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2.0新历史主义对帝王的解构:在权力的废墟上起舞
本书是一部以虚构历史为背景的先锋派长篇小说,讲述了少年帝王萧宝卷荒诞而悲剧的一生。少年萧宝卷因先帝暴毙意外登基,年仅十二岁便深陷宫廷权谋。他天性顽劣,厌恶礼法束缚,在深宫中用捉迷藏、养蟋蟀等方式对抗虚伪的帝王生活。成年后,他沉迷于建造宫殿、举办盛大游行,甚至自封 "戏子皇帝",将朝政交给宠妃郑氏操控。朝堂腐败加剧,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农民起义。在叛军攻破皇城时,萧宝卷选择藏匿民间,却在流亡途中被昔日亲信背叛杀害。临终前仍执着于戏剧表演,完成最后一次 "谢幕"。苏童用魔幻现实主义笔法,将历史事件与超现实意象交织,反英雄叙事,塑造一个孩童和暴君的复合体,可惜现代人快节奏,很少人有时间去琢磨作者的隐喻,如果不是因为作者名声,我想很少有人会翻看此书。非解题概念的文史哲很难摆脱世界观的影响,特别是在宏大叙事课题,我个人阅读体会是如果三观不合就不必浪费时间了。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随笔很少看小说,看到名字好奇点进来看了一下,发现是作家协会的老人家苏童写的书,通过小说来阐述权利与人生的思考。架空是因为考证典故和真实性会是作者与读者双方的负担。小说里的红粉鬓影和宫廷阴谋都只是雨夜惊梦,小说里的灾难和杀戮也只是作者对每一个世界每一堆人群的忧虑和恐慌,如此而已。作者笔下主角的师傅觉空离宫的那个晚上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宫灯在夜来的风雨中飘摇不定,而庭院里的芭蕉和菊花的枯枝败叶上响起一片沙沙之声,在这样的雨夜里许多潮湿的事物在静静腐烂。书童朗读《论语》的声音像飞虫飘泛在夜雨声中,主角充耳不闻,仍然想着师父僧人觉空,想他睿智而独特的谈吐,想他清癯而超拔的面容,也想他离主角而去时最后的言语。我想这其实就已经揭示了权利谋局一种预兆罢了。主角遇到的爱情,那是一种女孩裙裾和黑发间散出的是新鲜迷人的气息,是一种接近幽兰开放时的清香。但是仍然被权利左右,不得不放弃人生中的美好。就像主角信步走到御河边,倚栏西望,宫内绿荫森森,枝头的桃李刚谢,地边的牡丹、芍药依然姹紫嫣红,故地故人,那个曾在御河边仿鸟而奔的女孩如今已离他远去。昨日往事已成过眼烟云,留下的竟然只是一些破碎的挽歌式的词句。权利下的老妇人 “玩笑”,让本不属于他的王位归属一个不知世事的少年,看似是造化,却也是不幸。最后却仍归属于所谓的 “应该” 之人。师傅苦觉,早已告诉他,苦竹寺在苦竹林里,苦竹林在苦竹山上。而那证据就是草丛中主角捡到了幼时在燮宫习字用的那支狼毫。全文《论语》贯穿主线,从开始的赠予至最后的苦竹寺,其中人生起起落落,方才读完,适才读懂。包容世间万物,有时却一无所获。解?有时没有意义,就像人生一样,终局相同,但你可以让人生有意义,这事本就是自身赋予,算自娱自乐吧。读书随想,随笔。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只要前行从十四岁到二十八岁,我感觉自己还对这个世界无比懵懂,可有的人却在同样的十四年经历了人生中的三次大起大落。这本书,并没有详细描述主人公端白这十四年里每一个故事的细节,倒是有他大量的内心独白,也正因为这样,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的内心在如何成长。十四岁,端白登基为王,却受制于人,空有王的头衔,却从没享受过为王该有的掌控力。他内心对此郁闷,却只能用杀戮来缓解内心的苦闷,在那样的高处,有着那样的孤独,杀戮是他唯一能体现自己权威的工具,也是他唯一能掌控的事情。