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8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坚持等待,坚决等待,机会迟早会来!

    豆瓣 8.5 高分作品,了解司马懿不可不读的传记杰作。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专家秦涛力作,深耕三国历史,出版多部通俗历史读物。翻开本书,看司马懿如何等走曹操、等死诸葛亮,等成三国大赢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谋子司马懿

      司马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中司马昭的父亲,西晋司马炎的爷爷,他的一生,顺应时势,以权谋求存,以私德立身,最后个人的事业以喜剧收场,为子孙开创大晋江山。但是,如果把历史的时间轴拉伸,则可以发现:诸葛亮生前失败,却青史流芳;司马懿生前成功,却败在了后人心中。成败异势,冥冥中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操控一切?这就是人性之下的历史。相比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也许人性细致而微观的蜕变更能吸引人。西晋立国五十二年,真正统一的时间不到十二年,可称昙花一现。然而,这朵昙花,却堪称中国史上最黑暗腐败、最没有希望和活力的罪恶之花。司马懿生前似乎没有走错任何一步棋,而他的子孙却满盘皆输。是智商得均值回归吗?这已不得而知了。从司马懿本身来看,他在能力上确有其过人之处。他的擅长军事与谋略,对政治斗争的把握,善于隐忍和韬晦,在汉末三国都属一流。司马懿利用他的能力,精心计算着每一步人生的棋着,少有失败。与他对垒的人物,或明或暗的对手,如曹操、诸葛亮、曹爽、孟达、公孙渊、王淩…… 无不是一时的俊彦,但亦无一不败下阵来。司马懿的品德,为后人所诟病最多。但我们看他的所作所为,无论铲除曹爽还是王淩,无非为了自保。何况,曹爽、王淩也自有取死之道,放在哪个朝代也难以幸免。古人说司马懿以狐媚事上,也属偏激之辞。司马懿在曹操这样的雄猜之主手下,不收形敛迹,如何得以久全?而刻薄内忌的曹丕、果决好法的曹叡,也都不是善与的主。司马懿加强自身修养,戒骄戒躁,谦虚自持,很难说是什么 “狐媚”。至于称司马懿欺负孤儿寡母,更是过甚其辞。司马懿受托孤之命,对曹叡的忠心耿耿,有目共睹。反而是曹爽,强迁郭太后于永宁宫;司马懿受太后旨意发动政变,很难说完全违背郭太后的意图。最大的疑点在于,司马懿究竟有无篡位之心。很难说有,也很难说没有。人到了司马懿这样的位置,不可能没有考虑过篡位与否的问题。甚至一代完人诸葛亮,面对李严劝加九锡的建议,照样给出 “如果能扫灭曹贼,即便加十锡都可以,何况九锡” 这样有点儿犯上的话来。(陈寿整理《诸葛亮集》引李严书信)而司马懿,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言行。他对九锡、相国、丞相、郡公之类荣誉和职位一律推辞。起码可以说,司马懿本人,并没有篡位之心。有人说,这是在装。但是,如果这个人能够装好人装一辈子,装到死为止,那我们客观讲,这个人不正是一个好人吗?孔子的六世孙子顺有句名言:“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人都是装出来的。装一辈子,就是君子;坚持不懈地装,就习惯成自然了。司马懿的一生,可以说是这句话的一个注脚。司马懿不是没有可以诟病之处。他在处理公孙渊、曹爽、王淩之时,杀戮太重,乃是人生抹不掉的污点。但是人们对司马懿评价很低,原因何在?我觉得,有两个思维习惯在作祟:一、原心论罪。即评价人主要不看其客观功绩,而看其主观动机。动机再好,即便一无所成,也是好人;动机一坏,即便功比天高,也是坏人。二、血统基因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你司马懿的儿孙如此,逆推上去,你司马懿想必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两个思维习惯究竟是否有助于我们的思考?我不做评价。但是我觉得,骂人必须要骂到痛处,否则被骂者也难以心服。指摘司马懿的办法,不在于对他个人私德的揣测,而在于他是否能秉持公义。司马懿最大的问题在于:只能救己,不能救时。汉末三国,世道人心,每况愈下。但是,在汉末的时候,由于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一批杰出政治人物的存在,还是有一些良好的政治变革和向上的苗头。司马懿既然拥有如此杰出的才能,又身居宰辅之位,便当负起匡救时代的重任,以榜样之力,默默扭转江河日下的世运。然而,他并没有做到。他所做的,不过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独善其身而已。孙权看不起贾诩,认为他没有资格成为三公,原因并非能力不足。的确,从匡救时代来讲,贾诩与荀彧相比,完全是天上地下。时代在向下,人要向上;个人违逆了时代,自然就会受伤。所以,司马懿选择识时务,无可厚非。但是,倘若在衰世不能有这等精神,而一味顺着衰世的时运,以成自己之功,则整个民族将走向万劫不复。司马氏的统一中国,便是利用了这种向下的时运。汉末最大的弊病,乃是缺乏一种光明正大的精神。当时的士人,知有家族、有郡守、有恩公,而不知有天子,不知有天下。曹操、诸葛亮试图扭转这种局面,所以实行 “名法之治”,以破灭虚伪造作的假道德,恢复真实本我的真道德,然而世家大族的势力实在巨大。曹操死后,他生前一心维持的世家与寒族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司马懿笼络世家,利用这种力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他本人有一定的儒学修养,但是他所用的计谋和立身之道,其实无非权谋而已,并非浩然正道。儒家的修养,不过是他的缘饰罢了。所以,既然司马懿立身非以正道,他的子孙继续变本加厉,则西晋的立国非以正道,可想而知。立国非以正道,君主便无资格要求天下人行正道。所以,司马氏强调的所谓 “名教” 不过是虚文而已,遭到了思想界的非暴力抵制,是为玄学思想的兴起。玄学一起,再加上后来的走样,则整个时运更加向下。这才是司马懿的根本要害。当然,以上仅是我的一己之见。好在,历史是开放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味老谋子

