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借我一生

    这本书从自己的童年写起,儿时的余老师天赋异禀,聪颖异常,大家都觉得日后必成大器。在成长的道路上虽然坎坷,频遭小人构陷,但自己百折不挠,又屡有贵人相助。最终凭借自己的如椽巨笔成就大业。在书里,余老师对于自己所得的名与利尽量一项一项罗列得异常清楚。对自己青眼有加的诸位师长,余老师也不惮其烦写明他们的高尚品德、学术成就,以及官职官阶。正是因为在这方面过于津津乐道,以至于有人认为 “通过余秋雨的散文,总是可以看到他在历史迷雾所笼罩的深闺中,向现实的权力发出迷人的媚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余老师以狷介自诩,在他的笔下与自己至交相好的亲朋也都是大善之人。现实中,大善之人也有无伤大雅的小狡猾,白璧微瑕尔。只是在书里,连这种小狡猾也看不到。而在品评和自己有过笔战的人时,能感觉到的是一种紧咬牙关的微笑,尽管余老师一再大度表示,对于那些宵小,自己心里只是觉得可笑复可怜,“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在《借我一生》里,余秋雨说:我是一个能够原谅一切的人,心底不留隔夜之怨。可在我看来,他最终不但没有原谅一切,还由此而有了这两部作品。文革十年,他在他爸病重的时候选择了逃避深山,而不是选择家庭亲情,也看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懦弱。他书中对他离开妻子的三句话解释,我一笑而过之。。。。。人,有格局,而人的格局决定一切呀!他轻轻松松地引领作为读者的我们沧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使我们读懂了中华文明的沧桑的美,也对中华文化多了一份珍惜与亲近。曾经看过一段话非常适合来评价这本书,这里摘引过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留住生命,一切都会过去的,时间会冲淡所有的疯狂,而归于平寂。从接触历史课本开始,我们可以随口记起文革的时间区间,可以知道那十年发生的历史重大事件,可是脱离了人物情感而独立的历史事件终归还是过于冰冷,无法感同身受。作者把家庭在文革期间遭到的变化描述出来,文革不再像是历史事件,而是人性的惨败和升华。通过这部作品深深感受到余秋雨先生的人格魅力,无形之中更会影响世世代代的人,读他人的人生,也是在读自己的人生。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职场教科书

