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940 年 5 月 10 日,德军开始发动闪电战,一路向西进攻。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发电报安慰法国总理雷诺说,“所有的经验证明,只要再过五六天,德军的攻势就会停止,他们会停下来等待给养,并且休息,到时候我们就可以组织反攻了。” 然而,到了 5 月 16 日,盟军发现,纳粹德国军队的攻势没有丝毫停顿,盟军彻底土崩瓦解,主力在比利时受困,后路断绝。德国距离巴黎只有 130 公里。在宣布胜利时,德军将领骄傲地对部下说 “我曾经要求你们 48 小时不许睡觉,但你们居然坚持了 17 天!” 盟军千算万算,也算不出来德国军队可以不眠不休作战的真正原因:德国军队大剂量、大规模地服用冰毒。这本书揭露了当年的真相,听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甚至都怀疑这本书作者怕不是在写小说吧。然而本书作者花费 5 年时间,查阅了大量揭秘档案,以滥用药物为切口,分别从纳粹德国军队集体服用冰毒和希特勒本人滥用药物两个侧面,以全新的角度解释了纳粹德国历史中很多的不解之谜与困惑。不得不说,历史比虚构的小说都精彩。〈关注公号 DoctorCC,好书不错过。〉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纳粹德国政权使用冰毒的初衷,是要让士兵和工人成为不知疲倦的超人。为了验证冰毒和其他药物的效果,也在集中营里用犯人进行了许多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同样,在这些技术的研发制造中,其他国家的人民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比如被掳掠到工厂里作强制劳工,在恶劣的环境下超负荷劳动。或者像豚鼠一样,被强制参加人体试验,轻者致伤致残,重者丧失生命。反过来,这些科技最终荼毒了更多的德国人民,让他们不仅身心受损,还被迫为惨无人道的纳粹政权陪葬,这样也就造成了一个悖论,在缺乏伦理监管的情况下,技术越发达,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反而越多。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亢奋战:纳粹磕药史》

        本书是作者诺曼・奥勒在 2004 年至 2009 年之间,花费 5 年完成的首部非虚构作品。在这本书里,奥勒查阅了大量解密档案,以滥用药物为切入口,分别从纳粹德国军队集体服用冰毒以增强战斗力,和希特勒本人在私人医生莫雷尔的摆布下一步步成为瘾君子两个侧面,描述了违禁药物如何影响纳粹德国最高层决策与普通德国公民生活,进而以全新的角度解释了纳粹德国历史中那些曾经的不解之谜与困惑。本书核心内容:原书按照上下部,讲述了希特勒本人的药物滥用史,以及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让军人有计划,大规模滥用药物以增强战场表现的隐秘往事。以药物滥用为切口,反思现代工业与战争,违禁药物与社会伦理,历史人物的私人生活与其政策决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首先,毒品坚决不能触碰,即使它们打着能够增强身体与思维能力的招牌。另外,一些对普通人副作用极大的处方药物,也需要警惕,比如近年来,一些青年学生为了提高成绩,不惜服用所谓的 “聪明药”,也就是处方类精神药物利他林。滥用药物,就是透支自己未来的身心健康,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所以,引申一步说,我们要平衡好所有的长期与短期抉择。注意,许多短期最优决策,往往不是长期最优决策。毒品和危险药物带来的兴奋体验,就是我们为短期内的极大收益,甘心去冒高额的长期风险,因为普通人通常有一个认知上的障碍:短期内触手可得的利益,是明明白白看得见的,所以它的价值就会被高估。反过来,长期时间段上的风险,危害由于距离较远,我们往往会对它带来的损害,和发生的可能性产生低估。所以说,无论是希特勒本人,还是整个纳粹政权,都为了自己征服世界的野心,义无反顾地拥抱了所谓的短期利益。不惜以损害自己和大众的长期健康,和生存为代价,在服药带来的亢奋中,投入了二次大战。再进一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能脱离社会伦理监管的,否则就会蜕变成一朵伤害人类的恶之花。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时不我待,纳粹德国对于科技,根本来不及作什么伦理评估,甚至连技术不成熟带来的瑕疵都顾不上了,比如,很多德国飞行员,被派去驾驶技术还不成熟的喷气战斗机,结果没有死在战斗中,而是死于机械故障。纳粹德国政权使用冰毒的初衷,是要让士兵和工人成为不知疲倦的超人。为了验证冰毒和其他药物的效果,也在集中营里用犯人进行了许多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同样,在这些技术的研发制造中,其他国家的人民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比如被掳掠到工厂里作强制劳工,在恶劣的环境下超负荷劳动。或者像豚鼠一样,被强制参加人体试验,轻者致伤致残,重者丧失生命。反过来,这些科技最终荼毒了更多的德国人民,让他们不仅身心受损,还被迫为惨无人道的纳粹政权陪葬,这样也就造成了一个悖论,在缺乏伦理监管的情况下,技术越发达,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反而越多。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精彩的一本書

          當全國都被毒品控制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清教徒到超级瘾君子: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帝国

