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反抗是一种姿态

    明明是推理小说,可每次翻到最后,总是忍不住落泪,呼延云的推理总是给我这种感觉,他的文字有种唤醒痛的能力。人心是怎么变得扭曲畸形,扭曲后的人又会做出什么样的事,这本书就讲了这么几个人。可从来没有人会凭空嬗变,也没有人会被自己名字前面的头衔所限制,每一个人不过都是人而已。如果问我从推理中学到了什么,不再期待头衔背后对应的意义大概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就像警察和罪犯这两个词,并不完全代表正义和邪恶,背后不过也都是人,我不会再轻易的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带有这两个头衔的人身上。我记得那会在读到后面几个章节的时候,身体随着书中的讲述越来越紧绷,一边期待揭露凶手,同时心也越来越沉重,无数次觉得作者写的太好了,每段文字都写进了我心里,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情绪。随着案件的揭露,关于凶手的嬗变过程也被揭开,家庭的破碎,留学时接触到的冷漠麻木,目睹颓废的朋友,被爱情玩弄,终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伤痕累累的心已经血肉模糊,在一次又一次失眠又刺痛的黑夜中,他的血一点点变冷,他决定要报复。这本书中的每个人都有伤痛,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伤痛去伤害别人来解脱自己的痛苦,可是陷在这样的漩涡中,终究谁都逃不出去,我们还是不得不找出自己的救赎之路。或许正如作者后记中讲的那样,这是一本关于绝望和绝望中反抗的故事,一切都起始于现实生活中他自己在绝望中的咆哮和反抗。所以书中人在作者笔下变成了一个个肆意反抗者,自始至终指向的都是你应该怎样反抗自己的绝望,我想,作者是要通过他的作品,表达他反抗绝望的姿态,一次又一次,正是这种姿态给我一种真实的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百转回肠

      读推理小说的乐趣在于不到最后你也不知道终局是什么,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只有揣度猜测,然后是一直读下去,最后是一句没想到呀,故事是层层递进,件件嵌套,于细节之处见细微,以至于谁是最终的凶手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渺小,往往是永恒主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呼延云长篇处女作。一群人的青春往事,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停工别墅区的地下室里,警方解救出了一个女大学生:受害者身受重创,奄奄一息,身边放着一只火柴盒一这是凶手给警方留下的唯一线索。案件接二连三,犯罪不断升级,在凶手设置的诡计面前,专案组一步步走向歧途。林香茗、刘思缈、蕾蓉等年轻的警界精英联手行动,运用先进的刑侦技术,逐渐逼近真相。当所有人以为案件即将告破之时,死神却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总评:3.5 星 / 5 星。比较适合拍电视剧的侦探小说,围绕割乳杀人案展开的本格推理,借以此书展现包括侦探在内的一群人感受绝望、体味绝望、反抗绝望的过程。亮点:    1. 第七章中,以专案组组长林香茗,首次引出本文作者呼延云,可算是行文至三分之一处的第一次惊喜。第一感觉的作者很俏皮,将自己作为小说人物融入其中;读完又有了新的感触,即作者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也在绝望中挣扎,最终找回了自己。    2. 第十七章中 ,借由专案组成员郭小芬的推理,完成对系列杀人案 “真凶” 王军的刻画,而王军又在第十九章中被击毙,似乎一切都尘埃落定。直到第二十章,通过呼延云的推理,逐个排除嫌疑人的可能性后,最终将真正的凶犯、也就是专案组组长的林香茗锁定,实现了剧情的反转。    3. 全文对人物矛盾性的塑造较为到位,比如呼延云,既可以在夜总会为娟子大打出手,又对其妓女的身份尖酸刻薄。再如林香茗,既可以为了自保,杀死已经奄奄一息、且曾经深爱的陈丹;又不忍心杀害可能揭穿自己身份的章娜和郭小芬。不足:    1. 过多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介绍人物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方式较为单一。    2. 在刻画徐诚及其手下王军、侯林立等角色时略为粗糙,特别是王军被包围后击毙、徐诚受恐吓后被捕等描写过于平铺直叙,没有以此迸发转折和新的高潮,比较遗憾。    3. 过分本格,对犯罪个性剖析等逻辑推理存在一定神话,对传统侦查手段的重要性表述不够。体会:    1. 人与环境。一方面要承认环境对人的塑造性,无论是专案组的林香茗、呼延云,还是受害者的陈丹、娟子,都被环境所压迫,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扭曲。另一方面,人不完全受限于环境,成为谁的主动权还是在自己。    2. 信任与怀疑。和案件侦查一样,人与人之间少不了协作,这就需要彼此信任;但也不可先入为主、自我设限,要防范 “灯下黑”,甚至需要像呼延云一样 “怀疑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看完《破镜》才看的《嬗变》适合在睡前,开一盏台灯其余,皆隐入黑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总感觉缺点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书是和自己生活相融的过程

                先读的是作者的《扫鼠岭》,个人感觉笔力更深,也可能是当时环境关系自己阅读的更认真的缘故。其实书评更多的也是读者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度,毕竟从出版的那一刻起,作品已经脱离了和作者的直接关系,变成和无数读者的关系。每读一本书都会映射下自己那段时间的生活。客观说一句,如果你想通过书评决定要不要读一下,这两本书都不会让人失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读《嬗变》

                  重读这本书,是在时隔数年后的三天前,读了他的《空城计》和《扫鼠岭》,这个绝望的愤青居然细致描绘了医院改革、城区改造、福利院投资等看似积极向上其实暗藏腐败和杀戮的难以想象、难以理解、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矛盾。那种压迫感,让人不禁咬紧牙关,甚至 “拔剑四顾”。然而拔剑四顾又能怎样呢?心,茫茫然。回到《嬗变》,年轻的呼延云让我一直牢牢的记住了这位推理小说作者。同时他也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因善良而绝望,因绝望而萎靡,终于又因善良觉醒。这一次,他把最好的朋友,因善良而堕落的林香茗送进了牢狱。这是一部年轻的处女座,显然不似后面的作品那般深刻。但,充满了感情。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她,碰到了一块骨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值得一看 不能深究

                    值得看的是 “推理”,不能深究的是 “态度”…… 黑与白,对与错,自古就是 叠加杂糅在一起的…… 真实的世界 因为 熵增,最终 还是要 回归 “混乱” 的……“寂灭” 是 终极,一时的 “光明” 像是 上天的恩赐…… 最先读的是 作者的《扫鼠岭》,所以《嬗变》这部 作者的处女座,个人觉的 不能 满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一本的话,算是可理解的。总体来说,呼延云没让我失望。

                        转发
                        评论