      中间几章讲余秋雨在上海写作组的经历,别看他写的苦哈哈的,但余其实游刃有余,竞也全身而退,毫发无损。普通人职场失败顶多卷铺盖走人,余要是斗争失败,立马提篮桥的干活,十年苦窑是难免的。其中经验,可以学学。当然要警惕作者的自我美化。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谢余老师让我去触碰那一段珍贵历史,可能在某些时候我们没有能力去评论过往的对错。只能说引以那段历史,告诫当下的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返璞归真,不能漠视、逃避、诡辩,不能再走回头路,才能让这人世间更加美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借我一生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995 本)#2025 年读书主题(六)文学 -《借我一生》(172)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文学的领域开始,选择的旅行游记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七本是《借我一生》,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 “告别之作”,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本书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 “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 “大揭发”、“大批判” 的整人模式..... 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2、精彩内容:①长辈的山巨大的社会变动使家乡的祠堂都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不再有祖宗牌位,不再有节令祭祀,一座座空置在荒草间,尘封于泥路旁。只有吴石岭这座坟山,成了一个包容四方的综合祠堂,依然有香火,有跪拜,有悲啼,有祈祷。这个祠堂无墙无盖,气魄之大,就像回到了原始时代。山不高,也不低,青黝黝地延绵于南边和西边的天宇间。乡民们抬头就可看见,见它由浅灰变为深绿,再变为柴赭,再被白雪覆盖。在乡民眼里,这是祖宗和自己的共同归宿,这是家家户户的集体终点。山,大地的祭坛。我从小喜欢进山。进山,可以参加一个个家族仪式,可以把一束束野花采摘下来供奉在祖宗的坟头,可以在祭拜祖宗之后立即爬上杨梅树吃杨梅,然后,到上林湖边玩水,捡拾一片片不知什么朝代遗落的越窑瓷片。对于山里是否藏着什么古书,倒不太在意。山间那么美好,因此,孩子们也就从不害怕坟墓。现在想来,这是湖光山色在抚平人间的生死界限。默默地抚平在孩子们欢蹦乱跳的天真里,使这些孩子们长大之后都达观开朗,不会为生命的坎坷而多愁善感。同时,他们又始终知道有一个不高不低的空间存在,众多祖宗正透过树丛烟岚关注世间,自己的种种作为都躲不过苍老的视线。②旧屋旗袍夜夜拥挤,还有一个很琐小的原因,那就是当时村里很少有人家舍得点一盏油灯。除了这间屋子,全村早已沉入黑暗的大海,深不可测。有月光的夜晚,孩子们会离开这间屋子到外面去玩。夜间的船坞、树杈、坟堆、桥基、蟹棚、芦荡、苜蓿地、河埠头、风水墩都充满了影影绰绰的鬼气,这对小孩子来说太具有吸引力了,一种裹卷着巨大恐怖的吸引。我想,我应该感谢这些夜晚。一个开始曾被小伙伴们称为 “上海人家” 的孩子,趁妈妈在黑压压的人群中忙碌,趁祖母在给这黑压压的人群烧水、沏茶,便大胆地向着巨大的恐怖走去。很快,我成了小伙伴中胆子最大的人之一,证据是,夜间去钻吴山的小山洞,去闯庙边的乱坟堆,都是我带的头。直到今天才真的明白,这种无所畏惧的 “幼功” 对我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当时妈妈并不清楚我在夜间到过一些什么地方,但有很多迹象告诉她,她的这个幼小的儿子对什么也不胆怯。这一点对她可能有一点误导,后来她对我的几个弟弟,也从来不在胆怯的问题上作任何考虑。很多作家描写过的在童年时代听到响雷一头扎在妈妈怀里的情景,在我家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果发生,一定会比响雷更让家人吃惊。③借住何处从爸爸的一叠借条,我想,人生在世,免不了向外界借取,包括向自己不喜欢的群落。一个男人,要把家庭撑持下来极为不易,更是免不了常常要发出索借之声,伸出索借之手。仅仅为了我,爸爸让我暂时跟着妈妈借住在家乡,家乡毕竟无法完整地培养一个孩子,他又花出极大的精力,让我借住在上海…… 他向大地索借着儿子的生命支点。而我,却以为是自然的生命过程。甚至,以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和妻子没有跟着他们回上海,而是继续东行。妻子说:“你的家乡比我的家乡好。我们两人,行踪飘飘,不知何处停息,真该在家乡附近找个地方住下,反正你的笔也拍卖掉了。” 她说的是,前些天北京一个慈善组织为了救济孤残儿童举行拍卖,王石先生捐献了他登上珠穆朗玛峰时穿的那件衣服,我捐献了穿越世界最危险地区时天天写《千年一叹》的那支笔。主办者来电说,是恒基伟业的老总用不小的价钱买了我的笔。于是,一批孤残儿童有了常年的牛奶和衣物。这事,既让我高兴,又让我轻松。我对妻子说:“真该落脚了。我上次来时看上了一个地方,这次正好让你去核准。” 我知道她会满意。因为我们都认识一位已故的日本音乐家,他每年大部分时间住在一个冷僻的海岛,小部分时间在世间漫游。她欣赏这种生活。她果然核准了。但是,那里没有房卖,只能寻租。借住了一生,还是借住。所幸那是真正的海岛。从它到太平洋,没有任何阻挡;从大陆通向它,只有船,没有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这代人,应该都有索借的经历。

            人生在世,免不了向外界借取,包括向自己不喜欢的群落。一个男人,要把家庭撑持下来极为不易,更是免不了常常要发出索借之声,伸出索借之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早已无人回收的作业,还是花了不短的时间坚持读完了。至少它陪我度过了最难熬的一周。至少有余秋雨在陪我难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朴实的人生回忆录中展现了历史的点点印记,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自传体的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