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热爱色彩之人拥有至为纯洁体贴的心灵。

    新认知:从本质上来说,色彩混合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加色法,一种是减色法。不同波长的光叠加时会形成不同的色彩,当所有波长的光叠加到一起时就产生了白光。当颜料混合到一起时,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每种颜料只能向我们的肉眼反射自然光的一部分,当几种颜料混合到一起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可见光就被吸收掉了。如果混合到一起的颜料足够多,颜料便几乎无法反射任何可见光,所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黑色,或非常接近黑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用带颜色的滤镜看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

      如果问你,这世界是什么组成的,科学家会说是元素,人文学者会说是观念和符号,普罗大众会说是一个个具体的物品,而艺术家,会说是颜色。色彩组成这个世界的样子,也联系着这个世界。如果把这个世界用带颜色的滤镜去看,会有怎样的一番风景呢?


      今天,小玉推荐你阅读一本关于颜色的知识书:《色彩的秘密生活》。在阅读中,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
      色彩的种类:这花花世界里的一草一石一物
      在西方古代世界,有人说古希腊的画家似乎只会用黑白红黄四种颜色,不是因为他们色盲,而是因为土里有什么就用点什么。可以说,在合成颜料还没出现之前,天然矿石和动植物都是人们提取颜料的东西。所以这色彩中的第一类,便是来自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动植物与矿物质。以这类天然原料为代表的颜色,包括大英博物馆里刘易斯棋子的 “象牙白”,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 “藤黄”,东西方都极为崇尚并装点身份的 “群青色”,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绘制《自由引导人民》的 “木乃伊棕”,因为崇尚健康和环保导致近几年时尚界大热的 “牛油果绿色” 等等。
      第二类颜色,应该算是合成类色彩。最早的有机颜料使用在大约 35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而之后的早期化学家开始在合成颜料上下功夫,19 世纪的工业革命又把合成颜料的进程再次加快。这类颜料最大特点是价格低廉,所以梵高这种穷的叮当响的人也能在绘画中大量使用深爱的 “铬黄” 色,还缔造了有标志性的 “梵高黄”;自从公元前 2300 年前的小亚细亚半岛生产出 “铅白” 色后,无数女士为之疯狂 —— 女人们对美白的追求,也许成就了铅白兴衰史。比群青便宜一百多倍、葛饰北斋画《神奈川冲浪里》的 “普鲁士蓝”,拿破仑妻子欧仁妮皇后最爱的 “苯胺紫”,20 世纪 70 年代连英国朋克乐队都要出专辑《世界变成荧光色的那一天》赞美的荧光粉等等都是这种合成色彩。人类在用自己创造的方式,来改变这个世界的样子了。
      第三类色彩相对前两种更加主观,小玉称它为 “奇人轶事” 型,属于用人名或特殊物品来命名的颜料色彩。在西方,18 世纪的瑞典科学家舍勒创造的 “舍勒绿” 值得一提,人们对这种在颜料中添加了砷得到的有水晶光泽的类祖母绿色痴迷不已,可惜它毒性很大,有人说,舍勒绿壁纸的使用可能是最终导致一代枭雄拿破仑虚弱和死亡的原因;而在中国,有 “帝国黄”,在公元前 2 世纪就被认定是 “统治者” 的颜色,这种帝国黄堪称中国帝王们的命名,不过伴着封建皇权的衰落,这种煞有介事的色彩也就仅仅在史书和历史电视剧里才能占有一席之地了吧!这类冠名的色彩还包括蒙巴顿将军在英国皇家海军舰艇上涂着的又娘又好用的 “蒙巴顿粉”,掺进了营养不良母牛尿液的 “印度黄”,以 17 世纪大美人伊莎贝拉女王亚麻色内衣为参照的 “伊莎贝拉白”,恩佐・法拉利在自家生产的车上专用的 rosso corsa “法拉利红” 等等。这类色彩,即使命名人和物品都逝去了,可它们的名字却永远存在,这真是世界对它们的恩赐。
      色彩的维度:对于世界的理解,各色入各眼
      第一个看世界的色彩维度,可以是科学性的。作为一个艺术思维看世界的人,面对牛顿,小玉只记得他被那西方文化史上有着极强隐喻的苹果砸中了,却忘了他通过棱镜将白光分解,揭示了光并非是色彩的实际载体,而是色彩的媒介。考虑色彩和科学有关,也能明白了为什么早期艺术家总是带着 “匠人” 的属性:有些艺术家需要在工作室手工制作颜料,有些会从炼金术士和药剂师那里买原材料或者颜料成品。要不是这些 “民科” 们在科学领域的作为,恐怕艺术家能使用的色彩会更少。
      第二个看世界的色彩维度,可以是艺术性的。对这个世界色彩的不同利用,推动了艺术家创作的风格变化。我们就以绘画为例,几万年最早的人类绘画是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的壁画《野牛图》,上面使用的红色和黑色,都是取于矿物质、炭灰、动物血和土壤,掺和上动物油脂制成的颜料。没办法,人类对色彩的利用还很初级;而到了中世纪,炼金术催生了宗教画中具有神性的金色使用;文艺复兴之后,人工制造的颜色已经陆续开始出现,而且中世纪的颜色混合禁忌也被逐渐打破,这个时期色彩的解放迎来了全新的艺术风格,棕色的使用成为潮流;而到了 19 世纪印象派,金属颜料软管发明,画家们开始描绘真实光影下的景物效果,紫罗兰色和蓝色系都是画中最常见的,而不再把自己关在画室里描绘那些 “酱油调” 绘画。这之后,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表现不再是用 “线条”,而是用 “色彩”,颜色的使用也慢慢远离真实自然界的色彩,而突出自己的主观情绪。所以才出现野兽派的大色块、克莱因蓝的单色画。你能说艺术风格的演变,完全就是艺术家对这个世界审美趣味的展现吗?不,色彩的革新,在这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个看世界的色彩维度,可以是社会性的。色彩在社会文化政治方面,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当颜色不再只是颜色本身时,它的客观属性就会降低,随之而来的是主观的社会性,甚至是特权。比如书中就很精彩的写道:“随着社会开始赋予色彩内涵和文化意义,人们也试图对色彩的使用做出限制,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当属禁奢法令。这些法令曾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颁布施行,就连在古代中国和古日本也能看到它们的影子,它们在 12 世纪中期达到顶峰,直到近代早期才逐渐式微。这些法令波及餐饮、时装和家居等多个领域,力求将社会阶层打造成一个清晰的视觉系统,以此强化阶级边界。也就是说,农民的衣食住行就应该像个农民,手艺人的衣食住行则应像个手艺人,以此类推。色彩在这种社会语境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如赤褐色这种呆板粗俗的颜色只属于身份卑微的农民,而使用猩红色这种明亮饱满的颜色则是少数精英的特权。”
      结语:你想用怎样的方式看世界?
      你想用怎样的方式看世界,这是个看似稀松平常的问题。也许我们面对这个日复一日生活在其中、感受着苦辣酸甜各种滋味的花花世界,早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平淡了。当我们用 “色彩” 重新再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它也许会更有仪式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