二十二岁,他被贬为庶民,这一次,他终于可以选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路。好像是收到了灵魂的感召,他一直喜欢自由的鸟,而他认为走索是离成为鸟最近的路,当他内心确定了这一点,他义无反顾的投入了日复一日的训练,这跟他曾经是谁没关系,和他以后想成为什么有关系。二十八岁,当他成为走索王,带着他的团队,回到那个曾属于他的京城,却亲眼见证了自己国家的灭亡,也是那一天,他失去了他的团队,也失去了一直陪伴他的忠仆,或者应该叫伙伴。命运让他又成为了一个人,这次是彻底的。其实,我很难用幸或不幸来形容他。说他幸运吧,但他从来没有做过一天真正的王。说他不幸吧,可他始终都有一个忠仆陪伴,也阴差阳错躲过了亡国之君的命运。或许,书中的端白就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困境艰难前行,对每个人来说,重要的不是艰难,而是前行。好像只要我们还在前行,故事就可能有反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天意我从边缘来中心看似风平浪静,实则也确有安宁被保护,哦不被掠夺后无力撑开的翅膀被束缚的安宁再华丽的笼子也不过是华丽的坟墓我的龙椅上有四只脚皇后一双,太后一双我的呢?被放在了走索上阴谋的阴谋成了阳谋我成了祭品我的大燮国也成了祭品区区一妇道篡改了命运的符咒粘在床榻上白色小鬼的身上也粘在惠妃的身上我又哪里逃得脱牢笼如果清醒的人在做梦好一场白日梦如果梦中的人在做梦傀儡的梦亡国的梦从忠臣的肠子、愤怒的人皮、青紫色的首级流出、站起、提着告诉我梦分不分上辈子和下辈子在大燮宫的火光中时间被烧成灰烬连同我的囚笼我的帝王生涯也不过是庶人眼里的一缕青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主人公 “端白” 因祖母与母亲的权力布局,8 岁被推上燮国王位,成为 “提线木偶式帝王”,其统治始终笼罩于权谋与恐惧中;成年后因宫廷政变(兄长端文夺权)被废黜为庶民,流落民间成为杂耍艺人 “走索王”,最终归隐山林。“端白” 虽居高位却无实权,行为乖戾(如滥杀宫人、沉迷占卜),实为对命运失控的宣泄;流亡后,通过高空走索获得短暂自由,“走索王” 身份成为其挣脱帝王枷锁、重获主体。苏童通过端白这一角色,构建了一个“权力囚徒” 的典型样本:1. 帝王身份与庶民命运的双重书写,影射权力对人性的扭曲与异化;2. 端白的孤独、恐惧与自我追寻,呼应现代人对自由意志与身份认同的永恒追问。“端白” 的形象以其强烈的悲剧性与象征性,成为 “反英雄” 叙事的案例;但整个故事内容过于沉重,并不是我所喜欢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的帝王生涯》怎么说呢?我觉得很好的一部小说,虽然很多的地方仔细想起来可能也不是多么的合理。可是,放在那个场景下,发现原来是如此的 “正常”。对于至高无上的君王,轻松的的取人性命,好像是最简单的吧事情做完或者说最好的方法。如果您是那个帝王,或许想着自己肯定会把一切打理的很好,不过很遗憾的告诉您,我们人性中的暗,最终的走向肯定是无序的熵增。就拿年少的帝王去前线督战,就算他当时冲到了第一线,真的可以改变什么嘛?或许他的命也会丢在那儿。底层的逻辑没有改变,对于大势的趋向,任何表面的文章都不会掀起多大的浪花。而对于大燮国的国运更不是一两个帝王可以改变的,我们看到段文这个老帝王亲选的继承者,在大堂之上就将昭阳斩于庭前,国家也很快的被其他国所灭。所以这不是一个帝王可以改变的东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样样不轻松。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