787544389372 字数:21 千字本书由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得到 APP 电子版制作与发行她在任的时候,不但花草争奇斗艳,由于天气越发暖和,人们也开始种蔬菜瓜果。人间处处好风光,世界走上颜值巅峰,天地清洁又明净。可有人看不下去了,花花草草整得飞起,是不是该照顾照顾谷子了?于是,随后来了位仁兄,他下起了雨。这么一来,谷子天天都能喝到 “快乐水”,所以他是 —— 谷雨是春派的老幺,他一卸任,春天差不多也该谢幕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明载体的变迁

                                当混子漫画的墨线在纸上起舞,历史人物便挣脱了史册的桎梏,化作跃动的精灵。那些曾被尘封的典故,在夸张的对话框与俏皮的拟声词中重获呼吸。我凝视着这种奇妙的嬗变,忽然想起敦煌壁画上飞天的飘带 —— 文明的载体原是需要不断挣脱旧躯壳的灵物。短视频时代,文字似乎成了被遗弃的甲骨,图片沦为褪色的绢帛。人们追逐着光影交织的动画,如同追逐着会发光的流沙。但文明的本质真的在流失吗?或许我们只是目睹了一场载体的迁徙。从结绳记事到青铜铭文,从竹简缣帛到活字印刷,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在重塑文明的肉身。动画与短视频不过是新的陶罐,正等待将古老的精神酒浆重新封存。在故宫角楼的阴影里,一些游客用短视频拍摄飞檐上的脊兽,那些曾被文人用诗赋吟咏的琉璃神兽,此刻在手机镜头中获得了新的生命韵律。这让人想起《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用绢本定格汴京的烟火,而今天的创作者用像素重构流动的市井。载体在变,但文明基因里的烟火气从未消散。或许该说,人类文明的载体从未真正 “改变”,它只是在不断寻找更贴合时代的皮肤。甲骨卜辞渴望被刻写,唐诗宋词期待被吟诵,而今天的智慧正等待在流动的光影中绽放。当我们在短视频里看见用粒子特效演示的二十四节气流转,那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古老农耕文明在数字原野上的新生。文明的河流从未停歇,它只是不断更换着载它前行的舟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半小时漫画传统节日》

                                  📖 书籍亮点作为《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作品后的全新之作,延续了既严谨又搞笑的风格。以手绘漫画和段子形式呈现,每一页有知识点与段子,让人每三秒笑翻一次。🎊 内容涵盖让读者通晓二十四节气及九个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等。揭示节日背后的古代知识,如历史、天文等,了解节日来历同时知晓传统文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俗易懂

                                    此时天寒地冻,完全没法劳作,农民伯伯这才能开始一年中为数不多的放假玩耍时间。小寒号称全年最冷节气,连后面接班的大哥 —— 大寒,都比不过他。可大寒命好,上任期间差不多正好过年!这时候,大家可以尽享丰收成果,好好放松放松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轻松愉快的读完了,很喜欢这个系列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仅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就让读者通晓了二十四节气以及九个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和腊八节。这本书延续了半小时漫画系列既严谨又搞笑的风格,让你在哈哈大笑中学到传统节日的真正来历。一本让人捧腹大笑,又粗浅懂的漫画式节日说明。画风一如既往的无厘头,常常让我笑得肚子痛。强力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古代劳动人民最智慧,最光荣

                                          浅显易懂的古代二十四节气漫画,对一年到头一盆子浆糊的大人来说,此书值得在这个清明假期一气呵成读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让我们每个节日都过得那么 “有文化”,凄楚的祭祀活动也赋予了生动有趣的生命。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