        好书,弥补了我个人很多关于这段历史,人文,经验教训的不足。在这里分享一下我读书笔记的部分。VS 时运时代大背景通常是普通庶民无法改变只能适应的东西。司马祖上为名将,耗四代人之力,将家族核心业务线由武转文,为司马懿一代作好了博取高官仕途的准备。理论上如果汉朝不动荡,那司马兄弟明显会在仕途上顺遂。但是,即使此时司马家图的是汉朝的高官,没有一丝朝纲更迭的预期。令历史都没想到的事情是,那几年紧锣密鼓地发生了很多改变时势的大事 (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 朝廷角度,由于 “太学” 的社论团体对舆论的影响较大,某些场景已经威胁到了朝廷的威信 (太学说你行,不管你行或不行,朝廷也会请你出山当官以平民怨),已经开始针对 “太学” 一类的文字类团体进行了打压,这意味着以太学方向入仕已经有一个不好的风向。- 大将军何进监国能力一般,进一步诱发十常侍之乱;- 为解十常侍之乱,引董卓进京解决宦官难题,却如驱狼引虎;- 董卓夺权,祸乱朝纲,万事不按规矩走,莽夫特性展露无疑;- 为解决董卓之患,在袁绍的号召下,十八路诸侯各怀鬼胎,联盟成军,反董;- 董卓前期惜败之下,着急忙慌迁了都,彻底让汉朝形毁神散;- 董卓最终失败后,大家都忘记了一开始扯的幌子,于是群雄开始割据,互相争讨权力、资源、地位、名望。事已至此,司马家渴望的弃武从文呢、以文入仕呢、高官厚禄呢?荡然无存。。别说司马家的想法了,在这个大环境下面,即使是曾经巍然的汉朝,也已经有了化成虚无的趋势 —— 大部分人 (各位诸侯) 已经无视了朝廷的威严开始各自为政,看来汉朝的确命数已尽。在这一片混乱中,大哥司马朗受父 (司马防) 命,为带司马懿逃回老家,散尽家财欺骗董卓,幸免于迁都受难,已属不易 (给大哥掌声);回到温县老家,司马朗审时夺势,觉得所谓 18 路诸侯比董卓也没好到哪去,不论如何,带着司马家,毅然决然先避战火才是上策 (再次掌声)。于是再度辗转去往黎阳军营。风风火火,殚精竭虑,但总算是保住了司马一家老小。可以看出来,司马朗这位老大哥,优秀,成熟,靠谱。PS:司马懿心知自己跟大哥不是同一 level,所以某个角度上讲,很长时间都算是在大哥优秀的影子里,在很多场景里的存在感可以说,若有若无。长兄如父,老大哥在这方面依然做得十分优秀,给司马懿提供了足够的环境,让他可以安安静静读书,读经典,并且有机会在军营里沾染上军火气。在这个环境下的学习和积累,铺垫好了司马懿传奇的人生。。领悟 - 时空瞬息万变,人生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 拥有适应环境的心态,并随时加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关键的节点以清晰的思路,勇敢拥抱变化,非常重要。- 要扛造,要当小强,不要过于理想化,越理想化,越脆弱。- 随时都要保持学习 (无论是人格情操还是专业竞争力,学到啥算啥),勿让胸中无墨水,大脑空空若豺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差点被封面劝退的非虚构文学好书