            “上帝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 对于纳粹和希特勒,给予再多的谴责也是不为过的。在二战中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必然将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可在我们以往认知之外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不认真了解又该如何做到引以为戒。《亢奋战:纳粹嗑药史》里作者借助历史材料记载为我们还原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帝国。在其疯狂的行为背后有着更多需要了解的秘密,对于毒品的强烈依赖就是其中之一。1. 做清教徒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希特勒的个人形象可能就像《毛泽东与蒋介石》里的蒋介石过着像清教徒一般的生活。这一点不像他的对手罗斯福、丘吉尔烟酒不离手。清教徒的形象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纳粹刻意宣传的结果。或许可以说最初的希特勒可能扮演过类似于清教徒的形象,至少在个人生活上是如此。掌权之后的希特勒,虽然被部下称为元首,但可以说慢慢变成了瘾君子,甚至是超级瘾君子。即便如此在与情妇爱娃和摄影师拍纪录片时仍努力扮演,可当镜头一关,瞬间就原形毕露。在人前扮演的角色像天使,在人后的形象则无疑于是魔鬼。在毒品的作用下,他有过出色的表现,甚至收获部下和民众极大的支持。然而这毕竟不是魔法,即便是,也会有失效的那一天。1939 年上半年,在那最后的和平岁月里,希特勒的声望一时间达到了巅峰。纳粹帝国无人不对其赞叹有加,可惜这种盛况更像是死前的回光返照,一切最终迎来了其原本的命运。2. 成瘾之后德国军队闪电战曾经轰动一时,人们在震惊之余万万没有想到这支军队和他们的领导人一样是在毒品的作用下开启了疯狂模式,从而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将对方击垮。说白了就是在毒品的作用下,这些士兵可以不睡觉长期保持作战,这样可以将对方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对手迷糊,自己清醒,全军出击,自然是马到功成。要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话,希特勒的军队恐怕会将这种势如破竹的进攻继续保持下去。可惜这是毒品,肯定是有副作用的,而且副作用还不小。有些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吃了就会感到不舒服。以书中提到的案例来看,光是军队高层的将领里就有不少人吃了之后与世长眠的。即便侥幸活下去,人们也意识到了这种长时间保持清醒带来的严重后果。神经错乱、身心受损,在药物作用下长期作战的士兵更容易在休息之后彻底醒不过来。然而这对希特勒和纳粹高层来说算不得什么问题,应该说是可以被接受的。3. 敦刻尔克 34 万名英法和比利时联军在德国军队的猛烈打击之下险些全军覆没,却没有想到在敦刻尔克竟然迎来了奇迹。以往我们可以说是上天的旨意,是希特勒头脑发热做出的错误之举。可要是按照本书的叙述,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较为清晰的,甚至可以说是合乎一定道理的。虽然说对手应该感谢希特勒,但其实更应该感谢希特勒吃下的毒品。德国陆军在嗑药之后的疯狂进攻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英法等国的军队很快逼入了绝境,然而在生死存亡之际,希特勒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部队也如实遵守。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希特勒对于进军速度的质疑,另一方面则是私心作祟的结果。陆军的高歌猛进太过耀眼,让他和手下的空军显得就有些尴尬,难免心生嫉妒,想要分一杯羹。因而在元帅戈林的建议下,希特勒很快向陆军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而妄图用空军的轰炸来夺取最好的胜利果实。可惜此举对盟军影响不大,反倒越发激起了其斗志。在敦刻尔克胜利撤退之后,盟军的力量得以保存。斗志昂扬的军队不仅没有屈服于敌人的炮火,反而和纳粹德国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4. 御医毒贩希特勒这个超级瘾君子背后自然少不了毒贩的支持,而这个毒贩就是他最器重的御医莫雷尔。这个胖胖的男人在私人诊所里可能算名医,但医术并不怎么样。好在为希特勒服务,医术似乎也不那么重要,只要在他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毒品就可以。更为离谱的是他时常拿信任自己的希特勒和纳粹高层当小白鼠。不知名的药方、各种药物鸡尾酒以及不同类型的毒品,这些就是他得以受宠的真相。有趣的是他因此得到了希特勒长期以来的赞赏,并进一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医学上的成就肯定没有,但是纳粹军官对他的巴结让他在事业做大做强之后赚得盆满钵满。更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医术不高明的人竟然借此机会将纳粹军官甚至更多的人发展为自己的客户。纳粹兵败如山倒,没有药物和毒品提供的他也在意料之中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从而被彻底驱逐。正因为他的原因,希特勒没有足够的药品完成自杀,只得求助于手枪。5. 毒瘾之下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震惊,甚至会觉得十分离谱。或许脑海中会再次响起那句话,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帝国更是如此。随着对于希特勒这个超级瘾君子的了解,人们可能会认为其曾经的疯狂之举是受到了药物的影响。诚然如此,或许可以说他和身边的很多人都是被毒品养着的。可即便如此,他和手下在实施那些丧心病狂的暴行之时意识也是足够清醒的。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系列后果,而不是简单推到毒品和药物身上。更为确切的说,是毒品和药物的做法让希特勒内心中那些更加疯狂自恋的自己得到了释放。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为了自己心目中的伟大,不惜要搭上整个德国民众的性命。对自己人尚且如此,对于敌人更不用多提。故而我们在理解其行为背后行为逻辑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他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及这些罪行带来的严重伤害,至今都没有让这个被其伤害过的世界彻底治愈。6. 写在最后由于纳粹在资料上的保密以及残存资料的不完整,可以想象实际情况远比书中要糟糕的多。标题里提到的亢奋战可能在战术层面会发挥奇效,可也会魔法失效的时候,对于整场战争更是如此。《善战者说》里提到了战略和战术的不同,以此来看,希特勒在重要的战略上犯下了不少致命伤。敦刻尔克让空军凑热闹是一个,深入苏联后的盲目乐观也算一个。当我们在复盘的时候,受限于所掌握的材料和记录,或许不能完全还原出事实的全貌,但足以给后人带来不少的启发。希特勒的魔法失效后,部下才会看清楚他不过是一个变态的糟老头。当全军上下被药物所控制和影响,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清醒。哪怕是保持头脑清醒,正确的意见永远难以抵达那些做出最终决定的核心小圈子。希特勒和他的小伙伴一起在做着不切实际的美梦,完全不顾这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时隔多年,我们或许可以比较客观中立的看待,可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情绪和以往认知的影响,故而要多几分警惕。书中的结论更像是给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而非是唯一的答案。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