        🧑🎨🧑🎨🧑🎨从颜色的起源说起,有点色彩心理学,但每个颜色又都有一段它独有的故事,又像是一本颜色的 “史记”,记录每一个颜色的延生和发展,也许下回选用颜色的同时,这后面的故事,能让作品更有故事性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回归色彩本身

          第一次看到有专门讲颜色的书,与绘画无关,而是回归到了色彩本身。这很有意义,因为颜色一直存在,而绘画只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想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不同呈现,首先应该理解颜色本身。我们喜欢的颜色和适合自己穿戴的颜色可能不太一样。我最喜欢绿色,牛油果绿为首;而穿戴的话,卡其色、浅棕色或者大地色系更适合我。颜色本身都是美的,每种色彩的存在都该让人身心愉悦。可惜,人类喜欢给事物赋予意义这一特性,让很多颜色受了委屈。比如:因为 “头顶草原” 的舆论压力让很多国人不敢戴绿色的帽子,又或者给好看的颜色起了恶心的名字,像 “屎黄色” 之类的… … 我喜欢绿色,因为那是春夏的主色,是生命的颜色,每次看到,我都能感受到满满的生机与活力。现在,它还是环保的颜色,承载了时代的新使命,呼吁我们保护地球家园。最喜欢牛油果绿,大概是因为喜欢吃牛油果,而且那种绿色给我的感觉非常醇厚、细腻,不深不浅,刚刚好。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趣的颜色

            光是红色就包括了那么多不同,很漂亮!读本书就象在收集颜色的贝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色彩的秘密生活》讲述了 75 种迷人的颜色及其不同寻常的故事。从金发到红发,从改变了战争方式的棕色到保护人类免受鼠疫之害的白色,从毕加索的 “蓝色时期” 到拉斯科洞窟壁上的木炭画,从朋克的酸性黄到与圣徒同名的凯利绿…… 在历史长河中,这些令人惊异的故事就像其颜色本身一样熠熠生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颜色的秘密是故事

