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国宝的体温
马未都用他特有的文物叙事美学,将博物馆中冷峻的青铜器与泛黄的绢帛,重新赋予人性的温度。这位文物界的说书人,用京味十足的诙谐语言,在青铜饕餮纹的狞厉与钧窑窑变的瑰丽间,编织出一张贯通古今的文化密网。全书最精妙处在于对器物生命轨迹的复现。当作者讲述曾侯乙编钟时,不再执着于 65 枚钟磬的乐律玄妙,转而描绘战国工匠如何在泥范上雕刻蟠螭纹,乐师们怎样在编钟成列时试奏《九歌》。这种对器物生成场景的还原,让冰冷的青铜器获得了呼吸的节奏。在解读《韩熙载夜宴图》时,他捕捉到画中仕女裙裾褶皱里的政治隐喻,将五代十国的权力游戏浓缩在夜宴的杯盏之间。马未都的文物观照始终带着人间烟火气。他笔下的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白瓷巅峰,更是母亲哄睡婴孩时的体温记忆;那件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在他眼中不仅是天价拍品,更是蒙元铁骑南下时,中原匠人用波斯钴料书写的精神密码。这种将文物与日常经验勾连的解读方式,消解了国宝与普通人的心理距离。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文化遗产的今天,《国宝 100》第二卷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守正姿态。作者拒绝将文物符号化为文化消费的标签,而是通过器物背后的匠人精神与使用者故事,构建起中华文明的微观图景。当读者合卷时,那些沉睡千年的国宝不再是博物馆的冰冷展品,而成为了解我们文化基因的鲜活注脚。这部作品最终揭示的真相是:真正的不朽之物,不在于材质的永恒,而在于器物承载的人文精神永远在场。正如马未都在序言中所言:"每件国宝都是时光长河里的漂流瓶,里面装着先人写给未来的密信。" 书中精选的国宝,件件是文明的 “高光时刻”:西周大盂鼎的 292 字铭文,是奴隶制社会的 “劳动合同”;战国青铜杜虎符的错金篆书,藏着秦军调兵的森严等级;北宋李公麟的《五马图》里,西域贡马的鬃毛仿佛还在风中颤动。马未都像一位 “文物侦探”,从器型纹饰中抽丝剥茧 —— 汉代长信宫灯不仅是环保设计鼻祖,更暗藏窦太后与中山靖王的权力博弈。当他说 “展一眼” 是古玩行话里的 “惊鸿一瞥”,读者恍然悟到:原来鉴宝的眼力,就是解读历史的密钥。不同于正襟危坐的学术考据,马未都的讲述自带烟火气。他揭密元代壁画《药师经变》如何被切割倒卖,笔锋一转又聊起自己在日本美秀博物馆的见闻,贝聿铭设计的 “桃花源” 通道与壁画意境暗合。这种 “讲故事 + 抖包袱” 的脱口秀式写作,让知识壁垒悄然消融。书中 200 余幅高清插图更构建了立体阅读场域,当看到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上的骏马扬蹄,耳边仿佛响起安禄山叛军攻破长安时,那些为玄宗跳舞至死的战马嘶鸣。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马未都始终强调 “器以载道”。他写北宋定窑孩儿枕,不止于解说 “白如雪、薄如纸” 的工艺,更追问 “为何宋人把婴孩形态做得如此憨拙”,牵引出理学影响下的世俗审美变迁。书中金句频出:“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恰似点明文物研究的终极意义 —— 透过物质遗存,触摸民族的精神基因。这不是一本需要正襟危坐捧读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穿越千年的茶局。马未都就像那位烹茶待客的说书人,让商周的青铜、汉唐的灯火、宋元的笔墨,在杯盏交错间娓娓道来。当长信宫灯照亮书页,我们终将明白:每一件沉默的国宝,都是文明写给未来的长信。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美丽的邂逅2023 年的五一假期,我在家中邂逅了众多美丽的物件,很是高兴和吃惊,也涨了不少见识。总是感觉考古、古董那多是电视连续剧里面的情节,虽然跌宕起伏,吸引人眼球,但总是离我们真实的生活太远。印象中深刻的是有一段时间,鉴宝类的节目很火,普通人拿着家传的、买来的、淘来的古物请专家鉴别,假的就当场销毁。每次看这类节目都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看到赝品被砸的瞬间,也是心惊胆战。但后来就有很多传言,什么很多真物件被假专家砸了、什么里面均是剧本提前都演练好的、什么那些故事和鉴宝人均是 “拖”,什么这类的节目就是为了吸引人眼球等等。 虽然现在不看这类的节目了,但是那时候,我也曾问我家老人,咱们家有没有什么传家宝呢?什么这个瓶,哪个碗的?呵呵,但是看着马老师娓娓道来的这些美物,感觉真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