          适合在家独享,公共场合带本纸书就装不成 13 了...... 封面要是像《八月炮火》那样婶的,一个大 M 中间放,看的看,装的装,销量指定蹭蹭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看又好读的三国历史读物

            本书以司马懿为导游,用全面的历史视角为读者构建了一副波澜壮阔的三国史图。其中通常的逻辑,富含文采的语言让读者读起来酣畅淋漓,大呼过瘾。说到司马懿,无疑是一位耐人寻味的人物,其人性洞察把握和个人心性城府之深远,无疑实为给变局中明哲保身,乱世中建功立业的有志之士树立了极为深刻的典范。第一遍读司马懿读的是忍,再读才能读到直下担当,忍无可忍方为忍,大忍是大谋。司马懿的人物形象缘何让人着迷,他无与伦比的语言和政治军事谋略还是表象,核心在于其在乱世中于三代奸雄曹主之下生存发展的独到智慧,共同构成了厚黑一派的魅力典型。司马懿的一生在世俗意义上来说无疑是成功的,所以现在这个大争之世会有一批忠实粉丝。然而本书立意客观,用诸葛亮对比,指出私德与公德的不同,个人成功与天下兴盛的区别,让人看到了一个祛魅后更加真实的历史人物司马懿。以史为鉴,对读者个人修养有所裨益,也把我们个人立志放到民族复兴的大局思考提供了有价值的角度。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司马懿

              有情节,有史实,好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司马懿传

                细细观察司马懿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从稚嫩而锋芒毕露到老辣而重剑无锋的整个转变。活了七十多年,他终于完全适应了黑暗的社会,如鱼得水,乐在其中。司马懿一生顺应时势,以权谋求存,以私德立身,最后个人的事业以喜剧收场,为子孙开创大晋江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知道是第多少本书,76?

                  近些年曾国藩炒的特火,去看了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后,回过头想起了司马懿,然后搜索,发现这本老谋子司马懿。下面总结下看完之后的几个认知点 1. 出道不用太早,太早容易高开低走,出道前一定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司马懿 30 岁之前一直在沉淀,比起哥哥司马孚,原本不被看好的司马懿一步步凭借自己的努力,最后位居太尉,一切都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太急的太快的太出挑的,大多都没活多久。2. 要能耐得住性子。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能够结硬寨,打呆仗。不管在哪一行,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不能看别人的生活乱了自己的节奏。3. 要有长辈意识。要带下面的人一起跟你成长,在家在社会其实都一样,一个人的成功并不能说明什么,一个家族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就,要敢于勇于带动自己的孩子,部下,不要有太多的想法,我们成就别人也是在成就自己。4. 看问题要往深看,不要浮于表面。大部分人看问题都只停留在表面,很少有人深究问题的本质,往往这极少的一部分人就成为了领导者,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年轻的时候看问题太肤浅,随着年龄的增长,看问题的时候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成长阶段必经之路,要是 30 岁的想法还跟 20 岁一样,就永远不会长大,就像吃奶的婴儿一样离不开妈妈。5. 要懂得让步,学会以退为进。不要跟人针尖对麦芒。6. 该狠的时候就不要犹犹豫豫,优柔寡断,不管是职场还是交朋友,没有狠劲的人就是老好人,也是烂好人,在面临重大考验的时候,想好,然后拔剑,出鞘必见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品读

                    拜读此书,甚有莫名爽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開心有這本書

                      我算是很常讀歷史的讀者,但這種既忠於史實,讀來又親切易懂,真的是史學大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纯粹具有正义感和报国热情的名士难以再有生存的空间,虚伪造作、奢侈淫靡的时局需要真的猛士来收拾。不自由,毋宁死,这是 2 世纪 60 年代以前的风骨。不求生,就要死,这是 2 世纪 60 年代以后的环境。要生命,还是要灵魂,这是 2 世纪 70 年代人们面临的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言简意赅

                          通透,拿起有欲罢不能的冲动,是本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味道的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谢

                              感谢 了解历史 迷茫之中 指明方向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