                看完电子书就想下单买纸质的书了。在看这本书以前,大抵从来没有想过颜色还会这么有趣。伊莎贝拉白、帝国黄、铅丹、贝克米勒粉…… 有名字的颜色都是有故事的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故事有趣,图片过少

                  作者的专业是女性服装史和化妆史,除了这本书还写了《金线:织物如何改变世界》,两本都是畅销书,可见作者对于本领域还是很专业的。这本书讲了白、黄、橙等 10 种颜色的由来与轶事,每种颜色里面又分了好多种不同程度的颜色,男生可能都区别不出来的那种。比如白色里分了铅白、象牙白、石灰白、银白、伊莎贝拉白、白垩和米色等,就连黑色都分了 8 种,体现了 “五彩斑斓的黑”。每个小章节短小精悍,适合碎片化阅读。故事很有意思,比如玛丽王后断头前的猩红色衬衣、从营养不良奶牛尿液中提取的印度黄、让工人患上铅中毒的铅白等等。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图片太少了,仅在每类颜色首页有个色彩卡片,之后故事展现的具体颜色全靠想想,降低了本书的阅读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后面的色卡有意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穿越到过去,用颜色赚钱

                      这本书可以是一本致富指南:
                      1. 了解每一种颜色的制造方法,多个替代方案
                      2. 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年代,不同族群对颜色的偏好
                      3. 根据穿越到的地区、年代,来选择如何开始建立自己的颜色产业


                      作为教师,其实我想说的是,这可以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游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颜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纠葛

                        超多有趣好玩的色彩演进与文化碰撞 深入浅出 以色轮为线索娓娓道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介绍色彩的书

                          我的本意是找色彩搭配的书,却没想打开看的时候是一本介绍色彩来源的书。尽管没怎么看明白不过,还是看进去一些知识。比如说医生为什么穿的是白色工作服,为什么叫他们白衣天使也是有缘由的。对于那些忙于与流行病斗争的人来说,用一桶奶白色的消毒石灰就能消灭瘟疫,他们一定感到十分欣慰,甚至有些神圣。正是在这一时期,医生开始穿起了白大褂,白色成为医疗界的视觉象征,这难道仅是一种巧合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有趣了!!!研究色彩真有意思!颜色和旁征博引的博物学人类学知识结合,大开眼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本书同样也更适合纸质书

                              这本书中介绍了很多的颜色,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名词。如果你不对色彩有研究,光看到这些名词,脑子里根本不会浮现出这个颜色的图像。纸质书为了让你在看到这些名词有色彩的概念,会在每页边角处附上相关的颜色,很直观。为了让色彩能够尽可能精确,纸张只能用好的。因此,纸质书的质感会很好。
                              另外,我前面说了这些颜色会附在边角处,因此如果这本书没打开,从侧面看的话会有一种彩虹的感觉。作者对色彩的排版也是有顺序的,才会呈现出这种质感。
                              电子书只能呈现出内容,色彩的历史,没有直观的感受。不是不好,只是不够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粉色是女孩的颜色,蓝色是男孩的颜色”,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比比皆是。在 2005 年启动的 “粉 & 蓝计划” 中,韩国摄影师郑美妍拍摄了许多被私人物品包围的小朋友。所有的小女孩无一例外,都置身于一片粉色的海洋中。令人惊讶的是,这种 “女粉男蓝” 的严格区分仅仅是 20 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在几代人之前,情况却大相径庭。1893 年《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关于婴儿服装的文章写道,按照规定应该 “给男孩穿粉色,给女孩穿蓝色”。不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在店里接受采访的女性,都说不出其中的缘由,但作者大胆地提出了一个 “无厘头” 的猜测。“男孩的未来要比女孩光明得多,” 她写道,“因此一想到以后要作为女人生活在这个世上,女孩便心生忧郁。”1918 年,一份行业出版物承认这是一条 “被普遍接受的规则”,因为粉色是 “一种更加果断、更加坚强的颜色”,而蓝色 “更加柔和秀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热爱色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色彩脉络

                                    通过挑选色系中的一些代表色,为我们打开色彩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背后隐秘。对日常忽视色彩的我们来说,不知被拨动了哪条神经线,读完再看看周边的这个那个,即惊讶又兴奋,还可以这样感知?  要是多加些色图案例、色卡图片就好了。深知自己感知太少,敏感度低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